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宗李亨
唐天寶十四年(755)冬,安史之亂爆發。當時海內承平日久,軍備廢馳,百姓數代不識兵革。叛軍一路勢如破竹,官兵望風瓦解。叛軍的戰鼓驚破唐宮的《霓裳羽衣曲》時,唐朝已失去了潼關以東的半壁河山,唐玄宗驚慌萬狀,自長安出逃到馬嵬驛后,又不得不忍痛割愛,縊死楊貴妃。史稱 “馬嵬驛兵變”。
奉命在后安撫百姓的太子李亨率領的隊伍中,一場有關國家安危的決策正在醞釀。父老百姓叩馬進諫太子李亨:“我等愿率子弟隨殿下東破賊,取長安。若殿下入蜀,誰為中原百姓之主?”太子之子建寧王李倓、廣平王李俶(即后來的唐代宗李豫)及宦官李輔國亦進諫說: “今四海分崩,人心離散,一朝逃離,不可復返,不如留下召集西北守邊之兵和河北的郭子儀,李光弼,併力東討逆賊,收復兩京,削平四海,迎還天子,何必非要跟隨天子一塊入蜀,為兒女之戀呢?”在眾人的擁護下,太子終于決定留下平定叛亂,收復失地,與玄宗分道,北上至靈武。玄宗繼續西逃,分后軍2千人及飛龍廄馬給太子。公元756年七月甲子日,太子李亨于靈武即皇帝位,是為唐肅宗,年號“至德”,遙尊玄宗為太上皇。
唐肅宗李亨,初名嗣升,后又改名浚、與、紹,是唐玄宗第三子。本來,這太子的位置是輪不上李亨的。其中也有一番爭寵奪嫡,挾私陷害的宮廷內幕。
玄宗共有30個兒子,作皇帝的時間長,內寵又多,即是被立為太子,也很難熬到登基的那一天。唐玄宗最初立的太子是李瑛,其母是張麗妃,原是倡妓。后來武惠妃寵傾后宮,生壽王李瑁,為讓他繼承皇位,便指示自己的女婿駙馬都尉楊洄誹謗太子李瑛與鄂王李瑤、光王李琚有異謀。玄宗聽信讒言,一日殺三子。然而武惠妃害人并沒有利己,不久也死去了。壽王瑁的太子夢化為泡影。李亨以年長,于公元738年被立為太子,他也算是得漁翁之利。然而李亨當上太子并不是好事,馬上成為宮廷斗爭的眾矢之的。宰相李林甫攀龍附鳳,為討好武惠妃,曾建議立壽王瑁為太子,見李亨得立,恐將來不利于己,千方百計陷害李亨,雖沒有得逞,卻使李亨惶惶不可終日。后來又有楊貴妃、楊國忠兄妹為患。李亨就這樣擔驚受怕地在太子位置上苦熬了18年。現在他脫離玄宗自立,總算結束了這段提心吊膽的日子。
肅宗在靈武即位后,以杜鴻漸、崔漪為知中書舍人事,裴冕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時制度草創,文武官不滿30人,直接控制的地區不過河西,隴右、順化、扶風、天水等地。這個流亡朝廷規模雖然不大,但在當時京師陷落,皇帝出逃,天下無主的情況下,總算使唐朝廷的招牌沒倒,使各地抗擊安史的唐朝勢力望有所歸,戰有所為,并給了他們一線光復唐朝的希望。
如常山顏真卿聽說肅宗即位,以蠟丸奉表靈武,肅宗以他為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真卿頒禾河北、河南、江淮地區,諸道得知復國有望,盡努力堅守。長安百姓也日夜盼望太子收復長安。京畿豪杰偷襲安史官兵的事件相繼不絕。安史集團雖攻克長安,由于人民的反抗,勢力所及僅長安附近很小的地區。
至德元年 (756)五月,安史大將令狐潮圍雍丘,守將張巡死守,屢敗叛軍,使其不得前進一步。次年,安慶緒又派尹子奇率兵13萬攻睢陽,守將許遠告急于張巡,巡與遠合兵僅6800人守睢陽,二人督勵將士,晝夜苦戰,最后食盡援絕,網雀掘鼠以至殺婦人老弱來吃,前后大小四百余戰,殺敵12萬。睢陽陷落時,安史集團已丟失長安,無力南進了。
與此同時,安史叛將武令珣、田承嗣相繼率軍攻南陽,守將魯炅苦守一年,城中糧盡,一只老鼠值數百錢。南陽失陷后又退保襄陽。張巡守睢陽,魯炅守南陽,扼住了安史叛軍南下的要沖,使唐朝的物資供應有了保障,也使江淮地區避免了叛軍的踐踏。
肅宗即位后,開始調集各路兵馬,進討安史。河西節度使李嗣業、安西行軍司馬李棲筠相繼發兵至靈武,郭子儀亦率軍五萬自河北而至。為了聲張軍勢,又派人去回紇、西域請兵。至是,肅宗軍威始盛。肅宗以皇子廣平王李俶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以李光弼為戶部尚書,北都 (今山西太原) 留守,防守河東。以第五琦為山南五道度支使,征發江淮租調以供軍需。
