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學校要求學生獻愛心時,家長該怎么辦?
某個同學如果患上了某種嚴重的疾病,某個地方如果發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學校都會要求學生捐款捐物獻愛心。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可以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和公益意識,從慈善角度講也無可厚非。一般情況下,孩子遇到學校發動同學獻愛心時,都比較積極;但現在許多學校要求捐款捐物過多過濫,加之操作不當,獻愛心就變成了家長的麻煩事。從家庭的經濟收入角度看,這種做法也不盡合理。由于學生本身沒有錢,所以只好向父母伸手。因此學生捐款實際上變成了父母捐款。許多情況下的捐款,名為自愿,實為強迫。學校如果不能正確引導,加上青少年的好面子和虛榮心理,捐款往往會形成攀比之風。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都有責任改變這種發動學生捐款的方式,真正地讓同學們自主捐款,不要讓捐款形成攀比之風,更不要以捐款多少來衡量愛心的價值。
對家長而言,要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讓孩子有正確的愛心意識。
第一,捐款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愛心。一元錢也是捐款,只要是根據自己的實力盡了一份心意,就是向受捐的人表達了你的愛心,不要與別人攀比,攀比來的愛心是不純潔的。
第二,鼓勵孩子用自己的壓歲錢來捐款。壓歲錢給了孩子,孩子在使用壓歲錢的時候有自主權,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壓歲錢來捐款。這樣更能體現獻愛心的本意。
第三,用節約下來的零花錢捐贈。平時父母會給孩子一些零花錢,孩子精打細算節約下來了,可用節約下來的錢獻愛心。當然,如果孩子用零花錢捐款,使他們的正常生活受到影響,也是不提倡的。
第四,孩子可以參加一定的勤工助學,用自己掙來的錢來捐贈。我們國內的家長,通常都不愿意讓孩子從小就自己去賺錢,所以中小學生一般是不會主動去掙錢的。而在國外,經常有一些八九歲的小孩在街邊幫人擦皮鞋,在海灘幫別人抹防曬油,以此來掙點零花錢,作為獻愛心的經濟來源。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很值得借鑒。父母可以允許孩子從事一定的力所能及的勞動,來掙取一點勤工助學的費用。用勤工助學所得來獻愛心,則更有意義。
上一篇:幼兒的身心發展有什么特點?
下一篇:當孩子情緒異常時,該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