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正道是滄桑
革命戰爭遠沒有結束,毛澤東的詩詞也遠沒有結束??。
其實,毛澤東并非喜歡戰爭,他說過:“戰爭是人類互相殘殺的怪物”,然而人民為求解放,爭自由,卻不能不以革命的武裝斗爭對付國內外反動派??。
毛澤東從革命的實踐中悟出了一個真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必須用正義的革命戰爭推翻一切剝削階級和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才能把中國人民從苦難的深淵解放出來。
1934 年 8 月,紅軍第六軍團奉命西征,拉開了長征的序幕。10 月,中央紅軍也開始長征。
1935 年 1 月 7 日,紅一方面軍在長征途中占領了遵義城。
1 月 10 日,紅軍第一次攻克婁山關。
1 月 15 日至 17 日,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撤銷了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毛澤東當選中央政治局常委。隨后,中央又成立了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新“三人團”,負責指揮全軍的軍事行動。
遵義會議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和新的起點。
從此,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
1 月 19 日,毛澤東率領紅軍離開遵義,1 月 20 日翻越婁山關,打算在瀘州和宜賓之間渡過長江,與川西北的紅四方面軍會師北上。
蔣介石發現了紅軍的行動意圖,在長江沿岸集結重兵,處處設防,紅軍只得改變計劃,突然拋開四川敵軍,轉頭東進。開始了紅軍長征中著名的“四渡赤水”之戰。
為了戰略需要,毛澤東指揮紅軍再次攻打婁山關。
婁山關,是進入四川和貴州北部的重要隘口,位于貴州省第二大城市遵義城北婁山的最高峰上。
川黔公路從婁山關北面的峽谷中彎彎曲曲通向關口,又彎彎曲曲沿著南面的峽谷通向遵義。關上樹立一塊石碑,上面寫著“婁山關”三個大字,關口周圍的三座山峰像劍一樣直插云霄。
這是一處怎樣易守難攻的關隘啊!
2 月 25 日, 在距離婁山關還有 5 公里的地方, 紅軍十三團和敵人發生了遭遇戰。在嘹亮的沖鋒號中,戰士們迅速出擊。
在懸崖絕壁之間,有一制高點叫點金山,又尖又陡,敵人認為紅軍無法攀登,沒有防備。在激烈的交火中,紅軍主力奮力搶占了點金山。黃昏時,主力從點金山沖下山來,搶奪婁山關。經過四次激烈的爭奪戰,敵人潰敗,十三團勝利地占領了婁山關。
次日拂曉,敵人又組織兩次密集進攻,都被紅軍打退。
紅軍乘勝追擊,2 月 28 日重占遵義城,殲滅王家烈部兩個師,擊潰國民黨中央軍兩師增援部隊,獲得了遵義會議以后第一個大勝利,也是長征以來的第一次偉大勝利。
毛澤東同軍委縱隊過婁山關,觸景生情,寫下了《憶秦娥·婁山關》詞:
憶秦娥
婁山關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 蒼山如海, 殘陽如血。
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大學校長的成仿吾,參加過長征,他說:戰斗結束時,毛主席登上婁山關。這時迎面碰上抬下來的一個傷員,一條腿被打斷。毛主席問他叫什么名字,他回答說叫鐘赤兵,是紅三軍團的一個團長——他就是后來新中國的獨腿將軍。
當時太陽還未落山,戰場也未來得及打掃,硝煙籠罩著血跡和尸體。這場血跡斑斑的勝利,讓詩人的心情擺脫不了幾分沉重和復雜。
毛澤東對這首詞曾經有一個批注說:“萬里長征,千回百折,順利少于困難,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戰斗打響的清晨,西風猛烈,寒霜滿地,殘月懸于半空,遼闊的天空中傳來歸雁的鳴叫聲。西風、長空、大雁、晨霜和殘月——悲涼凄清的氛圍,怎能不深深觸動人的聽覺、視覺和觸覺!
