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滇黔韻·昆明之旅·金殿·旭日晃漾金光赫奕
昆明東郊15里,山巒逶迤,樹色葳蕤。古時,這里群鳥翔集,鸚鵡尤多,因稱鸚鵡山。明代,人們見孔雀往來于山林,以為是鳳鳥飛來,故又名鳴鳳山。山頂密林里,建有一座道教宮觀,名為太和宮,其中有銅殿銅瓦寺。初建時,遠望“旭日晃漾,金光赫奕,射山谷欲動”,人們呼為“金殿”。久而久之,太和之名反逐漸湮沒。
由山腳沿石級而上,可見三座號稱“天門”的石牌坊屹立在古松嵐光中。曲徑清幽,天門雄壯,使攀登者常有超塵脫俗之感。三天門之上有一座古堡式的建筑——有城樓、垛口的“紫禁城”,城內(nèi)有太和宮。宮門上嵌著“欞星門”三個金字,門扉上有楹聯(lián)“無雙玉宇無雙地;一半青山一半云”,將名勝、山色概括無遺。踏進欞星門,沿階往上,迎面高高的臺階上,兩層石欄護衛(wèi)著一座氣勢軒昂的殿閣,這就是著名的金殿。金殿正面楹柱上也有一副楹聯(lián):“金殿鳳凰鳴曉日;玉階鸚鵡醉春風(fēng).”景名、山名溶入聯(lián)中,妙合天成。金殿從梁柱、斗拱、門窗、瓦頂、供桌、神像到匾額、楹聯(lián)等,全用銅件鑄成,耗約200噸。整個殿堂模仿重檐歇山式木構(gòu)建筑,結(jié)構(gòu)嚴謹,連結(jié)精密。殿中供鎏金神像五尊:中為真武帝君,豐姿魁偉,神態(tài)莊嚴;側(cè)塑拘謹恭順的金童玉女和勇猛威嚴的水火二將。殿前臺階及四周欄桿全用點蒼山的大理石琢磨而成。遠遠望去,黃瓦白墀,掩映于青山綠樹間,瑰麗、壯觀。王燦《春日游太和宮》詩曰:“昂首天門接太清,猶疑樓上有仙迎。紅茶翠柏千年樹,絳闕玄都百雉城。”
據(jù)文獻和寺內(nèi)《碑記》記載,金殿始建于明萬歷三十年(1602)。當(dāng)時云南東川等地銅產(chǎn)豐富,每年都要外運至湖北城陵磯鑄錢。后因戰(zhàn)亂道阻,鸚鵡山道觀道長徐正元便呈請巡撫陳用賓和世襲黔國公沐昌祚,仿湖北武當(dāng)山天柱峰金殿形式,冶銅鑄成殿宇,供奉“北極真武大帝”。明代后期,黔國公沐氏家運日衰,當(dāng)時的黔國公沐天波認為,鸚鵡山在城東,山上立有銅殿,“銅乃西方之屬,能茞木”,不吉,故由巡按張鳳翮出面,將銅殿拆運至滇西的雞足山。但這一舊金殿今已不存。現(xiàn)存鳴鳳山金殿,為清初吳三桂重建,殿梁上尚留“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大呂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筑”等字樣。其時,吳三桂擊潰李定國的大西軍和殘明勢力后,很快占領(lǐng)了云南全境。清帝命他鎮(zhèn)守云南,他擁兵十余萬,“總管軍民事”,實際成了統(tǒng)治西南的土皇帝。1669年后,康熙帝親政,認為“三桂等蓄謀久,不早除之,將養(yǎng)癰成患”,決心削藩。吳三桂為保住自己的地位,求助于神道為自己祈福,耗費巨資建造了這座金殿,并寓“鎮(zhèn)北”之義。也有人認為他平生貪酷,“誅求殺戮,草菅人命,懼天降罰”,故建此殿。幾年后,吳三桂起兵造反,在湖南稱帝幾月后病死。咸豐年間,回民起義,銅殿門格、瓦片、侍座、神像,均有毀壞。光緒年間,補鑄了破壞部分,保存至今。
金殿始建成后,陳用賓曾親筆書題一聯(lián):“春夢慣迷人,一品朝衣,誤了九寰仙骨,雞鳴紫陌,馬踏紅塵,教弟子向那里跳出;空山曾約伴,七閩片語,相邀六詔杯茶,劍影橫天,笛聲吹海,問先生從何處飛來。”反映了封建士大夫們既迷戀“一品朝衣”的仕宦生活又向往“劍影笛聲”的仙蹤歸宿的復(fù)雜心理,寫得瀟灑飄逸,形象生動。
人們據(jù)此相傳:陳用賓前生曾是鳴鳳山下村里的秀才,因科舉不第而到鳴鳳山石洞內(nèi)修煉,后遇呂洞賓未識,醉酒而死。他來生考上進士并被朝廷派到云南來當(dāng)巡撫。他恍惚覺得這里的山山水水很熟悉,不禁感慨萬分,給石洞取名“純陽洞”,并在山上用了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斤紫金銅,仿武當(dāng)山太和宮造了一座金殿。
上一篇:莽莽關(guān)外山·遼西之旅·醫(yī)巫閭山·無恙閭峰三百寺
下一篇:清清滇黔韻·昆明之旅·大觀樓·昆海金碧座中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