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北京·壇廟調和天地人
壇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獨特建筑形式,它的一磚一瓦,一柱一楹,從臺基到房頂,從結構到裝飾,從質地到色彩,無不包含著深刻的文化內容,無不昭示著地位和等級,無不遺留著中華民族種種哲學思想的痕跡,也無不表現著中華帝王的統治妙術。
金中都建成,城內外始有壇廟的建置。當時內城有太廟、社稷壇,豐宣門外有南郊壇,通玄門外有北郊壇,施仁門外有大明朝日壇(東郊壇),彰文門外有夜明夕月壇(西郊壇),景豐門外設風師壇,端禮門外設雨師壇、雷師壇。
中國的都城自始建就是政權、軍權、祭祀權的最高集中地。祭祀是皇家壟斷的文化行為。中國的封建統治者標榜自己是天之子,君權乃“神授”,天人合一。他們祭天,是向世人表明他們可獲天的昭示,他們亦可代民向天祈福;國家領土王權以社稷為代表,因此他們祭土神谷神;因為有昊天上帝,因此要祭日月等等。數代的營建,北京就有了威風赫赫的九壇八廟。九壇是天壇、地壇、朝日壇、夕月壇、山川壇(改稱先農壇)、先蠶壇、祈谷壇、太歲壇、社稷壇。八廟有太廟、奉先殿、傳心殿、壽皇殿、雍和宮、堂子、歷代帝王廟和文廟(即孔廟)。壇為帝后祭祀神祗之所,廟的設立則表示帝王不忘先祖,并尊奉孔子。
北京地壇祭地場面
社稷壇建得最早,建于明永樂八年(1410)。社是社神,即土地神。《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后土為社”。稷是谷神,“社稷”后來成了國家的代稱。人非土不生,非谷不食。永樂帝朱棣在皇城西北側建起了社稷壇,遵從的是“左祖右社”的禮制。
永樂十八年,正陽門南側建天地壇,配日月、星辰、云雨、風雷四從壇,共同祭祀。嘉靖五年在天地壇大祀殿南建圜丘壇(天壇),冬至祭天。
先農壇相對于天壇,祭神農氏。清雍正年起,每春第二個月亥日吉日,皇帝到此“躬行祀禮,親御耒耜”。
太歲壇在先農壇東北,明嘉靖十一年建,太歲是值歲之神,皇帝每年正月上旬吉日及臘月末祭兩次。到先農壇躬耕之后亦到此拈香。
先蠶壇在安定門內,明嘉靖年間建,后遷至西苑東北角(今北海公園內),春季第二個月的巳日吉日,皇后親來祭祀并躬行桑禮。
太廟,即今勞動人民文化宮。明清兩代封建帝王供奉祖先的處所。
奉先殿、傳心殿均在大內,奉先殿原“安有神龕,以祀其先祖”。清代遇大典時往往在此尊祭。傳心殿在文華殿東,建于清初。原奉有帝王、先師牌位。
壽皇殿在景山內,清乾隆十四年(1749)建,專供奉清代帝后、祖先神像。
雍和宮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原為清雍正帝即位前的府邸。乾隆九年改建為喇嘛廟,雍正死后在此停靈,并在永佑殿立有他的影像,雍和宮遂成為清帝供祀先祖的影堂。
堂子,原在東城臺基廠北口,光緒二十七年(1901)按《辛丑條約》規定,這一帶被劃為使館區,這神廟遂遷至南河沿南口,主要祭祀祖宗、社稷神和滿族祖先。
歷代帝王廟在阜成門內大街。今為159中學。明嘉靖十年(1531)建,祭祀歷代一百六十四位皇帝和七十九位名臣。
上一篇:厚厚三晉土·晉北之旅·華嚴寺·坐西向東契丹情
下一篇:離離原上草·陰山之旅·美岱召·城堡·寺廟·邸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