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夢·京郊之旅·十三陵·連綿十三陵一部明宮史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明朝不算南明,共有過十七個皇帝,為什么北京只有十三座帝陵?而且明朝的創立者朱元璋死后葬在南京,為什么后來的皇帝都葬在北京呢?
易都易陵
朱元璋晚年擔心他死后皇權旁落,以種種借口殺死了不少元勛宿將,并先后把他的幾個兒子分封到各地為王。朱元璋一直培養他的長子朱標做皇位繼承人,不料朱標死在朱元璋之前。朱元璋死后葬入早已修好的南京明孝陵,皇位由皇太孫朱允炆(年號建文)繼承。建文皇帝登基后,覺得分封在各地為王的叔父權勢太大,無法控制,在其身邊大臣的謀劃下,采取削藩措施,要剝奪各王的權利。朱元璋第四子駐北平(今北京)的燕王朱棣是諸王中勢力最大的,他發現勢頭不妙,便舉起了“靖難”(為皇帝解難)的旗幟,舉兵南下,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靖難之役”打了三年,最后朱棣終于打進了南京。當時皇宮著火,建文帝不知去向。有人說他投火自焚而死,也有人說他乘混亂逃走,削發為僧,朱棣死后,又回到皇宮。作為明朝的第二個皇帝,建文帝不僅沒有墳墓,連他的下落都是明史上的一樁懸案。
朱棣奪得皇位,成為明代的第三個皇帝,年號永樂。由于他在做燕王鎮守北平時,便深知北平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因此決意遷都北平。永樂十八年(1420)明朝正式宣布遷都。而在此之前,朱棣便安排了在北京的各項工程,派人在北京附近的昌平選定了皇家的陵址,并已動工修建十三陵的首陵長陵,此后的明朝皇帝便都葬于此。
景泰被逐
明景泰帝朱祁鈺未被允許葬入十三陵,而是葬于明代嬪妃的墓地群——金山墓中。這與明史上的“土木之變”、“奪門之變”有關。
明代的第六個皇帝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西北蒙古族中的瓦刺部,在太師也先的統領下,大舉犯明,前鋒到達大同附近。明朝把持朝政的宦官王振,害怕自己的家鄉山西蔚縣遭受損失,不顧群臣的反對,挾持英宗率五十萬臨時拼湊的大軍“御駕親征”。到大同后,不斷聽到前線的敗訊。英宗、王振急忙下令退兵,退至土木堡(今官廳水庫附近)被瓦刺軍包圍。最后,英宗被瓦剌軍俘去,王振被明護衛將軍樊忠打死,史稱“土木之變”。
“土木之變”的消息傳到北京后,負責監國的郕王朱祁鈺(英宗的弟弟)召集群臣討論大計。朝臣中一派主張棄京南遷,另一派以兵部侍郎于謙為首,堅決主戰。主戰派占優勢后,當年九月郕王即帝位(年號景泰),命于謙為兵部尚書,保衛北京。于謙積極備戰,使明軍終于打退了瓦剌軍的進攻,迫使瓦剌軍放回了明英宗。
英宗回京后,景泰帝稱他為“太上皇”,讓他閑居南宮。景泰八年(1457),景泰帝病危,英宗與合謀的大臣調兵千人,擁英宗奪宮門而入,宣布英宗復位,這便是“奪門之變”。
英宗復辟后,據說他指使宦官將被廢除的景泰帝勒死,并削了景泰的帝號,以王禮將景泰及其皇后葬于埋葬明朝嬪妃的京西金山。景泰七年,景泰帝曾在十三陵的黃寺嶺下為自己建陵,墓未修成,英宗即復辟。不久英宗派人拆毀此陵,景泰的墓,就這樣未進入十三陵。1475年,明憲宗朱見深認為其叔父朱祁鈺“勘難保邦,奠安宗社”有功,恢復了他的皇帝身份,修繕其生前所建陵墓,稱景帝陵,但并未將他的靈柩移入景帝陵。
擠入他人之陵
明光宗朱常洛的慶陵和思宗朱由檢的思陵,都不是他們生前為自己建造的陵墓。
朱常洛是明神宗朱翊鈞(萬歷)的長子,其母原是個宮女。朱翊鈞寵愛的鄭貴妃后來生了第三子常洵,鄭貴妃為了把自己的兒子立為太子,將常洛的母親王氏趕入冷宮。直到常洛十九歲時,神宗迫于祖制,才將他立為太子。
鄭貴妃并不就此罷休,不斷設計謀害常洛。1615年5月,有一個叫張差的人,手持棗木棍闖進常洛宮中,擊傷守門人,想打死太子,被捕后供稱,是受鄭貴妃指使的,此案便不了了之。這就是明史上的所謂“梃擊案”。1620年神宗亡,常洛繼位稱光宗。光宗體弱多病,鄭貴妃指使宦官讓光宗服泄藥,服后大泄不止,鴻臚寺丞李可灼自稱有仙丹,又進三粒紅丸,光宗只吃了兩丸,就一命嗚呼了,此事明史上稱“紅丸案”。
