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峰
位于天柱峰南約500米處。南接銜珠峰,東扼神秘谷,海拔1426米,是天柱山第二高峰。立于峰巔,南履飛來,北瞻天柱,東攜五指,西瞰群山。峰頂寬平如臺,面積約20平方米。上有天然二池,一方一圓,深不盈尺,周不過米,終年不溢不涸,舊稱天池,天池峰即由此得名。峰體巨崖中開二縫,縫寬尺余,如刀削斧劈,上架兩道石梁,俗稱三步兩道橋。橋北崖壁險絕,下臨深淵,人不敢近視,稱試心崖。橋下亦深壑萬仞,令人目眩,故稱試心橋。佇立橋頭,腳下煙嵐蒸騰,身邊紫霧繚繞,確能令人有飄飄欲仙之感,故又稱此橋為渡仙橋。如在秋朗氣清的傍晚,立于峰頂觀賞日落、晚霞,則是妙趣橫生,故舊志稱此為夕照臺。若逢春夏之交雨后初霽的早晨,在這里觀賞云海、佛光,更是美不勝言,無與倫比。相傳,明末懷寧人劉若宰隱居天柱山時,常來此理琴,引來異禽千數伴琴飛舞,給今人留下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故史志又稱此為天樂臺。從橋南沿新辟石級向西南探勝,則見一株千年古松,樹桿蒼健,翠葉如蓋,挺立于峰壁罅縫之間,巋然獨尊。這就是天柱山奇松之最——天柱松。橋畔,長年松風吟詠,崖下,四季云蒸霞蔚。游人至此,莫不驚嘆。
〔古詩文賞析〕 試 心 橋 清·李載陽
石崖對參差,讒峭分兩岸。
中有試心橋,高懸在天半。
一峰參其前,俯瞰深無算。
虬龍掛絕壁,虎豹形炳喚。
藤蘿遠莫扳,凌虛巖忽斷。
云護徑迷離,虹飛影搖亂。
心旌正懸懸,欲渡神仙憚。
古人御風行,穩步履霄漢。
居高驗真修,臨深非汗漫。
天合路未遙,看余過橋畔。
“試心橋”乃“天池峰”的主要景點,這首五言詩極盡“試心橋”之險、以及渡橋者憚懼之態,是一首很不錯的詠景紀游之詩。
開頭四句,寫試心橋兩邊的危巖參差峭立,又相向北分;而連接兩壁的試心橋,則高懸在壁端,猶如掛于半天之中的橋津。
“一峰參其前”四句,寫游者立于橋頭,天池峰兀然拔起,聳于眼前,而朝橋下深澗俯瞰,則深不見底。卻可見到虬龍般的怪松掛于石壁之上,如虎如豹狀的巨石則彪炳威凜,如吼如嘯。
“藤蘿遠莫扳”四句,寫掛垂于石壁上的纖纖藤蘿,逗人喜愛,卻扳夠不著;腳下登臨凌虛險峰的巖路卻忽然斷開一般,甚是險峻;那一條登山小徑,由于云遮霧繞,顯得朦朧迷離;而眼前這道如虹的橋梁,在云霧之中也顯得身影綽亂不清。
“心旌正懸懸”四句,言渡橋者面此險橋,不由得懸心吊膽,并不由想象到神仙來渡此險橋,也必是心懼憚怕的,這里便暗暗點出了凡渡橋者的恐懼畏難之心態,照應了“試心橋”的橋名與詩題。接下去,詩人又遷想到畢竟曾有古人曾在此橋上御風而行,穩步登履這聳于霄漢的天池峰,實際上便暗暗寫詩人渡橋前漸漸生出了膽量。
最后四句,寫人居高險之處才能體驗的真味,而身臨深淵也并非總是汗漫膽怯;現在通往天臺正峰頂的路已所剩無幾,那么豈可畏險而錯失“驗真修”的良機?于是,詩人鼓足膽氣,舉步上橋,心中在暗道:看我如何走過這險要之處吧!
全詩先寫“試心橋”之高、之險,再寫險峰、深澗、云路;這些由游者的眼光所見,再自然地轉到游者心憚之上,呼應解題,最后寫游者鼓足膽量終于渡過試心橋。其詩的開合運轉正是“見”——“過”試心橋的寫實,正適游者吟哦。
(個竹)
〔現代散文〕 試心橋,俗稱三步兩道橋,橋兩端巨石平削如掌,光滑如洗。北端石上,即有“天池峰”因此而得名兩個小池,雖深不盈尺,但水清洌,久旱不涸。明代文人丁鉞在《岳頂天池》詩中,曾風趣的發問:池水“能潤山前幾處田”?