紅軍拂曉時在崎嶇不平的群山亂石間行進,馬蹄聲雜亂細碎,軍號聲為凜冽的西風壓抑得低沉而沙啞,部隊緊張急速而又高度戒備,可見氣氛的肅穆;行軍途中聽不到一點人聲,可見任務緊迫和軍令森嚴。紅軍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環境中,搶關奪隘,這種義無反顧的犧牲精神和英雄氣概,是何等的壯烈!
紅軍雖然屢遭挫折,卻依然意志不衰,志在必勝。縱使婁山關如鋼似鐵也算不了什么,如今紅軍再次大踏步地越過去了!
越過關隘,一片望不盡的山巒起伏,好像是翻騰的大海,將落的太陽,像血一樣殷紅。這樣一幅闊大艷麗的宏偉圖景,不正是詩人奪關勝利后悲壯而豪邁的心境的寫照么?
這首詞被認為是毛澤東最好的詞作之一。全詞塑造了一個氣象萬千,蒼涼動人的藝術境界!富有歷史的厚重感和英雄史詩般的格調。
毛澤東對最后這兩句詞也頗為自得。他在修改郭沫若對這首詞所作的解釋的文章時,曾經借郭沫若的口氣寫道:“‘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兩句,據詩人說,是在戰爭中積累了多年的景物觀察,一到婁山關這種戰爭勝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詩人自以為頗為成功的兩句話。”
婁山關戰斗雖然取得了勝利,但前面的道路,仍然障礙重重。
仗,還要繼續打;血,還會繼續流;長征,還要繼續走!
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紅軍主力一路披荊斬棘,在翻越過千里積雪的岷山之后,正如毛澤東所說:“過了岷山,豁然開朗,轉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他在凝神,他在沉思,他在用詩人的激情,記錄著這場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創舉!
《七律·長征》就是這個時候,毛澤東吟就的著名詩篇。
這首詩是毛澤東以朗誦的形式“發表”的:
1935 年 9 月,中央紅軍到達甘肅通渭。這天下午,召開了有兩百多人參加的副排長以上干部會??。
在聶榮臻政委的陪同下,毛澤東來到會場,并發表講話。他從長征的意義講到敵人的失敗和紅軍的勝利。當時同志們經過長途行軍都很疲勞,不知道要到哪里去,還要走多久。他和藹地鼓舞大家:“我們要到抗日最前線去,到陜西北部,消滅侵略我們國土的日本鬼子。”
毛澤東看大家熱情很高,說道:“我寫了首詩讀給你們聽聽,不知行不行?”在大家的歡呼聲中,他高亢有力地朗誦起來:
七律
長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毛澤東那博大的胸懷,英雄的氣魄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大家,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他還號召大家編一個“到陜北去”的歌子,邊唱邊走。
長征詩只有短短 56 個字,卻高度概括了紅軍長征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56 個字,不知濃縮了多少世人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56 個字,不知包含了多少鮮為人知的拼搏和犧牲!
在紅軍那種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面前,縱使千山當道,萬水阻隔,野草充饑,馬革裹尸,又有何難,又有何懼!
對偉大的紅軍戰士來說,五嶺大川,不過是一條粼粼細浪;烏蒙高山,也就如滾動的泥丸。
毛澤東自己也曾經解釋說:“把山比作‘細浪’、‘泥丸’是‘等閑’之意。”在艱辛的長征中,金沙江和大渡河是必經的兩大天塹。金沙江兩岸,山崖高聳入云,急湍的江水拍打著云崖,極其壯觀;大渡河上,鐵索橋橫系兩岸,碗口般粗細的鐵鏈寒光閃閃, 令人不寒而栗。
我們的勇士,在槍林彈雨和熊熊大火中,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表現出紅軍的堅強意志和英雄本色,成為長征的兩個典型事件。
這首七律詩是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完美統一的典范,可稱得上毛澤東詩詞中的詩之冠絕。
毛澤東這首詩的書法也有很多故事。
這首詩最初流傳于世,是 1936 年。美國記者斯諾,沖破國民黨的重重障礙,毅然訪問陜北根據地。
毛澤東和他談了十幾個晚上,第一次向世人披露了他的身世,并且將長征詩書贈給斯諾。斯諾接過墨跡,欣賞著對西方人來說完全陌生的中國書法,不禁脫口說道:“你真是一位書法家 !”
