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體詩的聲律定型
唐高宗、武后時期,以重視文辭為特點的進士科的勃興,為一般士人中有文才者的升遷創造了條件。與“四杰”同時或稍后的一批初唐著名詩人,如杜審言、李嶠、宋之問、沈佺期等,都是由進士科及第而先后受到朝廷重用的士人。他們入朝做官時寫的那些分題賦詠和寓直酬唱的“館閣體”詩,雖在內容上與以前的宮廷詩人的作品無太大差別,但在詩律和詩藝的精煉方面有很大進展,為唐代近體律詩的定型做出了貢獻。
杜審言(約654-約708),字必簡,原籍襄陽,從祖輩起即遷居鞏縣(今屬河南)。他是杜甫的祖父,在當時與李嶠、蘇味道和崔融并稱“文章四友”。而四人中,數杜審言最有詩才,胡應麟《詩藪》說:“初唐無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體之妙,杜審言實為首倡。”杜審言現存的二十八首五言律,除一首失粘外,其余的完全符合近體詩的粘式律。他在五言律方面的成就已超過了楊炯,使五言律的創作首先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準。杜審言最有名的五言律,是他早年在江陰任職時寫的《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萍。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把江南早春清新秀美的景色寫得極為真切,由此引起的深厚的思鄉之情,全融入明秀的詩境中,顯得極為高華雄渾。尤其是頸聯“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生動地寫出了春的氣息,給人以壯闊而又生機勃發之感。
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問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宋之問(約656-712),字延清,弘農(今河南靈寶)人;沈佺期(約656-716),字云卿,相州內黃(今河南內黃)人。他們的生年晚于杜審言,因有文才受到賞識而選入朝中做官,是武后時期有代表性的館閣詩人。置身宮禁而優游卒歲的館閣生活,使他們的詩歌創作多限于應制酬唱,多點綴升平、標榜風雅之作,難免以辭藻文飾感情貧乏之弊;同時,也使他們有較為充裕的時間琢磨詩藝,于詩律方面精益求精,回忌聲病,約句準篇。除了一聯之中輕重悉異之外,還要求上一聯的對句與下一聯的出句平仄相粘,并把這種粘對規律貫穿全篇,從而使一首詩聯與聯之間平仄相關,通篇聲律和諧。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系銘序》說:“唐興,官學大振,歷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順聲勢,謂之為律詩。”這是最早有關“律詩”定名的記載,故沈、宋之稱,也就成為律詩定型的標志。
以確立粘對規則為聲律格式的五言律的定型,在唐代近體詩的演變過程中實具有關鍵性的意義。它不僅完成了由永明體的四聲律到唐詩平仄律的過渡,有易于識記和掌握運用之便;而且具有推導和連類而及的作用,是一種可以推而廣之的聲律法則。如在“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的輕重聲調的循環往復中,任意截取一節,或平起,或仄起,平仄相間、相對和相粘,五言八句成篇,就構成了五言律的基本句式及其格律。并可以由此推導出五言排律和五言絕句的體式。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在五言律的基礎上,推導出近體七言律詩的聲律格式,只要在每種五言律詩的基本句式之前加上兩個相反的音節即可。所以在五言律趨于定型后不久,杜審言和沈、宋等人即把句中平仄相間、聯內平仄相對和各聯間平仄相粘的律法,成功地應用于七言體詩歌,于中宗景龍年間完成了七言律體式的定型。
各種格律詩體式的定型,為詩歌藝術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盡管沈、宋等人在任職館閣期間所寫的應制五律和七律鮮有可觀者,但磨煉出了一套律詩的聲律技巧,一旦他們因政治變故而遭貶謫、產生不吐不快的真情實感之后,就容易寫出情韻俱佳的優秀作品。杜審言寫得最好的五律,是在中宗復位時,他因曾依附武后男寵二張(張昌宗、張易之)而被流放峰州后創作的。與此同時,宋之問和沈佺期也因相同的緣由而被流放嶺南,他們同樣也寫出了好的作品。如宋之問的五律《度大庾嶺》:
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山雨初含霽,江云欲變霞。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
未到貶所而先想歸期,一種含淚吞聲的感愴情思表現得真切細膩,見不到任何著意文飾的痕跡,盡管詩律和對仗十分工整。他的《渡漢江》亦復如此: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這是一首寫得十分精彩的五絕,具有聲情并茂、意在言外的藝術感染力,與后來盛唐詩人的作品已相去不遠了。
在當時,七言律寫得較好的是沈佺期,他的成名作是寫思婦的七律《古意呈補闕喬知之》: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辭采華麗,聲韻流轉,粘連對仗的技巧很高,但有拼湊痕跡。其藝術感染力遠不如他于流貶途中寫的《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
天長地闊嶺頭分,去國辭家見白云。洛浦風光何所似,崇山瘴癘不堪聞。南浮漲海人何處,北望衡陽雁幾群。兩地江山萬余里,何時重謁圣明君。
與他流放嶺南所作的五言律相同,此詩表達一種無可奈何的傷感心境,不用典故,無意修飾,卻寫得有情有景。此詩聲律調諧流暢而蘊含深厚,是早期七言律的成熟之作,被后人稱為初唐七律的樣板。
總之,經過杜審言和沈、宋等人的不懈努力,在武后至中宗景龍年間,唐代近體詩的聲律體式已定型,出現了一批較為成功的作品。
上一篇:初唐詩歌的南腔北調與初唐四杰
下一篇:音情頓挫的唐詩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