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詩論》
朱光潛繼《文藝心理學》之后,于1931年左右完成的美學專著。1933年作者從歐洲留學回國后,在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校任教時,曾將書稿用作教材,并多次作了修改。1948年3月由重慶國民圖書出版社印行。1948年3月,增收了《中國詩何以走上律的路》等三篇,改由正中書局出增訂版。
《詩論》共分為十三章:詩的起源;詩與諧隱;詩的境界——情趣與意象;論表現——情感思想與語言文字的關系;詩與散文;詩與樂——節奏;詩與畫——評萊辛的詩畫異質說;中國詩的節奏與聲韻的分析(上):論聲;中國詩的節奏與聲韻的分析(中):論頓;中國詩的節奏與聲韻的分析(下):論韻;中國詩何以走上“律”的路(上):賦對于詩的影響;中國詩何以走上“律”的路(下):聲律的研究何以特盛于齊梁以后;陶淵明。
《詩論》是中國現代美學史上第一部系統的詩理論。它在中國文學理論和美學的建設上,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在《詩論》以前,傳統的詩話雖不乏精深透辟之見,但確如作者所說,大多都是偶感隨筆,信手拈來,零亂瑣碎,不成系統,有時偏重主觀,有時過信傳統,缺乏科學的精神和方法。 《詩論》的出版,標志著中國的詩研究,終于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度,它具有“開疆辟土”的意義。
在《詩論》中,作者沒有就詩論詩,特別是沒有就中國詩論中國詩。他把中國詩歌的發展放到中國藝術史的進程中去,對其規律性進行縱深的、動態的把握;他把中國的詩創作與西方的詩創作進行比較,找出其異同并探索其原因;他還特別用自己掌握的藝術理論、美學、心理學、哲學等豐富知識作為研究詩的理論依據和方法依據。通過上述方面,他認真地完成著為自己提出的任務——“我們對于藝術作品的愛憎不應該是盲目的,只是覺得好或覺得不好還不夠,必須進一步追究它何以好或何以不好。詩學的任務就在替關于詩的事實尋出理由”。如在“詩與直覺”一節中,他靈活地運用了“直覺”、“知覺”等心理學知識,指出“詩的境界是用‘直覺’見出來的,它是‘直覺的知’的內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內容,”較深刻地解釋了中國傳統的“境界”說。在“詩的主觀與客觀” 一節中, 他又運用尼采的悲劇理論指出純然“‘主觀’和‘客觀’的分別在詩中是不存在的”。 《詩論》中的很多分析和見解,在當代也仍然是精辟的。
由于在《詩論》中作者所依循的哲學和美學依據基本上是唯心論的,造成了它內容的一些局限、偏頗和錯誤。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詩藝》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