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浙東浙南之旅·仙都山·仙人薈萃之都
仙都山,原名縉云山,位于縉云縣城東。相傳,軒轅黃帝在此煉丹時,山上繚繞著五色彩云,故名曰縉云山。又傳,唐天寶七年,山峰上彩云飄拂,仙樂震天,鸞鶴翔舞,山呼萬歲。玄宗聞知后,驚嘆:“仙人薈萃之都也!”遂賜“仙都”之名。
仙都多奇峰怪石,其景純出天然。風景區有鐵城、鼎湖峰、倪翁洞、小赤壁、婆媳巖等五個景點。歷代名人謝靈運、白居易、沈括、王十朋、袁枚、湯顯祖等都在此留下了墨跡。李白心儀仙都勝景,雖未曾親歷,仍寫有“縉云川谷難,石門最可觀”的詩句。
鐵城“六月六”
鐵城,又稱芙蓉峽。兩岸陡壁聳立,中夾深谷,如石門中開。石壁高處有“鐵城”兩字。
傳說很久以前,仙都一帶曾有大蟒危害生靈,后被一老神仙降服。鐵城的這條峽谷,由神仙用卓錫開出,固如鐵鑄城池,蟒蛇被禁錮其內。神仙離開仙都時,將卓錫插于鐵城門邊。千百年后,那蟒蛇也修煉成仙。
據說老神仙降伏蟒蛇的日子是農歷六月六日。以后每年的這一天,仙都人都要來此朝拜卓錫,順便探訪親友。于是這一天又成了父母看女兒的節日。
鐵城頂上有一平臺,是宋朝“鐵城書院”的舊址。
鐵城的后谷,有紫蘭塢,據說明萬歷年間李健等人曾隱居于此。一說“鐵城”是李健的號,峽谷即由此而名。
黃帝煉丹鼎湖峰
鼎湖峰,又稱玉柱峰、獨峰,俗稱“石筍”,有“天下第一石”之譽。
鼎湖峰頂有一湖,名鼎湖。相傳軒轅皇帝曾鑄鼎于此煉丹。鼎爐壓陷峰頂,年長日久,積水成湖。據說,黃帝煉丹成功后,便跨青龍升天而去。人民苦苦挽留。黃帝含淚俯望子民,心有不舍,便從龍首拔下一把龍須灑向人間。龍須落在地上,成了珍貴的藥材。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稱之為“石龍陷,又名縉云草”。
歷代名人緬懷皇帝的功績,寫下不少吟詠之作,其中,以白居易的詩句最為著名:“黃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獨崔嵬。有時風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點來。”
仙都一帶又傳說,玉柱峰是玉柱龍的化身,因違反天帝禁令,擅向久旱的人間播雨,而被殛成了石峰。
獨峰書院的燈光
仙都風景區的中心,有倪翁洞。壁崖上“倪翁洞”三字,為唐代小篆名家李陽冰任縉云縣令時所書。相傳古時有一位姓倪的官員,隱居于此洞。洞因此得名。
倪翁洞中,有一處巖石,上下相連,中間則細如燈柱,柱下是一彎石盤。據說,倪翁在此隱居時,每夜挑燈夜讀。這一巖石便是他挑燈夜讀的油燈盞。
倪翁洞與旸谷洞等三洞相連。稍南有獨峰書院,又名仙都草堂。朱熹任臺州提舉時,曾先后兩次在此講學。
傳說,朱熹講學時,前來求學者甚多,且很用功,起五更摸半夜的。而那時書院中缺燈少油,大家只好從山上砍來松枝、竹條,點火照明。眾人的眼睛都被煙熏得血紅。朱熹頗為此而犯愁。一天深夜,一位銀須髯髯的老人來訪。對朱熹說:“朱先生,你千里迢迢來到仙都,授徒講學,栽培人才,可敬可佩。我是初陽谷的道人,得知你為點燈的事犯難,特送油燈盞而來。”并傳授說:“陽谷洞頂的石罅中,有個小孔,你拿這油燈盞,對準小孔,叫一聲:油來!那小孔就會流出青油來啦!”照此一做,果然靈驗。從此,獨峰書院再也不愁沒有光亮了。
情系婆媳巖
婆媳巖又稱婦姑巖,這是兩方對峙的巨石,一石形同靜坐沉思的老嫗,一石如亭亭玉立的少婦,因此得名。關于婆媳巖,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從前,有一位山姑出嫁到仙都山下。其丈夫是個莊稼人,樸實憨厚,婆婆心慈性善,山姑也勤勞賢惠,全家人快快樂樂。山姑過門三天后,想起了哥哥臨別時的話,過了三朝,就要來接她回家。丈夫說:“山哥要來了,我去接!”過了中午,婆婆見山姑又愁又嘆,忙說:“我去望著,望見山哥,就來喚你!”
過了好久,大家還沒回來。突然老天變了臉,大雨瓢潑而下。山姑急了,也跑了出去。只見婆婆和丈夫都還在耐心地等候著。不幸的是,天上一個炸雷響起,大地上像通了電,所有的東西都被震成了山石。山姑和婆婆也化成了巖石,人們稱之為“婆媳巖”。
步虛山上忘歸去
步虛山緊傍鼎湖峰。相傳,唐代道士周景福,訪遍名山大川,最后來此修煉仙化,“步虛山”之名由此而來。
步虛山上多怪石,山腰多石洞。“仙水洞”底有一水池,久旱不涸,傳說即是當年黃帝煉丹時所用之水。忘歸洞因朱熹詩句而得名,其詩云:“解鞍盤礴忘歸去,碧間修筠似故鄉”。據傳朱熹在仙都草堂講學時,常閑步于此。
步虛山東北的峭壁上,有一隱真洞。相傳唐時有位叫劉處靜的醫生,曾拜仙人為師,醫術十分高明,被皇帝封為御醫。這年,仙都一帶瘟疫流行。劉處靜逃出皇宮,來到仙都,殺滅妖祟,為民治病。后來,為躲避京兵的追捕,他隱化在石洞中。人們遂把此洞稱為“隱真洞”。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合肥之旅·壽春·人杰地靈古都城
下一篇:朗朗齊魯月·膠東之旅·長島·仙山瓊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