然而,肅宗留擊安史,實在是志大才疏,他沒有經略天下的本事,又無知人善任之能。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聽信只會空談而對軍事一竅不通的宰相房琯的妄言,讓他統帥軍隊,收復長安。結果唐軍一敗涂地,死傷4萬余人,第一次收復長安遂告失敗。
至德二年 (757),形勢稍有好轉。郭子儀率軍攻克居兩京之間的河東郡,掌握了主動權。隴右、河西、安西、西域等地兵馬會集鳳翔,江淮庸調亦至洋川、漢中。肅宗接受了以前用人不當的教訓,以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副元帥,準備再度收復長安。
在此之前,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殺死,慶緒即帝位后,史思明駐范陽,擁有重兵,不聽調遣。安史集團分裂。
這年九月,回紇懷仁可汗派其子葉護率精兵4千來到鳳翔,幫助平定安史。同月,唐軍15萬,以李嗣業為前軍,郭子儀為中軍,王思禮為后軍,與安史10萬軍隊戰于長安之西。戰斗進行得異常激烈,安史將領李歸仁率軍從側面進攻,唐軍驚亂退卻。唐將李嗣業赤膊執長刀身先士卒,殺數十名敵兵,才穩住陣腳。唐將王難得被箭射中眼眉,眼皮垂下遮住眼睛,扯去眼皮復戰。回紇兵也在敵陣后發起猛攻。雙方酣戰半日,安史軍潰敗,唐軍乘勝收復長安。郭子儀在陜城西又破安史軍15萬。安慶緒見大勢已去,倉惶逃歸河北,唐軍遂收復洛陽。
安史集團丟失兩京,安慶緒駐鄴郡,與駐范陽的史思明勾心斗角,矛盾日趨激烈。為了保存實力以圖再舉,史思明曾一度歸降唐朝。乾元元年 (758),郭子儀、李光弼、李嗣業等九節度使率軍60萬進討鄴城的安慶緒。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似乎平定安史之亂指日可待。可唐肅宗又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竟不設元帥,僅以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使,節制諸軍。唐朝以宦官為觀軍容使自此而始。
這時史思明又一次叛唐,派兵13萬援救安慶緒。由于唐軍號令不統一,宦官魚朝恩自以為是,不聽將領的建議,安陽一戰,被史思明打得潰不成軍,甲仗、戰馬遺棄殆盡。
乾元二年,史思明殺安慶緒,自稱大燕皇帝,穩定內部后,卷土重來,復攻占洛陽及附近郡縣。時肅宗又派李光弼代替郭子儀為副元帥。上元二年 (761),史思明在邙山大敗李光弼,乘勝向長安進犯,在途中被其子史朝義殺死。史朝義在洛陽稱帝,叛軍內部更加分裂,從此再也沒有力量向唐朝發動進攻了。
然而,此時肅宗當皇帝的生涯也快要結束了,平定安史的任務只好由下一代皇帝來完成了。
肅宗一朝,雖沒有徹底消滅安史的勢力,總算在危難時刻支撐起了唐朝這個破爛攤子,從安史手里收復了兩京(洛陽得而復失),恢復了唐朝的統治。然而肅宗在位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嚴重的過失和后患。
首先是借回紇兵以平叛亂,肅宗曾與回紇約定,收復長安之日,子女玉帛皆歸回紇,為回紇燒殺搶掠提供了合法的口實。
另外縱容地方驕兵悍將的跋扈行為。平盧節度使王玄志死,部將李懷玉推侯希逸為節度使,肅宗也就委屈求全,承認既成事實。致使朝廷號令不嚴。以后驕兵悍將隨意逐殺、廢立節度使。
