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Георгий ΚoHeTaH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1896—1974),蘇聯元帥,著名的軍事活動家和戰略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蘇軍最高統帥部副統帥。
朱可夫1896年12月2日誕生在莫斯科西南部的卡盧加省(今卡盧加州)斯特烈爾科夫卡村(今朱可夫卡區)的一個貧農家庭。父母早亡,由在莫斯科當工人的祖父撫養。他童年在離家不遠的維利奇科沃村的一所教會小學學習,成績優良;后因家庭生活困難,被迫輟學。朱可夫11歲離家去莫斯科,在舅舅那里當學徒。他邊工作,邊自學,1913年通過了市立中學全部課程的考試。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朱可夫被征入伍,在騎兵部隊中服役。
十月革命勝利后,朱可夫復員回到故鄉。1918年國內戰爭爆發,他參加紅軍,在莫斯科第一騎兵師第四團服役,在伏龍芝的指揮下作戰。1919年他加入布爾什維克黨。1920年1月,朱可夫被派到梁贊第一騎兵訓練班學習。同年7月結業,成為一名軍官,又被送到莫斯科深造。不久,他同許多學員一道被派到獨立騎兵第十四旅,參加肅清烏拉卡伊白匪殘部的戰斗。朱可夫在第一團任排長。他帶領士兵在海邊同殘匪作戰,出色地完成了任務,被提升為該團第二連連長。隨后,朱可夫所在部隊調至沃羅涅什省和坦波夫省等地,參加肅清安東諾夫匪幫和平息富農叛亂的戰斗。他先后在鐵木辛哥第三騎兵軍任營長,在薩馬拉騎兵第七師第四十團任副團長。1923年,他成為布祖盧克騎兵第三十九團團長兼政治委員。當紅軍建立第一批坦克團時,他所在的部隊首先被選中。
朱可夫在騎兵團任職近七年,兩度參加高級指揮人員訓練班,系統地學習政治理論和軍事知識。1925年,他畢業于列寧格勒高等騎兵學校指揮員訓練班。1930年1月,朱可夫擔任薩馬拉騎兵第七師第二旅旅長。1931年他畢業于伏龍芝軍事學院,以后幾年間由旅長提升為紅軍騎兵副總監、頓河哥薩克第四騎兵師師長(1936年該師改稱伏羅希洛夫紅旗第四頓河哥薩克師)。1937年任第三騎兵軍軍長,半年后調任哥薩克第六騎兵軍軍長。1938年7月—1939年6月,任白俄羅斯特別軍區副司令員。1939年6月—1940年5月,任遠東第一集團軍司令,指揮蘇軍在哈勒欣河對日作戰。
朱可夫自擔任高級指揮員以后,認真研究軍事科學,探討戰略戰役問題。他認為,使用新式武器,運用現代戰術,是克敵制勝的重要保證,主張以大量坦克配合摩托化部隊協同作戰。他的主張在衛國戰爭中被采納,獲得成功。
朱可夫曾參加1939—1940年的蘇(聯)芬(蘭)戰爭。1940年6月他晉升為大將,被任命為最重要的軍區之一——基輔特別軍區司令員(1940年6月—12月)。1941年1月—7月,朱可夫任蘇聯國防委員會副人民委員兼總參謀長。在1941年2月召開的聯共(布)第十八次代表會議上,朱可夫當選為黨的候補中央委員。2月23日,為紀念蘇軍建軍23周年,朱可夫在《真理報》上撰文,強調人員、武器、軍事思想是軍隊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偉大衛國戰爭期間,朱可夫充分顯示了戰略家的才能。
1941年6月22日,德國法西斯對蘇聯不宣而戰,企圖以“閃電戰”實現其入侵蘇聯的“巴巴洛薩計劃”①。第二天,蘇聯黨和政府建立了最高統帥部。朱可夫是統帥部的成員之一。他同西南方面軍指揮員一起,使用幾個機械化軍在布羅德地區組織反突擊,打破了德軍統帥部以快速兵團向基輔突擊的企圖。蘇軍在大盧基一亞爾策沃—克里切夫—日洛賓一線建立了防御陣地。這時斯大林組建了預備隊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以加強中線防御,阻擊敵人進攻莫斯科。朱可夫任預備隊方面軍司令員,負責指揮在耶爾尼亞一帶向轉入南線的敵中央集團軍發起反突擊。
8月底—9月初,西方方面軍、布良斯克方面軍和朱可夫指揮的預備隊方面軍對斯摩棱斯克及其南北兩翼發動全線反攻,德軍損失25萬人。這次戰役牽制德軍達兩個月之久,在主要方向上阻止了敵人的進攻,贏得重大的戰略勝利。這一勝利使蘇軍獲得時間,為保衛莫斯科戰役做好了必要的準備。
1941年9月4日,德軍以32個步兵師、四個摩托化師、四個坦克師和一個騎兵旅的兵力,配備了6,000門大炮、4,500門迫擊炮和1,000多架飛機,向列寧格勒發動猛烈進攻。朱可夫委任為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員。他果斷地把兵力集中在列寧格勒的西南和南面,避免平均使用兵力和裝備。在朱可夫的指揮下,該方面軍與波羅的海艦隊共同作戰,多次擊退德軍的進犯。