光宗只做了二十九天皇帝,當然還未來得及為自己造陵,而且這時他老子的喪事也還沒辦。有的大臣提出,景泰帝原來為自己修的那座陵還空著,可以修一下,葬入光宗。光宗就這樣葬入了他人之陵,此陵改名為慶陵。
明朝末代皇帝思宗朱由檢登基后,明朝政權已岌岌可危。北方滿族人建立的清政權時刻都有入主京城的可能,而國內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勢力日益壯大。朱由檢曾經感到,陵園內風水好的地勢不多,想另選陵地。當時他曾看中了京東遵化馬蘭峪地區(后來被清朝選作了東陵)。然而沒等他為自己修造陵墓,李自成的義軍便包圍了北京。1644年3月的一天,朱由檢登上煤山,吊死在一棵樹上。
李自成進京后,命令手下將朱由檢與吊死在宮中的周皇后一起葬入十三陵區內田貴妃墓中。田貴妃是朱由檢的寵妃,她死后,朱由檢專為她在陵園中修了這座墓。據說,在田妃生前,朱由檢曾對她說過“咱倆死也在一塊兒”。當然朱由檢那時沒想到自己死后要葬入田妃的墓。清初,清政府為籠絡漢族地主階級,按照明皇陵規制為這座陵加修了地面建筑,稱之為思陵,這就是明朝皇帝的第十三座陵。從此以后,人們即把明皇陵區稱作“十三陵”。
陵中皇后
明代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立下葬制,陵墓中只準葬入“一帝一后”。十三陵中的前三座陵長、獻、景陵都遵行了這樣的墓葬制度。從第四座陵——裕陵開始,“一帝二后”、“一帝三后”成了慣常的葬制。這種種變化,向人們透露了明代宮廷的秘史。
朱元璋曾定下由嫡長子繼承皇位的制度,十三陵的前三陵所葬明成祖、仁宗、宣宗,都是“嫡出”(皇后所生)太子,所以,他們登基后,皇后是唯一的皇太后,死后肯定要葬入皇陵。朱元璋在馬皇后死后不再立皇后,朱棣也學父親的做法,徐皇后死后,未再立皇后。實際上,仁宗、宣宗是確確實實的嫡長子,而明成祖朱棣卻是冒牌的嫡長子。朱元璋的馬皇后不曾生育,太子朱標是李淑妃所生,馬氏撫為己子,宣稱嫡出。朱棣是碩妃所生。朱標死在朱元璋之前,朱元璋便立朱標之子為皇太孫,作為皇位的繼承人。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得皇位,他自稱嫡出,登上皇位后,當然不敢立自己的母親為皇太后。
十三陵第四座陵裕陵所葬明英宗朱祁鎮并非宣宗的“嫡出”太子,他是孫皇后私取宮人之子作為己子撫養的,但當時未被發現。等朱祁鎮做了皇帝后,錢皇后久病無子,周妃又早已生了朱見深(后來的憲宗),事情便公開化,從此明朝便開始有了公開的“庶出”(嬪妃所生)太子。在“土木之變”中,英宗被瓦剌部搶走,錢皇后曾設法營救他。英宗復位后,考慮到錢皇后無子,將來太子即位后,其生母周氏肯定被尊為太后,影響錢氏的地位,所以,他臨死前在遺囑中強調了錢皇后的地位,要求錢氏死后與他合葬。英宗死后,周氏依仗兒子做了皇帝,提出錢氏無子,不應稱太后,挑起了一場風波。朱見深只好采用“兩宮并尊”的辦法,周氏、錢氏都稱太后。后來錢氏死去,周氏又提出,錢氏不能合葬裕陵。但憲宗不敢違背其父的遺囑,想出一個辦法,將裕陵地宮分為三壙,中壙放英宗,左壙放錢氏,把右壙留給周氏。為迫使周氏同意,憲宗暗中指派大臣們跪在宮門大哭了半天。周氏無法,只得答應,但提出,要把裕陵地宮左壙通中壙的隧道堵死,只有將來安放她的右壙與中壙相通。
從裕陵以后,明初“一帝一后”葬制便被破壞,皇后和因兒子做皇帝由嬪妃升任的皇太后都葬入皇陵與皇帝合葬,甚至連皇帝的祖母也要葬入帝陵。明世宗朱厚熜的祖母邵氏,原是憲宗的妃子,因世宗(邵氏孫)當上皇帝而被尊為“太皇太后”,死后以皇后的資格葬入茂陵,而茂陵中已葬有王皇后和因兒子(孝宗)當皇帝由妃子升為皇太后的紀氏,這樣,茂陵便成了“一帝三后”。另外,皇帝在皇后死后又新立皇后,也是一帝二、三后葬式出現的原因。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荊州之旅·楚都遺址·輝煌燦爛楚文化
下一篇:蒙蒙巴蜀雨·青城山之旅·青城山·道教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