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人不畏權貴 三代人名冠詩壇
布舒庫(?—?),明烏拉部女真人,姓索綽絡氏,后裔姓“石”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部滅降歸。戰后,被收編為佛滿洲整白旗冊,隨努爾哈赤去了赫圖阿拉城。走之前是丁,去之后是兵。
已知納密達、甘珠翰、囊武岱、庫尼雅、阿哈里上述五人,均為鑲白旗冊,可證布舒庫與上述五人之間,是同源同流、同祖異宗的關系。
在后金年間(1616—1636),布舒庫,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兵,傳子:都圖。
都圖(?—?),清順治元年(1644),隨多爾袞入關,先征闖王李自成。后征明,無功名。
康熙年間(1662—1722),先官司庫,后官郎中。辦事公正,不畏權貴。因身健如石,被康熙帝賜以“石”姓。之后,由京八旗整白旗人,改成內務府整白旗人。
他一生羨慕讀書人,苦于家族中沒有秀才、進士、舉人,所以請來一位堪與術士,利用一個月時間,為自己選擇陰宅,待死后安葬,最后擇定了“亮馬橋”。據說,此處是個“十五年內當小發,三十年中為大發”的風水寶地。后無下文。
都圖,傳子:石琦。
石琦,傳二子:長石富寧,次石永寧。
石富寧(1675—1725),字東溪,先居一個叫“牛眠”的小地,后遷居北京朝陽門外六里口以東、豆格莊以西。重建家園,蒔花植木,居然一園,故人稱“石家花園”。
家境殷富時,樂于善事。自家父石琦身負官物后,為父贖罪,破產還債。禁錮家中十年整,替父謝罪,苦讀詩文。期間,有位家住桐城(今安徽省桐城縣)的秀才名叫方觀承,慕名前來家中陪伴三載。期間,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雍正二年(1724),在京城參加了順天鄉試,終成舉人。轉年,不幸病逝,年方五十。
石富寧生前,詩文等身,但卻柏匱無人。碎玉零璣,所存無幾。病逝后,至交好友方觀承獲悉噩耗后,特作《哭石東溪詩六首》,以此緬懷和悼念。其中一首詩寫道:
平生志業總蹉跎,銅柱家聲馬伏波。
久被明珠讒薏苡,寧辭巨棟委嚴阿。
一嗚共信名終貴,再獻誰知泣更多。
降悵不褰陵草冷,致身儒術競如何!
石富寧,傳子:石潤郎。年十歲時,仿方觀承書法,波磔宛然。年十四歲時,能文章法。正當時,一代神童因墜井夭亡。
石永寧(?—?),字東村,少年豪舉,好聲色犬馬。年三十歲時,折節讀書。在伯兄皆歿,諸弟皆幼的處境中,獨掌門戶。當家道破落后,曾一度沿街乞討。待母親逝后,舉遷盤山,曾與詩友廌青、李鍇二人冬游西潭(今北京西城區“月壇”)。當清朝政府令其遷出京畿后,他攜妻兒暗下入城內租房潛居,以其授經活命。
乾隆元年(1736),舉孝廉方正,但卻徵不應,報國無門。無奈之下,只好與文友廌青二人,同作詩文。晚年時,被世人稱作與廌青、李鍇、馬大缽、王蘭谷、陳石閭等楺州昆仲十人等同的“燕山十布衣”。死后,李鍇作《懷石東村詩》一首。詩中寫道:
韋曲相逢競幾春,及今五十樂聞身。
舊傳衛國多君子,獨愛邃君寡過人。
石永寧,傳五子:長觀保,次德保,三巽齊,四野溪,五仁圃。
觀保(?—1785),字伯容。清乾隆元年(1736),取進士,先官庶吉士散館檢討,旋為都察院左都御使,累官禮部尚書。三十四年(1769)農歷四月間,國子監發生一起丟書案,備受誅連而革職,留在尚書房行走。被革職后,苦功書法,就是不諳清文國書。他在任講官時,講解無章,如風混亂,故退班而去,免冠請罪。未幾,同列咸服參與會試,與家第德保一舉同榜,步入詞壇。稍后,任翰林院院事,教習庶吉士人,典鄉會試。死后,被追謚“文恭”,有《補亭詩稿》存世。