這是毛澤東第一次將自己的詩詞書法送給外國人。后來斯諾將這件事寫進了他的 《紅星照耀中國》 。 書中這樣寫道:“我用毛澤東主席——一個善于領導征戰又善于寫詩的叛逆者——寫的一首關于這次六千英里長征的舊體詩作為結尾。”
1961 年 4 月,毛澤東的衛士長李銀橋調到天津工作,李銀橋請毛澤東為他寫字。李銀橋花了一個月的工資買了一個很長的折子,請毛澤東書寫。在李銀橋全家向毛澤東告別時, 毛澤東將已經寫好的 《七律·長征》詩遞到李銀橋手上,李銀橋看了非常高興。
回到家里,李銀橋發現“大渡橋橫鐵索寒”這句詩中漏寫一個“索”字。第二天他帶著冊頁找到了毛澤東,毛澤東呵呵一笑,用毛筆在旁邊添寫了一個小小的“索”字。后來郭沫若看了,稱贊說:“這添的字,寫得很好,真是神來之筆!”
這是迄今為止流傳最廣、受到人們贊揚的一幅毛澤東的書法作品。
《七律·長征》被人們稱為長征詩,毛澤東還有一首詩詞作品與之媲美,被稱為長征詞,這就是《清平樂·六盤山》。
1935 年 9 月,中央紅軍長征進入了最后階段。
10 月初,經甘肅東部回民區,連續突破了會寧、靜寧之間及平涼、固原之間的封鎖線,擊敗了敵人第七師四個騎兵團的追擊。
10月7日, 毛澤東率領工農紅軍過六盤山時, 一鼓作氣登上了主峰。 翻過六盤山,長征的終點——陜北根據地、抗日前線就近在眼前了。
在越過一道山卡之后,他轉過身揮手招呼同志們說:“休息一會兒吧 !”他習慣地坐在一塊大石頭上,用右手摘下帽子,一邊歇息,一邊眺望遠方,高興地說:“這里真是個好地方,以后可以好好地寫一寫,你們看,天高云淡,紅旗漫卷,大雁南飛,六盤山的景色多好啊……”
翻過六盤山,有一天,毛澤東沒有開會,也沒有看書,靜靜地坐在桌前,反復吟誦,揮筆寫下了《清平樂·六盤山》。
清平樂
六盤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這是一篇激奮人心的宣言書,是一首戰斗的壯懷曲。
只有毛澤東詩詞,才能如此起句即景,宛然入畫;只有毛澤東的胸懷,才能如此高瞻遠矚,境界遼闊。我們如同就在詩人的身邊,看著他偉岸的身軀矗立于六盤山高峰之上,縱目遠眺:天高氣爽,天上點綴著淡淡的白云,大雁往南飛去。
詩人為什么要回頭“望斷南飛雁”?
古人有雁足傳書的說法。也許,他在回顧一路跋涉的曲折;也許,他在懷念那些倒在雪山草地的戰友;也許,他在牽掛還在蘇區堅持斗爭的同志;也許,他在遙想南方根據地的父老鄉親。
紅軍長征把戰略大轉移,將要變為奔赴抗日前線。用毛澤東的話來說,“它在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毛澤東把“長城”這一中華民族的象征,作為抗日前線的代稱,強烈地表達了紅軍要為挽救民族的危亡奔赴抗日前線的堅強信心和頑強的革命精神。
屈指一算,紅軍所走的路程已經兩萬里了,我們預定的目的地已經不遠了,我們一定要達到,一定會到達。這才是真正的好男兒、英雄漢 !