1941年9月30日,德中央集團軍群以“臺風”為代號,從南翼向莫斯科發起進攻。10月2日,德軍從中部突破蘇軍防線,占領奧廖爾和布良斯克,圍困維亞茲馬。蘇聯四個集團軍被包圍。最高統帥部決定將西方面軍和預備隊方面軍合并,任命朱可夫為西方面軍司令員,組織反擊。朱可夫重新組建四個集團軍,防守莫日艾斯克等幾個最主要的地段。他還下令構筑一條縱深防御線,穿過納拉河畔的森林向南邊的謝爾普霍夫延伸到納羅—佛敏斯克,由此往北。在莫斯科西面形成一個堅固的防御陣地、密布的鐵絲網和布雷區。蘇軍進行頑強抵抗,挫敗德軍的十月攻勢。
11月15日德軍投入74個師和四個旅的兵力,向莫斯科發起第二次進攻。德軍妄圖采用南北鉗形攻勢,配合正面進攻,占領莫斯科。按照蘇聯最高統帥部的決策,西方面軍指揮部采用快速反突擊戰術,從11月16日—12月5日,德軍損失官兵155,000人,坦克777輛,大炮、迫擊炮數百門。希特勒的“臺風”攻勢遭到失敗。
12月初,希特勒并無在冬季作戰的準備。德軍兵力被抽調到南北兩翼,削弱了進攻莫斯科中央集團軍群的兵力。朱可夫把了解到的情況,及時報告斯大林。12月5日—6日,最高統帥部命令對德軍發動決定性大反攻。西方面軍、加里寧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密切配合,到1942年初,蘇軍擊潰了竄到莫斯科城下的德中央集團軍群的突擊兵團,斃傷敵軍168,000人,把敵人趕離莫斯科100—250公里。蘇軍解放了11,000多個居民點,收復了克林、加里寧、卡盧加等許多城市,解除了對莫斯科的包圍。
斯大林高度評價朱可夫在指揮莫斯科戰役中的作用。1945年5月25日,他在慶祝宴會上說:“朱可夫同志的名字將作為勝利的象征,不可分地和這個戰場聯系在一起。”
1942年夏,德軍統帥部將大部分軍隊集中南線,企圖進抵伏爾加河,占領高加索,會師于斯大林格勒地區。蘇聯國防委員會任命朱可夫為最高統帥助理,委派他到斯大林格勒前線,了解情況,指揮蘇軍反擊。8月29日朱可夫飛抵斯大林格勒,與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司令員戈爾道夫、近衛第一集團軍司令員莫斯卡連柯等研究戰場形勢,決定在9月3日晨由近衛第一集團軍從北面首先發動進攻。9月3日,斯大林電告朱可夫,電報說:鑒于斯大林格勒的形勢惡化,要求位于斯大林格勒以北和西北的各部隊司令員立即突擊敵人,不得有任何遲延。斯大林還指示朱可夫,把德軍的兵力由斯大林格勒引開,如果辦得到,還應消除隔開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和東南方面軍的德軍走廊。朱可夫認為,“以現有的兵力和部署是不可能突破敵人的戰斗隊形并消除其走廊的”。他同華西列夫斯基一起會見了斯大林,向他匯報了前線的形勢,認為德國法西斯已沒有能力奪取斯大林格勒。蘇軍的行動計劃應該是:第一,繼續積極防御疲憊的敵人;第二,著手準備反攻,在斯大林格勒地區圍殲法西斯軍隊。他們擬定了“斯大林格勒地區反攻計劃的初步草案”,呈送斯大林。
1942年11月19日,在斯大林格勒西北面,西南方面軍的兩千門大炮開始轟鳴。朱可夫親自指揮蘇軍進行旨在包圍敵軍集團軍群為目標的大反攻,并協調蘇軍各部的行動。次日拂曉,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從斯大林格勒以南發起反攻,并于23日傍晚在卡拉奇與西南方面軍會師,包圍斯大林格勒地區的敵軍。1943年1月22日,蘇軍對被圍德軍發起全線進攻。2月2日,被圍德軍全部投降或被殲滅。僅在包圍圈內就消滅敵軍約30萬人,其中俘虜91,000人,擊斃147,200人。為表彰朱可夫在保衛斯大林格勒的顯赫戰功,最高統帥部授予他一枚蘇沃洛夫勛章。
繼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后,1943年,朱可夫同伏羅希洛夫一道,負責協調列寧格勒方面軍和沃爾霍夫方面軍的行動,在拉多加湖地區突破德寇對列寧格勒歷時17個月的圍困。僅在幾天之內,就突破了希特勒統帥部花費一年時間構筑的前沿陣地。
由于朱可夫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列寧格勒戰役中屢建戰功,1943年1月18日,最高統帥部授予他蘇聯元帥的稱號。他是第一個在二戰期間晉升為元帥的蘇軍將領。
1943年夏天,德國法西斯妄圖在庫爾斯克地區消滅蘇軍主力,奪回失去的戰略主動權,進而占領頓河、伏爾加河流域,攻取莫斯科。7月初,德軍在別爾哥羅德地段和奧廖爾區域集中了17個坦克師、三個摩托化師和18個步兵師,配備兩千多架飛機和“虎式”、“豹式”新型坦克以及“斐迪南式”重型強擊火炮,總兵力約90萬人。朱可夫被派至庫爾斯克,指揮蘇軍擊退敵人進攻以及轉入反攻,并由他承擔協調中央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的行動。
