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形勢(180年)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后金,都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滿族自治縣西老城),后遷都盛京(今遼寧沈陽)。明崇禎九年(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清順治元年(1644年)明朝亡,清軍入關,遷都京師(今北京)。
清順治元年四月,清軍與吳三桂叛軍聯合在山海關大敗李自成軍,五月攻占京師,李自成退回西安。清攝政王多爾袞采用先西北后東南的方針,集中兵力攻李自成。順治二年(1645年)初,清軍攻占潼關(今陜西潼關北)。李自成放棄西安向河南、湖廣轉移。五月間在通山(今湖北通山)被地方武裝襲殺,大順政權亡。順治二、三年間,清軍連續擊滅弘光、隆武、魯監國及紹武四個南明政權,占領了江浙閩粵,并進軍四川,在西充(今屬四川)擊殺張獻忠,大西政權亡。余部在李定國、孫可望等率領下南移,以云貴為根據地繼續抗清。與此同時,鄭成功在東南沿海,以廈門等島嶼為根據地進行抗清。在李定國、鄭成功等頑強抗擊下,清軍多次受挫。順治十八年永歷帝逃往緬甸,緬王俘永歷帝獻予清軍。此時鄭成功亦轉兵東向,率軍渡海擊降荷蘭侵略軍,收復臺灣。康熙元年(1662年),永歷帝被殺,李定國、鄭成功病故,南明滅亡。清王朝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
清初的疆域西跨蔥嶺,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外興安嶺和今日本海,東臨太平洋,南至南海。清初行政制度,基本沿襲明代。順治初年,把原明朝地方一級政區調整為一直隸十四布政使司。康熙初年,改布政使司為行省,并調整行省轄區,合計十八行省。行省以下地方行政機構為府,府以下設縣。此外又設州和廳,有直隸州、直隸廳及散州、散廳之別。直隸州和直隸廳與府同級,散州和散廳與縣同級。經康、雍、乾三朝的努力,清代前期對邊疆地區的管轄進一步加強。在東北地區,清以盛京為留都,并設盛京將軍、寧古塔將軍和瑗琿將軍分別管轄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個地區。清統一蒙古各部后,把蒙古分為內屬蒙古和外藩蒙古兩部分。內屬蒙古各部及烏梁素海部,實行總管制,總管受中央派往的烏里雅蘇臺將軍和科布多參贊大臣節制。外藩蒙古行政體制實行盟旗制,對王、貝勒、貝子等實行封爵制。在西北地區,設置伊犁將軍。在北疆設立參贊大臣,負責北邊防務,在喀什噶爾設參贊大臣,節制南疆各城。在西南地區,設置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
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西王吳三桂據云、貴叛清,靖南王耿精忠據福建、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據廣東隨之亦叛,史稱“三藩之亂”。四川鄭蛟麟、陜西提督王輔臣等起而響應,臺灣鄭經亦乘機進軍福建。在叛軍進攻下,清軍節節敗退。長江以南及川陜甘等省均為叛軍控制。康熙帝采用剿撫兼施、以剿為主,先翦兩翼,再全力攻吳的戰略,至康熙十五年,王輔臣、耿精忠、尚之信先后降,鄭經敗退金門、廈門,兩翼瓦解。至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亂徹底平定。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水師提督施瑯進攻臺灣,澎湖一戰,鄭軍主力被殲,鄭克塽降,統一臺灣之戰結束。
在清軍入關忙于統一戰爭之際,沙俄侵占了中國北部要地雅克薩(今黑龍江漠河東、呼瑪西北),并不斷入侵黑龍江流域。康熙二十四年,清軍反攻雅克薩,沙俄軍戰敗投降。清軍撤走后,沙俄軍復占雅克薩。次年,清軍再次圍攻雅克薩,在給予殲滅性打擊后,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此時,蒙古準噶爾部噶爾丹于康熙二十七年反叛,康熙帝派軍討之。征戰7年,在烏蘭布通(今內蒙古翁牛特旗西南)、昭莫多(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東南)等地痛殲叛軍,于康熙三十六年平定叛亂。雍正五年(1727年),噶爾丹侄孫噶爾丹策零復叛,清軍經多次作戰,在厄爾德尼昭殲滅叛軍主力后,噶爾丹策零于十二年請降。乾隆二十年(1755年),達瓦齊、阿睦爾撒納及準噶爾等部再叛,清軍兩克伊犁(今新疆伊寧),連續進擊,至乾隆二十二年全殲叛軍,阿睦爾撒納逃奔沙俄。歷時70年之久的準噶爾貴族叛亂徹底失敗,天山北路平定。平定阿睦爾撒納期間,天山南路回部之大小和卓木、布拉尼敦和霍集占叛。清軍轉用兵力于南路,在庫車、黑水營等地重創叛軍,其殘部于乾隆二十四年被殲于葉什爾庫爾諾爾,布拉尼敦及霍集占逃奔巴達克山,被巴達克山汗殺獻于清軍,天山南路亦平。從而結束了天山南北地區的分裂局面。
乾隆初期,四川大金川土司叛清,依山筑碉,據險固守,清軍進攻屢次受挫。經4年征戰,首領莎羅奔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降。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小金川復叛。清廷調集兵力,經過5年征戰,于乾隆四十一年完全平定。乾隆后期,為保衛邊疆,清軍曾在西南邊境進行三次自衛反擊作戰和反擊廓爾喀。最后均因對方請和而恢復友好關系。
清朝確立全國統治后,各族人民的反清作戰一直未斷。嘉慶元年(1796年),爆發了規模空前的白蓮教起義,起義波及鄂、川、陜、甘、豫五省,歷時9年。初期,各部分散作戰,其中以王聰兒部襄陽(今湖北襄樊)義軍最強,流動轉戰于五省間,嘉慶三年在鄖西(今屬湖北)失敗。中期,王三槐、徐天德等部四川義軍成為反清主力。在清軍圍剿、追擊下,于嘉慶九年失敗。嘉慶后期,又爆發了福建蔡牽海上武裝集團及河南天理教教民反清作戰。蔡軍一度攻入臺灣,天理教徒曾經襲擊皇宮,但先后被清軍擊滅。嘉慶末年至道光前期,英國侵略者及霍罕支持的張格爾,在新疆發動叛亂,清軍平叛11年,至道光十年(1830年)方完全平定。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進入了以反抗外來侵略為主的近代戰爭時期。
多鐸入南京圖(清 絹本)
清帝系表
清各旗佐領圖印,銅質。1601年,努爾哈赤設黃、白、紅、藍四旗。1615年,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清軍入關后,因多爾袞獲罪,正白旗收歸皇帝自領,以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為上三旗,余為下五旗,實施佐領、參領、旗三級管理體制。
乾隆皇帝的甲胄
上一篇:《泓水之戰(公元前68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清朝晚期形勢(1908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