登天柱山的游人,都想在試心橋畔送目舒懷,絕覽天柱風光。橋畔,老藤垂花、斑斕眩目、古松盤地、修條蔽谷;每當春夏之交,繁花初放,溢香十里。秋冬之際,霜染紅葉,勝似春花,雪映松谷,銀裝素裹,分外妖嬈。放目東望,則可見天柱峰凌空聳起,如劍倚天,如掌承露,疊如層塔,矗似筍尖;壑外諸峰,星羅棋布,變幻于煙嵐云霧之間,大有“群峰奔來一峰起,千丈芙蓉碧霄里”之勢。西看飛來峰巔,有塊巨石如帽,戴于頂上。銜珠峰頂,兩岸夾一“圓珠”,象天公所造,游人更加稱奇;兩峰近在咫尺,似乎投足可越,但中隔險壑,可望而不可及。鳥瞰東南遠處,麟角、覆盆、天獅諸峰,皆化為青色蓮花,浮在煙波云浪之中。前人在此,多有記述。葛宗舊在《天柱山記》中寫道:在這里“俯而臨者不下數十峰,如飛來,覆盆等,星羅棋布,變幻千萬狀,穿透,莫窮其際。吞日月,吸風雷,不誠宇宙之奇觀哉!其下兩水搶山而行,一為潛,一為皖,匯歸石牌,至雷江口注之江,皆天柱形勝也。”
正由于佇足試心橋上,眼前煙云變幻,美不勝收,明代文學家胡纘宗賦詩曰:“不曾凌絕頂,難識皖山高,身在層霄上,江湖一羽毛。”這大概是他登山領略到的感受,那么,其他游人是否會與其相仿佛呢?
試心橋畔有一棋盤石,傳說過去有兩個仙人曾在此對弈,棋未下完便去云游了,留下一局棋讓游人仔細品評,百般猜度。人稱這里是神仙聚會之地,那么“試心橋”又稱“渡仙橋”,想必該是此橋多神仙搖渡之緣故吧。
據舊志記載,明邑紳劉若實與其弟劉若宰,曾“渡石梁踞天池鼓琴,聞空中奏天樂,有異禽千數從天柱飛來,音同笙磬。”因此又名“天樂臺”。在天樂臺上觀落日,更是奇景無限。天柱山日東南而落于西北,無叢山之障,加上天柱峰高峙云表,故觀落日最佳。每值傍晚,站在臺上,西望朱輪,光彩射空,徐徐沒入青都絳闕之中,壯麗非常,為天柱奇景之一。故天樂臺又名之為夕陽臺。
天池峰、試心橋、渡仙橋、棋盤石、天樂臺、夕陽臺,一景竟有如此多的名稱,其景之妙便可窺其一斑了。
(曉舒)
〔民間文學〕 明代末年,朝綱紊亂,政治腐敗,官貪吏暴,民不聊生。朝中一些有識之士,紛紛辭官歸隱。安慶府懷寧縣的新科狀元劉若宰,也卸卻烏紗,隱居于天柱山中,過著清逸的田園生活。他善彈琴,就經常操著一具古琴到天池峰頂,輕彈低吟,借以抒發心中的憤懣。
一日清晨,曙曦初探,晨霧奔涌。劉若宰身披朦朧的霧紗,端坐于平臺上,雙手撥弄著琴弦,琴聲如泣如訴,飛上云霄……
忽然間,自西南方向飛來千百只仙鶴,乘云御風,在天池峰上空回翔飛舞。劉若宰見此情景,思緒萬千,激動不已。他想,在這朝政腐敗、君昏臣庸的濁世,本就難覓知音,可萬沒想到,在這深山曠野,自己的琴聲竟引來了如此眾多的仙鳥伴琴翻舞,是多么難得啊。他神情激奮,彈奏越發有力,琴聲也越來越高亢激烈。仙鶴隨著琴聲,凌空鼓翼,在驕陽的映照下,宛若江河碎浪,又似碧空銀花……
突然,“咔嘣”一聲,琴弦斷了。琴聲一停,仙鶴又駕起祥云,返回長空。待劉若宰接好琴弦,重新彈起時,仙鶴早已無影無蹤。劉若宰十分惋惜,心緒悵然,仰天長嘆,弦斷知音去,何日復再還。后人對此作詩以記:
天樂臺上遇知音,仙鶴起舞伴琴聲。不知是真還是假,千秋佳話傳到今。
(鄭博文 張王根整理)
上一篇:描寫《天柱仙蹤》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天門山》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