7月12日,西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從北、東、西三面向敵軍陣地的樞紐奧廖爾發起反攻。15日,中央方面軍從南向北開始反攻。蘇軍以三面夾擊打退北路之敵。8月初,解放了奧廖爾。在南面,沃羅涅什方面軍和草原方面軍同時解放了別爾哥羅德。草原方面軍繼而南下,解放了哈爾科夫,贏得了庫爾斯克戰役的勝利。在這次戰役中,德軍損失50余萬人,3,000門火炮,3,500架飛機,約1,500輛坦克。
1944年1月,蘇軍在南部戰場即第聶伯河以西的南布格河廣大地區發動反攻。希特勒在這里部署了93個師。 1月初,朱可夫到烏克蘭協調瓦杜丁將軍指揮的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和科涅夫將軍指揮的烏克蘭第二方面軍的行動。瓦杜丁犧牲后,3月朱可夫接替指揮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占領杜勃諾,通過側面迂回和正面攻擊,將部隊推進到喀爾巴阡山麓。
同年夏天,在解放白俄羅斯戰役中,朱可夫負責協調白俄羅斯第一和第二方面軍作戰。
1945年蘇軍發動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蘇軍出動180個陸軍師,相當該線上德軍的三倍。朱可夫指揮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和科涅夫元帥指揮的烏克蘭第一方面軍擔任主力部隊。南側由烏克蘭第四方面軍協助,北邊由白俄羅斯第二、第三方面軍配合。繼烏克蘭第一方面軍于1月12日在維斯瓦河西岸的散多梅希開始進攻之后;14日朱可夫率領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從華沙以南的馬格努舍夫和普拉維發起進攻。次日,其右翼部隊從華沙以北發動攻勢,并渡過維斯瓦河,對華沙形成包抄態勢。編入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的波蘭第一集團軍,也在16日從東面向華沙進攻。整個戰役進行了20多天,蘇軍西進570公里,粉碎了德國整編“A”集團軍群,消滅敵軍35個師。僅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和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就俘虜敵人官兵147,400人;繳獲敵人1,360架飛機和1,377輛坦克,以及大量的火炮和其他軍用物資。4月,朱可夫指揮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與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協同作戰,乘勝追擊,進軍柏林。
5月2日,朱可夫的部隊在德國國會大廈升起了勝利的旗幟。5月8日朱可夫代表蘇聯最高統帥部在柏林接受德國投降,6月任駐德蘇軍總司令及蘇占區最高行政長官。
1946年3月,朱可夫回國,出任國防部副部長兼陸軍總司令,1946—1953年先后任敖德薩軍區和烏拉爾軍區司令員。1952年10月當選為蘇共中央候補委員。1953年7月當選為中央委員。自1953年3月起任國防部第一副部長(至1955年2月)。
赫魯曉夫上臺后,1955年2月—1957年10月,朱可夫任國防部長。在他擔任國防部長期間,蘇聯的國防建設重點放在對原子武器的研究。朱可夫發起了對軍事藝術和軍事科學的討論。他認為蘇聯十分必要建立一支現代化的、用核武器裝備的地面部隊。他主張削減軍費,限制司令員人數,削減某些軍官的薪金。他提出,新的軍區司令員年齡不要超過50或55歲。這些主張得到赫魯曉夫的贊賞。
1957年,馬林科夫、莫洛托夫和卡岡諾維奇等人試圖撤掉赫魯曉夫的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職務。朱可夫站在赫魯曉夫一邊。他積極組織“空運”,將分散在各地的中央委員緊急運到莫斯科,使赫魯曉夫得以集中足夠的中央委員的支持,把持了蘇聯的黨政大權。1957年6月,朱可夫晉升為蘇共中央主席團委員。
1957年10月26日,朱可夫被解除國防部長職務。11月2日,朱可夫被指控在軍隊中培植對自己的“個人崇拜”,被清除出蘇共中央主席團和中央委員會。1958年3月,朱可夫正式退休,住在莫斯科郊外的別墅里,撰寫回憶錄。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臺后,為朱可夫恢復了名譽。1965年朱可夫的回憶錄在蘇聯《軍事史雜志》上連續發表。翌年,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授予朱可夫列寧勛章,以表彰他對軍隊所作的貢獻。1969年他撰寫的《回憶與思考》在莫斯科問世。
朱可夫于1974年6月18日逝世,葬于莫斯科紅場克里姆林宮墻下。
上一篇:普羅科匹阿斯
下一篇:桑戈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