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著必然苦
南懷瑾先生說:簡單地說,你做了一切善事而不執著,執著了就是凡夫的事,不執著才是菩薩道。利人、救世、修一切善行,并沒有特殊之處,是做一個人義所當為,是本分的事。
我們經常說做事要堅持,有執著心。想做成一件事情,必須要執著向上,積極努力才行,否則難以成功。但是,執著不一定就能成功。很多時候,太執著了,反而成為自己的壓力,達不到反而更苦。所以說,對于一些無謂的執著,就沒必要再執著,免得痛苦。
那么什么樣的執著是無謂的呢?就是在爭取的過程中,發現很難再進行下去,再進行下去不但沒有結果,也沒有意義,那么,這種執著就沒了必要,成了負擔,不如放下。
佛家說:“執著就苦”,人生苦的根源就在于欲望,在于對某種欲望追求的執著。一旦執著,欲望得到滿足,就高興;否則,執著了一氣,結果沒能如愿,就痛苦。因為付出了投入了,卻沒得到,于是痛苦。欲望不斷,執著心不斷,所以痛苦也不斷。
那么,我們不是出家人,不可能斷絕欲望,如果為了減少痛苦,那么寧愿不追求,不執著嗎?當然不是。人有欲望,有追求,有執著心,是必然的,也是無可非議的,只是說,鑒于看到一些無謂的執著的無果無意義,就不如學會理智些,智慧些,放棄一些不必要的執著。免得期望和投入太多,失望越大,得不償失,并且浪費生命。一旦發現不可能成功,就不如掉轉方向,改變計劃,把主要時間和精力放到自己最應該做的事情上,這樣,才能減少生命的浪費,如古人所說的,“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才能取得成功。
而事實上,雖然我們主張真誠生活,認真做人做事,但有些事情卻不能太認真,因為嚴格來說沒有道理,又何必太認真呢?太認真了,就不免陷入理想或者是完美主義的境地而不能自拔,搞得自己太累,也牽累到別人,給自己加壓。不如輕松自然地活,積極認真但又通達明理。那句有名的“難得糊涂”,說的就是做人做事,有時不必太認真,要明白世上的一切沒有完美,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的道理。這樣,就不會太執著,也不會太認真了。而是學會了適當糊涂些,有時不妨抱一種無所謂態度,懷一種差不多主義,打個馬虎眼兒,就讓那事過去吧,何必太較真,何必非要弄個究竟?沒有什么意義,事實就是證明,何必再求個心理平衡,證明什么,則更沒必要,學會豁達處世為人。只要不失自己的人格和原則,不要亂了是非對錯的標準,那么,一切事情不必太認真。真正好的活法是越活越簡單,越輕松,越快樂。所以不必太認真。
世上只因為對“我執”字太真,所以種種嗜好、煩惱就來了。前人云:“不復知有我,安知物為貴。”又云:“知身不是我,煩惱更何侵。”真是破的之言也。只因為世上人把自“我執”看得太重,所以才會產生多種嗜好多種煩惱。古人說:“假如已經不再知道有我的存在,又如何知道物的可貴呢?”又說:“假如能明白連身體也在幻化中,一切都不是我所能掌握所能擁有,那么世間還有什么煩惱能侵害我呢?”真是有道理啊。
有一次,有位僧人問南泉禪師:“連馬大師在內以前的祖師們都講即心即佛,可現在您卻說心不是佛,智不是道。為此修行的人都疑惑不解,請大師發發慈悲,指點一下迷津。”
南泉道:“即心是佛,平常心是道,你們眾人不加實證的就認為那是道是佛,這是一種執迷。”南泉和尚反其言而言之,一下點中了眾人的要害,切斷了凡夫們的執著之念。
對此無門和尚評贊道:“天晴就出太陽,天下雨地上就會濕。這是明明白白最簡單不過的事,真理也一樣,不過說的這樣明白,也會有人懷疑不信的。總之,執著于自我的人,什么事都是在疑惑中。”
什么是真正的放下,我們從佛家的放下,可得到啟示。
一次,巖陽尊者問趙州禪師:“一物不將來時如何?”
趙州回答:“放下著。”
尊者則說:“一物不將來,放下干什么?”
趙州回答:“擔取去。”
巖陽尊者問:“我拋棄一切兩手空空,心里坦蕩蕩地來到這里,我悟到禪了嗎?”
“那么你把你心里緊緊抱著的觀念放下吧。”
趙州從正反兩面點明了禪者的達觀清澈、不執著于物的心境。不執著于物,亦不執著于念,才是真正的悟。一位想修禪的婦人把“放下著”誤解成了“脫衣服”。于是進凈室參禪時,她在老尼面前赤裸著全身,一絲不掛。縱使這樣,她的師傅還是指出:“還掛念著什么!”是啊,她的心里難道沒掛著她是一個女人的意念嗎?一絲不掛固然說明她的決心,但她卻沒參悟到在參悟的世界里不分性別、眾生平等的妙理。
世人總是太執著,難以放下,不想舍得,尤其對于感情,一個人在癡情中時,總是難以自拔,總覺得只要我努力爭取,就會感動對方,喚起他對自己的感覺。豈不知,感情這件事最是沒有道理可言,不是說應該怎樣,不是努力就一定能辦到的。它是兩個人的事情,而且不僅需要兩個人都要有感覺,而且要求這種感覺能和拍,所謂心有靈犀,兩情相悅,否則,光一頭熱,是不可能如愿的。如果不是對方情愿妥協,或者將就答應,那么這樣的一廂情愿幾乎是徒勞的。所以,單相思或者只是一方有意的感情,往往沒有結果,就是這個原因。但陷在情網中的人往往不能自知,頭腦也不清醒,所以世上這種人很多,都是他自己造的境,自己造的景,自己布的迷陣,出不來了。只有當他完全失望,或者是有所領悟,有一份別的感情趁機而入時,才可能明白這種執著不必要,然后放下,從此學會放下和舍得。也明白了不是所有的投入都有收獲,有時,投入越多傷害越多。從此學會不輕易投入,因為“吃一塹,長一智”,免得受傷害。感情上尤其是如此。
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如果感覺到可能是徒勞,不如保持警惕,觀望,難得結果,再堅持沒有意義,不如決定放棄。為了免得徒勞無功,所以不必太執著。
自己不要執著,事理自然顯著。所以,順應大道,順道而行,順其自然地活著最智慧。
上一篇:南懷瑾《怎樣才算知識分子》人生國學智慧全集
下一篇:南懷瑾《物來則應,過去不留》人生國學智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