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巨人薩博尼斯
薩博尼斯出生于立陶宛的考納斯。他父親的身高只有1.85米,仿佛是上帝的偏愛,薩博尼斯從小就身高過人,也因此被慧眼識才的教練費奧多羅夫選入蘇聯國家青年隊。15歲的他身高已經達到了2.01米,已成為青年隊的主力。
1983年的歐洲男籃錦標賽上,薩博尼斯作為蘇聯的頭號主力率隊奪得銅牌。1985年終獲金牌,并奪得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金牌。1984年,他加入蘇聯Zalgiris隊,并率隊取得三連冠。球壇們開始注意到這個有著不可思議般才華的年輕人。
有些人的才華仿佛就是上帝恩賜的,但上帝賜給他們才華的同時卻剝奪了他們的擁有這份才華的時間。莫扎特如是,笛卡爾如是,薩博尼斯也如是。1986年,22歲的薩博尼斯在比賽中右腳跟腱嚴重撕裂,這對于以籃球為生的他來說不啻是個致命的打擊。
同年,波特蘭開拓者隊于首輪24位選中了他。由于政治原因,薩博尼斯未能及時去NBA,繼續留在蘇聯打國內聯賽。這也是他悲劇命運的開始。美國的運動醫學遠比蘇聯先進,而NBA作為一個職業聯盟,也有著一整套對運動員傷病的保護措施。在NBA的訓練較為科學合理,比賽中一旦有球員受傷則需立即中止,此后未經醫生許可,傷病名單上的球員是禁止參賽的。
蘇聯的體育界則是走東歐國家的老路,有嚴重的過度訓練傾向,為了與美國競爭,對于傷員也是走得動就要繼續比賽,把愚昧當美德,頗有些揠苗助長的味道。
對于薩博尼斯這樣的主力,想得到休息等傷痊愈,無異于是做夢。千里馬還沒有上疆場,就已經瘸在了馬廄里。如果能早一點登陸NBA,也許他的傷很快就會痊愈,也許現今的NBA格局會是完全另一個樣子。也許會如何如何,當然這些也只是我輩仰天長嘆的話了,留下的卻只是遺憾。
當時的美國和蘇聯還處于冷戰狀態,對于薩博尼斯來說,NBA就如同另一個世界,似乎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將會在那里退役。而對于NBA,薩博尼斯也只是一段傳說。總會有球探說這個年輕人的身高像一座山峰,他可以輕而易舉的摘下每一個籃板球。他的手掌可以像拿一個橙子一樣拿住籃球,而他的投籃手感不亞于任何一位以射術見長的巨星。
最為人稱道的還是薩博尼斯傳球技術,仿佛在他的背上也生了眼睛,隊友永遠在它的視野之內。他得球的時候,你不用去管他,只要自己空手跑位,合適的時候,你會發現球就在你手里。
傳說總歸是傳說,就好像布魯克林的“山羊”的傳說一樣,在大部分美國人的眼里,沒有經過NBA賽場的檢驗,根本沒有資格在籃球世界里占得一席之地。
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是世界認識薩博尼斯的一年。美國隊派出了號稱不可能被擊敗的國家男籃,其中不乏米奇·里奇蒙德、丹尼斯·曼寧這樣的好手,頭號主力更是赫赫有名的“海軍上將”大衛·羅賓遜。在決賽上蘇聯與美國隊狹路相逢。
雖然對薩博尼斯美國對也是早有耳聞,但是認為海軍上將絕不可能失手。結果令美國人大跌眼鏡,正是薩博尼斯擊敗了世界頂級中鋒羅賓遜,最終奪得了奧運會金牌。美國人從此認識了這個來自東歐國家的籃球天才。
1989年,薩博尼斯沒能登陸NBA,卻來到了西班牙職業聯賽,在那里他連奪4屆“歐洲籃球先生”稱號,而這對于他沒有絲毫的喜悅。自從1985年到波特蘭開拓者隊試訓之后,他明白了自己終將屬于這個世界籃球的圣殿,在歐洲他已經沒有任何值得證明的東西了,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而他就在這等待中慢慢地老去。
1995年,薩博尼斯終于獲準進入了NBA,而這一年他已經31歲了。在歐洲業余聯盟的長年征戰,他已經被傷病折磨的體無完膚。人們總是說歐洲球員有一些固有的缺陷例如移動緩慢、彈性不佳、防守疲軟等等,對于薩博尼斯這樣的天才來說也未能逃脫這一詛咒,其罪魁禍首就是他的舊傷。
撕裂的跟腱和膝蓋讓他的彈跳高度很難超過15厘米,防守時他總是咬著牙卻還成為全隊的拖累。他永遠不可能成為超一流的巨星了,雖然他的勇氣和才華還遠遠不止這些。
就這樣,薩博尼斯還是憑借出神入化的技術在球隊占得了主力地位,新秀賽季平均每場上場23.8分鐘,得14.5分和8.1個籃板,帶領開拓者進入了季后賽。作為技術型的中鋒,他永遠是中鋒技術的典范:他擁有世界屋脊般的身材,他的勾手投籃爐火純青且極難封蓋,他的三分球技術讓外線射手自愧弗如,他賴以成名的傳球技術即使是NBA的組織后衛也鮮有能及。如果能跑能跳,他有可能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中鋒。
在跟腱和膝蓋都嚴重受傷的情況下,薩博尼斯依然不顧一切地勇往直前,朝著自己的夢想NBA奔去。他的這一行為也正向我們證明了他那永不服輸,不斷進取的精神。
成功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進取,不斷更新的過程;成功的光環也不是那么輕而易舉的就能夠被你得到的。要想獲得成功,讓自己的夢想變為現實,就必須有永不服輸,不斷進取的精神作底料。
當然,薩博尼斯的成功故事并不是告訴我們要像他一樣不顧生命地去拼,去搏,而是讓我們明白,凡是要想獲得成功者就要有所付出,就要不懼困難與挫折,在困難與挫折面前不要輕易低頭,因為也許就在你低頭的那一剎,成功的光環也正從你頭頂一擦而過。
上一篇:從漁行童工到乒乓冠軍
下一篇:充滿力量的“鐵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