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忍辱方能成就大事
南懷瑾先生在講《金剛經》時說:戒者,戒一切壞的行為,惡的行為,此心念念在清凈中,無惡亦無善,是名至善。這就是持戒,持戒還好辦,忍辱最難辦……忍辱并不是完全講侮辱,大家不要搞錯了,一切的痛苦能夠忍的都是辱……能夠把煩惱、痛苦觀空而轉化了,就是道德的行為,心理上的心性,這才是菩薩的功德。不要聽了《金剛經》講忍辱,就萬事不做,自以為那是忍辱;要入世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修菩薩道的基本精神。
這里是說佛家修養忍辱的功夫,能忍辱方能成佛;而對于平常人來說,忍辱同樣是一種十分重要的修養。一個人要想成就大事,就要能吃得苦中苦,方能成為人上人。而忍辱,就是一種自我突破的苦,能忍辱,才能吃人生的不尋常之苦,才可能成就常人所不能成就的事業。
司馬遷自幼受其父影響,誦讀古文,熟讀經書,二十歲就漫游全國,考察名勝古跡、山川物產、風土人情,訪求前人軼事掌故,為他日后寫《史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后來,司馬遷又繼任太史令,得以博覽朝廷藏書、檔案典籍。太初元年,司馬遷根據父親遺志,著手編撰一部規模宏大的史書??墒?,正當他努力寫作之際,不幸的事情發生了——他因為被牽涉到李陵的案件而受到了宮刑。出獄之后,司馬遷擔任中書令,這是一種歷來由宦官擔任的職務,卻讓司馬遷當,這對士大夫來說,無疑是一種恥辱。
司馬遷的朋友任安給他寫信,對他的這種忍辱行為十分不解。司馬遷回答他:“我并非怕死,每個人都有一死,有人死得重于泰山,有人死得輕于鴻毛。如果我現在死了,無異于一只螻蟻的死。我之所以忍辱茍活,是因為撰寫史書的宿愿還沒有實現?。那?,周文王被囚于羑里才推演出《周易》,孔子被困于陳蔡才作出《春秋》,屈原被放逐于江南才寫下《離騷》,左丘明失明之后才完成《國語》,孫臏被削掉膝蓋骨才編著《兵法》,呂不韋被貶于蜀地才作出《呂氏春秋》,韓非子被拘禁于秦才寫出《說難》、《孤憤》,我要效法這些仁人志士,完成我的書?。〉侥菚r,就可以抵償我的屈辱,即使碎尸萬段我也沒有什么悔恨啊!”
因為心中偉大的追求,所以司馬遷不輕易去死,選擇了忍辱偷生,一切為了心中神圣的事業。經過二十年的嘔心瀝血,忍辱寫作,司馬遷終于完成了皇皇巨著《太史公書》,這是我國第一部規模宏大、結構謹嚴、體例完備的紀傳體通史,記述了自黃帝至武帝太初年間三千多年的歷史,也就是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
二十年忍辱負重,難為了司馬遷,也成就了司馬遷。試想,如果司馬遷不能忍一時之辱,就不可能完成這部巨著。
日本的道元禪師從中國學禪回來時,有人問他修到了什么。
禪師說:“別無所獲,只修得一顆柔軟心?!?/p>
柔軟心,即是忍辱之心,禪者非柔軟心不修。在我們的心中,總有一種堅硬的東西,這堅硬的東西即是我慢(我慢,自高自大,侮慢他人)心,是“我”在其中支撐著的。外界一旦觸及了它,一定會爆發起來,似乎它就是最偉大的東西。然而,從禪的角度講,我們必須修柔軟心,沒有柔軟心,就不能到達正道。
從學知識的方面來說,柔軟心還是不恥下問,虛心坦懷,四方求教。
從前印度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中,有一位叫做鴦掘摩羅的年輕人。他是一位大臣的兒子,不但聰明伶俐而且還是位美男子。對印度人而言,美男子也是造孽、犯罪的含意。果然這位年輕人真的罪業纏身。當時他跟隨一位婆羅門修行,而婆羅門的妻子卻不斷地向他示愛。
由于鴦掘摩羅是位正直上進的年輕人,對于師母的求愛總是冷然置之。百般勾引不得其門而入的師母由于惱羞成怒,遂向其夫告狀說鴦掘摩侵犯了他。
婆羅門上師為了懲罰鴦掘摩羅,于是命令他到舍衛城街上殺一百名男女,并將尸體的小指頭切下來做成項鏈。不敢違背師命的鴦掘摩羅,終于由一位心地善良的年輕人變成了一個殺人不眨眼的魔王。
當鴦掘摩羅殺了九十九人,準備再去殺最后一個人之時,他遇到了釋尊。本來他也準備殺掉釋尊,最后卻因聽了釋尊的教誨而放下屠刀,剃度成為佛弟子。
問題就在后面。
已成為佛弟子的鴦掘摩羅某日來到舍衛城中托缽。由于城里的人對這位過去的殺人魔王舊恨未消,因此每個人一看到他就紛紛擊以石塊,當然更不會有人拿食物供養他了。日復一日,鴦掘摩羅總是空著缽回來,而且全身還傷痕累累。
釋尊只是在旁默默地看著。直到有一天,釋尊終于對他說:
“鴦掘摩羅??!再忍耐吧!此乃是你來世應該受的業報而在此世應驗啊!”