在毛澤東詩詞中,有的虛寫,有的實寫。毛澤東屈指算出長征走了二萬五千里路程確有其事??。
當年護送毛澤東、 周恩來去陜北吳起鎮的蕭忠渭曾回憶說:1935 年 10 月 19 日,他奉命完成護送任務。
當晚,他來到毛澤東住的窯洞前,洞內亮著燈光。毛澤東走了出來,叫蕭忠渭進屋坐坐。毛澤東說:“忠渭,你算過沒有,我們離開中央蘇區已經走了多少天了?”蕭忠渭撓了撓頭,一時答不出來。
毛 澤 東 邊 抽 煙, 邊看 地 圖, 說:“ 到 今 天為止,我們共走了十二個月零兩天,算起來行軍約二 百 六 十 七 天 …… 根 據一 軍 團 司 令 部 的 陣 中 日記 計 算, 我 們 已 經 走 了二萬五千里路程……”
在六盤山的高峰上,紅軍的紅旗隨風翻卷,紅軍將士豪情激蕩,我們的長征取得了勝利,一幅新的壯麗圖景向世人打開。
今天,我們已經長纓在手,掌握了革命武裝,什么時候才能徹底打倒一切反動派?詩人渴望革命早日成功,全國幾萬萬同胞也在渴望革命早日成功。
1936 年 10 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會師甘肅會寧城,宣告了長征的勝利結束!
在歷時兩年的長征中,各路紅軍以無與倫比的英雄氣概,粉碎了國民黨上百萬軍隊的圍追堵截,戰勝了自然界無數的艱難險阻,縱橫 14 個省,跨越萬水千山,終于相繼到達陜甘革命根據地。
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是人類戰爭史上亙古未有的奇跡, 是斯諾筆下 “驚心動魄的史詩”,是中國共產黨及其人民軍隊最動聽的凱歌,是毛澤東一生中最長的詩句。
毛澤東曾自豪地說:“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十二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只腳,長驅二萬余里,縱橫十一個省。請問歷史上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么?沒有,從來沒有的。”
“長征一結束,新的局面就開始了。”
1938 年 11 月,著名教育家李公樸偕同夫人張曼筠,來到仰慕已久的延安。到達延安的第三天,李公樸去拜見毛澤東。
次日晚上,毛澤東來到交際科招待所看望李公樸夫婦。毛澤東離開時,李公樸拿出一本畫冊,請他題字。毛澤東在張曼筠畫的一幅《長城》圖上,欣然用毛筆題寫了自己的舊作《清平樂·六盤山》詞。李公樸夫婦非常高興,視若至寶。
從那時起,毛澤東的《清平樂·六盤山》詞就流傳開來了。
毛澤東這幅字至今仍被保存,成為珍貴的歷史文物。
這首詞,在革命根據地產生了巨大的鼓舞力量。1947 年3 月,在國民黨軍隊占領延安的艱苦日子里,有一支向北轉移的解放軍部隊,在途中被國民黨軍包圍,他們隱蔽在一個小山洼里,經過五天五夜苦戰,精疲力竭,彈盡糧絕。最后,支隊長下令:把剩下的手榴彈分給戰士們,準備天明后與敵人同歸于盡。
這時,支隊長為向黨告別,很想再聽一聽黨中央的聲音。于是他打開一架即將毀掉的收音機, 正巧聽到一位播音員以飽滿的情緒、 鏗鏘的聲音, 朗誦毛澤東的 《清平樂·六盤山》,那充滿樂觀精神和戰斗力量的豪邁詞句,給人以生的信念和鼓舞。
支隊長聽后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大聲地宣布:“同志們,前令撤銷,剛才毛主席說了,槍在我們手中,我們能夠戰勝敵人,不回到縱隊就不算好漢!”
戰士們頓時精神振奮,他們力克艱險,終于突破了敵人的封鎖線,勝利地走向目的地。
如果說,這個傳奇的故事是“神話”,那也只有中國共產黨能創造出這樣的“神話”,只有毛澤東和毛澤東詩詞能創造出這樣的“神話”!