德保(?—1789),字定圃。清乾隆二年(1737),與家兄觀保同取進士。之后,任吏部左侍郎。二十六年(1761),安南(今越南)國國王黎維瑞嗣位時舉行大典,乾隆帝點派他以特使身份代表國家出席活動,并送去了《冊文》,黎維瑞以五拜大禮相迎。期間,敬謹有加,不失風范,不失國度。
三十四年(1769),出任廣東巡撫。四十年(1775),召見回京。四十一年(1776),臨時出任吏部左侍郎。幾日后,調任福建巡撫。四十三年(1778),調回禮部任尚書兼上書房總師傅。五十四年(1789)病逝。乾隆帝追謚他“文荘”。
饒有情趣的是,他死后十年整,清嘉慶四年(1799)農歷五月間,嘉慶帝又專門為他舉辦了祭典大禮。嘉慶帝在《祭文》中說道:“如松柏之后凋,藹如春日。無蔦蘿之肯施,介比秋霜。”在《碑文》中寫道:“茫乎莫知其岸,度本懷清。狷者有所不為,操惟履正”。
他的一生,剛直不阿,不畏權貴。在為官朝廷時,他最厭惡的是和珅。據正史明載,和珅有一女,欲想嫁給德保之子石英和為妻,畏恐拒絕,先請乾隆帝以指婚手段成事,無濟于事。爾后,又請內務府大臣金簡作媒,還是無濟于事。對此,德保恐夜長夢多,發生不測,故急馳于漕督阿思哈(薩克達氏)家中,聘約了第四女為兒媳,最終事成。未幾,和珅休怒,對德保郁郁始終。
和珅是乾隆的大紅人。和珅一倒,嘉慶吃飽。這樣一來,德保又是嘉慶帝的大紅人了!
巽齊(?—?),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秋,考取進士,累官盛京侍郎。
野溪(?—?),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春,由縣令升為貴州糧儲道。
仁圃(?—?),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考中舉人,累官內務府郎中,直至年邁休職。嘉慶十八年(1803),在有生之年參加了“千叟宴”。
德保,傳三子:長石英貴,次石英林,三石英和。
石英貴,傳子:石廷瑸。父子二人,同取舉人,但均為身官小職,無足輕重。
石英林,雖取貢生,但尚未錄用,報國無門,遺憾終生。
石英和(1791—1840),中第后,官到侍講,曾與嘉慶帝合詩《恭和圣制觀麥七古一首》。嘉慶二年(1797),以講官身份扈從嘉慶帝巡視灤河(今河北省灤河)。每每召見時,均獲加獎諭。四年(1799)春,在被召見時,與皇帝提及了有關和珅女求婚一往事,權當笑柄了!
當年石英和在回眸家庭興衰往事后,有感而發,特作《述衷詩》八首。其中有兩首詩中寫道:
痛憶孩童倚膝時,家貧無力聘名師。
諄諄提命親承日,捉筆摹朱手自恃。
匍匐星奔萬里回,連程苦雨寸心摧。
松楸樹樹鳥聲繞,反哺何能向夜臺?
林則徐(1785—1850),歷經湖廣總督、陜甘總督、云貴總督,兩任欽差大臣,因“虎門銷煙”而被稱作民族英雄。石英和與林則徐是好友,二人曾合詩《喜文孫入翰林原韻詩》一首。詩中寫的是:
吟遍新昌賀宴篇,因緣兩世締同年。
屏看隔座曾書誡,院數題名共集賢。
種樹盈門陰接李,傳家有缽瑞坐蓮。
須知四適詩中意,貽厥心惟守故氈。
在《布舒庫傳》中,共載十五人,他們之間是七代人的關系。在官位上,尚書(從一品,文職)二人,侍郎(正二品,文職)一人,郎中(正五品,文職)一人,糧儲道一人,侍講(正五品,文職)一人。在學位上,進士一人,舉人二人,貢生一人。
上一篇:兄終弟及襲世職 老兵新傳于軍中-烏拉街歷史文化
下一篇:有學問賜“巴克什” 功成名就惜無嗣-烏拉街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