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內心的恐懼,做最強大的自己
人生路上,我們會經歷很多次失敗。通常,輸給別人并不可惜,輸給自己才最可惜。而偏偏,我們人生中的大多數失敗,并非都是因為有強大的敵人,而是因為未能克服自我內心的恐懼,最終,輸給了自己,輸給了自己內心的恐懼。這恐懼吞噬掉了我們的自信,吞噬掉了我們的勇氣,讓我們無法承受曾經的失敗,不再有勇氣應對未知的風險而錯失大好的時機,導致未來的失敗。
加拿大心理學家漢斯·塞耶爾在他的著作《夢中的發現》一書中曾經指出:人的身體及大腦中所包含的能量,就猶如原子核的物理能量一樣巨大。人類有90%~95%的潛能都未得到開發和利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這種潛能可以讓人無所不能。確實,當我們面臨危險的時候,你會發現,越是鎮定淡定的人越能盡快地脫離危險,相反,一味地膽怯、急躁只會讓我們身處的環境更加糟糕,更加惡化。就像韓寒說的:聽說過很多的道理,明白了很多的故事,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我們每個人都知道,面臨困難應該要盡可能地冷靜、淡定、從容,但事實總是不如我們想象中的那般順利,很多時候的我們都是在為了生活中的一點小事,一點小的困難、挫折而理所當然地接納失敗,給我們的人生畫上“休止符”。其實,這樣的我們并不是敗給了失敗,而是敗給了自己。
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很多時候都會抱怨自己為何已經這么努力卻還是無法成功。其實,捫心自問,我們真的如自己所想象的那樣拼盡全力嗎?大多數的我們難道不都是一邊抱怨一邊假裝很努力嗎?所以,這樣的我們又有什么資格去埋怨收獲太少呢?當被問及及為何不奮力一搏的時候,又會有人說出這樣那樣的理所當然和順理成章。實則,不過是自己內心的恐懼給我們的人生設限了而已。就像史玉柱曾經說過的: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多數人的失敗,都是輸給了自己。正所謂失敗的原因各式各樣,成功的道理卻只有相同的一個樣:我們總是太害怕失敗,所以才會真的失敗。
9歲的小強是一個特別聰明的孩子,在班級里經常受到老師的夸獎。他的父母常年在外面打工,一年也就回來一兩次。這一次的家長會,父母剛好在家里,可以參加。老師也說了會在這次的家長會上表揚考試前三的同學,以鼓勵大家。于是,小強暗暗下定決心,這次一定要好好考試,讓父母開心地參加自己的家長會,為自己感到榮耀與喜悅。父母也表示如果小強考試成績能夠全校第一的話,就考慮給他轉學,讓他去到他們工作的城市上學,一起生活,這一點對于小強的誘惑力實在是太大了。
考試的時候,小強一直想著:這次我一定要考好了,因為這回的考試不光關系到自己的名次,還關乎到自己未來上學的“命運”。于是,在考試過程中,一向鎮定聰明的小強連呼吸都開始變得急促起來,握筆的手也一直都在顫抖。試卷中的題目卻似乎故意加大了難度,接連好幾道題目,小強的算法都不對。本就緊張的小強更加焦急,最終竟未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考卷。一門課程考試失敗了,小強感覺到整個天似乎都塌了下來,再也沒有信心好好準備接下來的幾門考試。就這樣,原先成績優異的小強卻因為自己的緊張和太過在乎結果,考試失利了。
與其說,小強敗給了考題,倒不如說小強敗給了自己,敗給了他內心的恐懼。其實,很多時候,親愛的朋友,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當你在害怕的那一瞬間,其實就已經注定了你的失敗。我們在害怕的一瞬間,心理其實已經處在弱勢地位,這時,就算我們擁有再高的技藝,也注定了失敗的結局。就像法拉第曾經說過的一句名言:“拼命去換取成功,但不希望一定會成功,其結果往往會成功,而這通常也是成功的秘密?!蔽覀冊诿鎸Ω鞣綁毫Φ臅r候,往往會被內心的恐懼所控制,接下來就會變得心神不寧,惶惶不安,繼而導致我們臨場發揮失誤。
由此可見,當你畏懼失敗的時候,反倒可能更快地遭受失敗,這就是所謂的未戰先敗。我們只有首先在精神上戰勝自己,才能夠讓自己克服對失敗的恐懼,才能夠讓自己心態平和地走向卓越。就像李嘉誠曾經說過的:“如果這世界上有任何的成功秘方,其中最關鍵的元素必定是你對成功的欲望遠遠大于對失敗的恐懼。”所以,親愛的朋友,平常心對待身邊的一切挑戰,輕松處理身邊的一切困難,克服內心過多的欲望和恐懼,我們就能獲得成功。
上一篇:了解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就找到了捷徑
下一篇:內心強大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