美國總統尼克松就曾經說過:“毛澤東在描寫使人振奮的斗爭場面時,運用了鼓舞意志的手法,使人讀起來感到增添了力量,……使他的同志們成為幾乎不可戰勝的隊伍。”
“神話”還在繼續。
1949 年 4 月 23 日午夜,南京“總統府”門樓上,那面飄揚的“青天白日旗”,在隆隆的炮火聲中,被攻入城中的解放軍戰士從旗桿上扯了下來。它宣告了統治中國 22 年的蔣家王朝在大陸徹底覆滅!
三個月前, 蔣介石還在美帝國主義指使下發表了一篇求和聲明, 以求茍延殘喘,妄圖據守長江天險,卷土重來。
4 月 20 日夜,人民解放軍分為東、中、西三路,東起江陰,西迄九江的湖口,在 500 余公里長的戰線上開始橫渡長江。
4 月 21 日,毛澤東、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
4 月 23 日,百萬雄師渡過長江,占領了南京城。
4 月 24 日清晨,住在北京香山雙清別墅的毛澤東,一夜未眠,他剛從屋子里來到六角涼亭,秘書就興沖沖地送來了南京解放的捷報。
他極為興奮地接過報紙,坐在椅子上,一面專注地看著《人民日報》號外版,一面用右手輕拍著膝蓋。攝影師徐肖冰拍下了這個珍貴的鏡頭。
回到辦公室,毛澤東禁不住又仔細看了一遍報紙,在極度的喜悅與激奮中,詩潮噴涌,一氣呵成,揮筆寫就了那篇雄渾豪邁、膾炙人口的詩篇——《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七律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寫完之后,毛澤東似乎還不太滿意。由于當時日理萬機,來不及細細推敲,就將其扔進了紙簍。他的秘書田家英把它撿了起來。
1963 年,毛澤東親自編訂自己的詩詞集,田家英作為毛澤東的秘書,參加了詩詞集編輯的全過程。
這年11月的一個晚上,田家英對在毛澤東身邊工作的逄先知說,他那里還有一首毛主席的詩。于是他背起這首詩,讓逄先知一句一句記下來。詩的抄件被送交毛澤東。
毛澤東看過以后,哈哈一笑:“哦,是有這么一首,我都忘記了。”12 月 5 日,毛澤東致信田家英說:“‘鐘山風雨’一詩,似可加入詩詞集??。”
這首七律詩,是紀念南京解放,慶祝革命勝利的不朽豐碑,是教育人民接受歷史教訓的諄諄告誡,是號召人民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戰斗號令。
詩人以他特有的風格,起句即以雷霆萬鈞之勢,彰顯我軍占領南京的強大聲勢:蔣介石慘淡經營了三個月的“千里江防”毀于一旦,“鐘山風雨”來得迅猛異常。我軍萬船齊發,如狂風卷浪,勢欲滔天,直取南京,舉重若輕。
南京這座歷史名城,一旦歸于人民,社會便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江山更加雄偉壯麗,廣大人民慷慨而歡騰。
這時,詩人想到了遠在漢代的典故,于是,他冷靜地告誡人們:對于窮途末路的敵人,絕不姑息,要乘勝追擊,徹底消滅,將革命進行到底。要吸取歷史的慘痛教訓,絕不能像西楚霸王一樣,沽名釣譽,使革命半途而廢,最后遭到失敗的下場。表現了毛澤東深謀遠慮的戰略思想。
最后,詩人無限感慨,化用唐代李賀的詩句,慨嘆南京乃至全中國,經歷了許多年的黑暗時期,即使是老天,假若它有感情也會因悲傷而衰老。不過,一切事物都在發生變化,這是人世間的正常規律,猶如滄海變成桑田一樣,舊社會的滅亡,新時代的到來,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
有人說:毛澤東這首詩的前四句,懂得中國革命歷史和具有詩詞修養的人也許可以寫得出來;然而后四句,卻只有毛澤東這樣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和哲學家才寫得出來!
上一篇:算人間知己吾和汝 - 毛澤東詩詞文化解讀
下一篇:一字之差·境界全非——重讀杜牧的《秋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