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社會責任意識
東達蒙古王集團于1996年4月創建,現擁有四大產業:以羊絨加工為龍頭的絨毛產業;以房地產開發和路橋建設經營為龍頭的基礎產業;以沙柳造紙和養殖為龍頭的生態沙草產業和以完善社會服務功能為主的第三產業。
“東達移民扶貧新城”,也叫東達蒙古王集團生態移民扶貧新村,占地面積8平方公里,可容納2500戶、5萬人的居住、生存和發展,計劃總投資十億元。
截至2007年10月,“東達移民扶貧新城”已經投資二億元完成基礎設施建設,平整土地5000畝,水、電、路、信等通村工程已經全部完成,沼氣入戶率將達到100%。現已經投入使用的近300戶。
在內蒙古達拉特旗鹽店有一片無人居住的平地,東達蒙古王集團趙永亮家就住在離這里10多公里的召溝村。召溝村共有28戶人家,都散落在高低不平的荒原上。房屋大多是土坯建筑,歷經風吹雨打,破破歪歪,隨時都有倒塌的可能。
1988年,趙永亮的奶奶去世,當時正趕上過春節,因為過春節找不到鼓樂班子搞喪葬儀式,趙永亮就搞了一套音響,想給奶奶放放哀樂送送行,表達哀思。
可是村里沒有電,最后沒別的辦法,趙永亮只好用汽車蓄電池帶動音響給奶奶放了一夜哀樂。家鄉的貧困落后狀況,深深觸動了趙永亮的心靈,當晚趙永亮在奶奶的靈堂前給自己定下了一個奮斗目標:要給全村通上電。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趙永亮毅然從鄂爾多斯羊絨集團副總裁的位置上辭職下海,開始了自己的創業生涯。
召溝村沒有水。每天,人們都是趕著小毛驢到4里地以外的川河里拉水。有時候連牲口喝的都不夠,家里人要想洗把臉都沒有水,至于洗澡連想都不敢想。在這里,水比吃的東西更寶貴。
趙永亮很早就萌發了在這里建立一個“東達扶貧新村”的想法,他希望將那些貧困地區的村民遷到這里,用農村產業化的方式將這些貧苦人民組織起來,從而徹底改變家鄉的人們“春天種了一坡,秋天割了一車,最后打下一籮筐,煮了一鍋,吃了一頓,剩得不多”的狀況。
現在,召溝村的28戶人家,除了一對80多歲的老人沒有遷出住進新城外,其他27戶人家已經都遷出來了,住進了一排排的紅房頂的新瓦房,用上了沼氣,搞上了養殖等,讓移民在一條可循環的產業鏈上過上富裕的新生活。
50多歲的老韓家住在離包頭市幾十公里的市郊。2006年8月,他從報紙上得知有這么一個地方,免費給移民提供價值幾十萬元的資產,包括住房、兔舍、蔬菜大棚、沼氣池等,當時就想:“這不是天上掉餡餅嗎?”
當他到這里一看,整整齊齊、錯落有序的一排排的紅磚房,房子70平方米,有客廳,有臥室,廚房、衛生間一應俱全,搬著鋪蓋進來就能夠住時,心里樂開了花。于是,從得到消息到領著妻子過黃河來到這里入住,只用了七天時間。
按照合同規定,新村的住宅、兔舍免費使用3年,住戶養的瀨兔由東達蒙古王集團公司統一收購。第一年,老韓投入兩萬元向公司購買了100只種兔以及兔籠,由公司提供養殖技術和防疫保證。瀨兔很快由100只變成3000多只。
瀨兔被公司收購,老韓一下子拿到了近十萬元錢,住新村一年暴富。由老韓做擔保,老韓把自己的親戚朋友拉來了不少。按照他的說法,這么好的事情,對外人還舍不得說。
一人富不算英雄,帶領大家富,才算英雄。東達蒙古王集團董事長趙永亮在自己致富之后,不忘生于斯、長于斯、散落在高低不平的荒原上的貧困牧民。
一切像趙永亮那樣出生貧困的企業家,都應該像趙永亮那樣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在自己富了的同時,不忘帶領大家共同致富。
上一篇:要有一顆中國心
下一篇:要有高風亮節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