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占泰八世賢孫 精忠報國獻終身
貴升(?—1869),明烏拉部女真人那拉氏后裔,后賜姓伊爾根覺羅氏,冠漢字單姓為“趙”。有清一代,隸屬于打牲烏拉總管衙門佛滿洲整藍旗份。
按《吉林通志》上說:“貴陞,伊爾根覺羅氏,吉林人,隸滿洲正藍旗”。此說有誤,誤在“吉林人”之說。確切地說,是打牲衙門管轄下的今吉林省九臺市莽卡滿族鄉松江村人。
清咸豐三年(1853)。披甲從戎,首次從征廣東,進剿太平(太平天國)軍。四年(1854),赴江蘇攻九伏州太平軍據點。戰后,功賞藍翎。六年(1856),戰葛塘集(今江蘇省南京市大廠鎮葛塘集)時,因冒險奪據點而被創。八年(1858),破全椒(今安徽省全椒縣)與江浦(今江蘇省南京市江浦縣)兩省交界處的大莊等多個據點。十年(1860),在援戰金壇(今江蘇省鎮江市金壇縣縣城)時,遇太平軍相戰于丹陽(今江蘇省鎮江市丹陽縣)被創。十一年(1861),升授三姓(今黑龍江省依蘭縣縣城)佐領(從四品,第二十八任,任期三年)。
同治元年(1862),因征剿滁江(今安徽省滁河)、皖(安徽)太平軍有功,賞花翎。三年(1864),攻授烏拉協領(從三品),即補吉林頭起委營總。克下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后,授副都統衙協領和委(副)營總。之后,奉調甘肅、寧夏地區進剿回民起義勢力。四年(1865),駐防定遠城(今甘肅省永昌縣定遠堡鎮),追殺義軍于黃河兩岸。戰后,賜號“呼敦巴圖魯”。五年(1866),升為烏拉協領衙門協領,在奉命復剿寧夏靈州城(今寧夏靈武市城)義軍。戰后,授記名副都統。八年(1869)秋,因河防(今銀川市西大灘)有功,賞頭品頂戴。未幾,赴寧夏圍攻王家疃據點時,殞于陣中。戰后,賜謚號“謹武”,并授以世職騎都尉。
在京城專門為他建造了“昭忠祠”,靈柩運回家鄉,由京官負責護送。
為什么說“吉林人”之說是錯誤的呢?原因如下:總第九世祖布占泰,傳八子,其中綽奇納(洪匡),傳二子:長烏隆阿,次布他哈。
總第十一世祖烏隆阿,傳十子,其中行九是倭辛(倭乞利)。
第十二世祖倭辛,傳四子,其中長子是占歌。
第十三世祖占歌(披甲),傳四子,其中三子是明阿。
第十四世祖明阿(八品蔭生),傳二子,其中長子是永長保。
第十五世祖永長保,傳二子,其中長子是德慶。
第十六世祖德慶(阿城防御、正五品),傳三子:長莫勒格春(披甲),次莫爾根(五品藍翎),三貴升(烏拉協領從三品)。
第十七世祖貴升,妻關氏,傳一子:富克錦(襲其父世職騎都尉兼云騎尉)。歷史是:因貴升被贈封為“振威將軍”,所以妻子關氏成了誥命“夫人”。
第十八世祖富克錦,妻趙氏,傳四子:長依凌厄,次依明厄,三依棟厄,四依忠厄。
第十九世祖依凌臣,(不詳):依明厄,妻王、胡二氏,傳一子:趙坤玉;依棟厄(六品功牌),妻陳氏,過繼一子:趙忠瑄(依忠厄長子),生二女;依忠厄,妻盧氏,傳二子;長趙忠瑄(過繼給依棟厄),次趙忠琪;四女:長趙鳳蘭,次趙鳳藝,三趙鳳仙,四趙鳳閣。
第二十世祖趙忠瑄,妻常氏,傳二子:長趙顯章,次趙顯文;一女:趙秀珍。趙忠琪,妻曾慶芝,傳二子:長趙顯武,次趙顯珍;一女:趙秀清。
上述第二十一世的趙顯章、趙顯文、趙顯武、趙顯珍支系成員,至今依舊居于九臺莽卡松江村。
上一篇:以儒見稱“巴克什” 創制國書史無名-烏拉街歷史文化
下一篇:弟襲兄蔭承世職 死罪未死也未生-烏拉街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