?。∵@是多么睿智的話呀!不禁令我掩面嘆息,看來鴦掘摩羅不忍耐是不行的。如果不能忍耐現在苦而想逃避的話,即使能逃得了一時,在不久的將來仍舊要再遭受到報應的。如果不想將來才受報,現在一定得全心地忍耐。
然而,一般人往往動不動就想逃避現實,不能忍受眼前的苦難,只是一味地幻想不切實際的未來,或是沉湎于無法改變的過去。這是多么愚蠢的行為,但是我們卻常常無法自覺。
只有活在當下、現在,我們才是真正地活著。雖然對未來抱有理想是無可厚非的,但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一點:人不是活在他人的生活中?;谶@個認識,我們更要積極地體會并活在當下、現在。
這就是禪和生活智慧。
信心就像一個戒指,或像一個套環;而佛陀的慈悲就像一個鉤子,或像牧羊人的鉤杖。這兩者是可以銜接在一起的,而佛陀的加持,透過這個銜接無處不至,只要您對這恩賜敞開心胸。下面的故事就是在敘說一位老婦人,藉由一顆狗的牙齒而獲致精神上的覺悟。虔敬的人通常對圣者的牙齒及骨頭十分尊敬,視之為神圣舍利,這些遺物被視為充滿了精神的力量。
從前有個老婦,她的兒子是個商人,經常跟商隊到遙遠的印度去經商。有一天,她對兒子說:“印度的菩提迦耶是佛陀悟道的圣地,請替我從那兒帶個珍貴的舍利子回來,我好將它當作我虔誠供養的對象。我要供在佛堂上,視為佛陀圣體來祈禱禮拜?!彼貜瓦@個要求很多次了,可是,每次兒子從印度圣地經商回來,才想到他又忘記了母親這個迫切的懇求。許多年過去了,他一直忘了替母親帶回她想要的東西。有一天,兒子又將啟程前往印度,母親對他說:“兒子,這趟旅程務必記住我的話。這次,你如果不從菩提迦耶帶舍利子回來給我供做禮拜用,我就死在你面前?!彼荒赣H出乎意料的強硬所震驚,發誓一定會滿足她的愿望,就上路了。
幾個月后,他生意結束起程返鄉。再次地,他又忘記為他的慈母帶回一顆佛陀的舍利??熳叩剿赣H的屋前,他才突然想起她的囑咐。
“糟了,我該怎么辦才好?”他想:“我忘了帶任何東西給母親供在壇城上。如果我空手回家,她就會自殺的!”他驚慌失色地四處張望,瞥見了路旁一副干枯的狗頭骨,他倉促地從它的上顎拔下一顆牙齒,慎重地用絲綢包好。
回到家里,他很虔敬地把包裹交給母親?!斑@是佛陀的犬齒。”
他說:“我從佛的故鄉印度請回來的,您可以用它作為祈請的支柱。”老婦人相信了。她對那顆牙齒有完全的信心,相信那真的是佛的牙齒。因此不斷地禮拜、祈請,視之為諸佛的示現。經過這樣的修行,她找到了長久以來她一直在尋求的不動搖的寧靜。
很神奇地,從狗牙生出無數半透明的小珍珠,而且放射出漩渦形的彩虹光。鄰居們天天聚在老婦的佛堂里,大家都很歡喜能免費得到這些加持物。當老婦臨終時,一片彩虹光罩住她,她枯干的臉龐上浮現快樂的笑容,每個人都感受到她已獲得精神的升華。
雖然狗牙本身并沒有什么加持力,但是老婦堅定不移的信心使得佛的加持進入那顆牙齒。
因此,即使僅是一顆狗牙,也變得與佛的真實舍利無二無別,許多人在心智上都得以提升。
上一篇:南懷瑾《曲則全》人生國學智慧全集
下一篇:南懷瑾《說話要說到點子上》人生國學智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