再者,聽信讒言,無深慮遠謀。肅宗一朝本該徹底平定安史之亂,不該讓兵禍蔓延到下一代。可肅宗本人無有戡亂的雄才大略,對別人的意見又唯唯諾諾,不能果斷采納,坐失了許多良機。在收復長安之前,有謀士李泌建議,派李光弼自太原出井陘,郭子儀自馮翊出河東,肅宗率兵據扶風,牽制住各路叛軍,使敵人往來于千里之間,疲于奔命。然后派建寧王率軍由長城與李光弼南北夾擊,先搗毀安史集團的巢穴,再調集大軍四合而攻之,可以徹底平定安史叛軍。對這樣一條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方案,肅宗竟沒有采納。結果唐軍雖收復兩京,卻使叛軍從容退回河北,除根不凈。史思明殺安慶緒后,肅宗才想起李泌之計可用,準備以郭子儀統帥諸道兵7萬人自朔方直取范陽,與李光弼前后夾擊,使史思明背腹受敵。對這樣重大的軍事決策,竟聽信宦官魚朝恩的讒言,中途停止,使徹底消滅安史的計劃又一次化為泡影。
還有開宦官專權之局面。肅宗自馬嵬北行,留擊安史叛軍,宦官李輔國即參預政事。以后逐漸專權用事,初為太子詹事,后任判元帥行軍司馬事,掌握禁軍。當時政事無大小,均由輔國專斷,別人都稱他為五郎而不敢呼其名。收復長安后,玄宗由蜀歸來,住在興慶宮,他竟敢矯詔把玄宗趕出興慶宮。肅宗雖然不滿,但也無可奈何。后李輔國又任兵部尚書,就更難對付了。地方節度使多是他的人,得到任命后,要到他家謝恩。宰相蕭華和肅宗達成默契,阻止他任宰相,李輔國竟強使肅宗免去了蕭華的相職。對他的跋扈行為,肅宗一籌莫展,先是姑息敷衍,后是敢怒而不敢言,束手無策。
李輔國專權用事是與肅宗的張皇后互相勾結才得逞的。自肅宗留擊安史叛軍,當時還是良娣的張氏就一直跟隨在身邊。這位張良娣是一個富有心機又善于挾寵竊權的女人。肅宗北上朔方,每逢晚上休息,張良娣總是擋在外邊,以備危急時掩護肅宗撤退。肅宗在靈武即位,張良娣產子剛三日,就下床縫戰士衣。肅宗勸她休息,她說:“此非妾自養之時。”從當時張良娣的表現,還真有點與肅宗同生死,共患難的味道。可是后來她非但沒把這些作風發揚光大,反成了她攝服肅宗,作威作福的資本。
由于張良娣在肅宗初即位的出色表現,因此受到肅宗的極力寵愛。形勢稍一好轉,她的權力欲慢慢滋長,并迅速膨脹。逃在四川的唐玄宗賜她一個七寶鞍。李泌勸肅宗,今四海分崩,當以儉約示人。良悌不宜乘此。她在閤中迫不及待地對李泌說:“咱們是鄉里舊相識,你怎么不替我說話呢?”肅宗子建寧王李倓見肅宗采納了李泌的建議,把七寶鞍收了起來,非常高興,以為父皇從諫如流,一定能完成復國大業。張良娣從此對李泌、建寧王倓懷恨在心。
宦官李輔國見張良娣得寵,且都懷恨肅宗的謀士李泌與建寧王倓。于是,二人狼狽為奸,互為表里,干了許多壞事。
他們先在肅宗面前進讒言說: “建寧王倓恨不得為元帥,謀害廣平王。”肅宗不問青紅皂白,將建寧王賜死。肅宗離開玄宗時,其子廣平王李俶,建寧王李倓都跟隨身邊。倓性英明果斷,有才略。自肅宗馬嵬北行,自選勇士,血戰以衛肅宗。肅宗本來想以倓為天下兵馬元帥,因廣平王俶居長為冢嗣,恐重演玄武門之變的悲劇,才以廣平王俶為天下兵馬元帥。建寧王倓對此毫無怨言,非但無兄弟互相爭名奪利之事,反而相處得很好。害死建寧王,李輔國與張良娣算是除掉了專權的一大障礙。
后來,張良娣升為淑妃,又由淑妃立為皇后。這位位冠后宮的張皇后當然不愿讓別人的兒子為太子,更加緊羅織罪名,散布流言,陷害廣平王李俶。可是,天不遂人愿,剛巧在這個時候,張皇后的長子李佋死了,另一個兒子李侗年幼,李俶又有大功,張皇后的陰謀才沒有得逞。
肅宗至德二載(757),玄宗自四川歸長安,住在興慶宮。李輔國又與張皇后合謀,將唐玄宗趕出興慶宮,遷往太極宮。唐肅宗雖痛哭流涕,但畏懼張皇后,竟不敢前去探望。
就這樣,張皇后與李輔國互為表里,狼狽為奸,專權用事達數年之久,而懦弱的肅宗只得聽之任之。寶應元年 (762),肅宗病重,張皇后為能繼續專權,與李輔國反目成仇。先是想利用太了李俶除掉李輔國,被李俶拒絕。后又伏甲士于宮內,矯詔書召太子入宮,欲殺掉太子。李輔國之黨程元振向輔國告密,輔國遂首先發難,率甲卒截留太子,逮捕張皇后黨與百余人。張皇后聞變,逃入李亨寢宮躲避。李輔國帶兵入寢宮逼張皇后出宮。張不從,哀求李亨救命。李亨受此驚嚇,竟說不出話來,病勢陡然轉重,又無人過問,當天死于長生殿。李亨共當了6年皇帝,終年52歲。李亨死后,廟號為肅宗。
上一篇:神宗李遵頊
下一篇:譙王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