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北京·京城話京味兒
北京作為六朝古都,自有它獨具的韻味兒,它是一種帝王文化與市民文化的雜糅。有些東西因為帝王的喜好和倡導而成了北京文化的代表,但許許多多平民大眾喜好的東西,也并不會因帝王的忽視而違反自身的規律。它們仍在這塊土地上滋長,成就了自己的歷史。這一切聚合成了京城獨有的京味兒,使初上京師的人有撲面而來的感受,也使遠離故土的人夢牽魂繞,咀嚼無窮。
四合院說四合
北京的四合院最有京味特色,是京城上至皇親國戚、下至挑夫走卒都共有的居住式樣。中國人追求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傳統生活方式,四合院便是最符合這種方式的住宅形式。
北京是首善之區,尤其講究孝悌,一家人得長幼有序。四合院坐北朝南,北房為正房,采光通風都好,長者居住;東西為廂房,幼者居住;南房為客廳或書房。完全符合一家人親密無間卻又互不干擾的要求。院落是室外活動的空間,還可栽花種草。當然,四合院這種居住方式,還是為實用而起,因為坐北朝南既通風又明亮,封閉的小天地可以使冬天北方肆虐的北風變得無力,中空的天井式的院落又能得到暖融融的陽光。從人文意義上講,四合院是中國人“天人合一”宇宙觀的典型體現。在這個意義上,它其實無疑是縮小了的故宮。
北京人住房有許多講究:既不要“四不靠”,也不要靠高大建筑物。高大建筑遮光,使人有壓抑感,且易形成氣旋,冬季風大,避開它顯然是科學的。但北京人還有另一種禁忌:高建筑是個鎮物,對自己不吉利,沖克。因此,如果實在避不開拆不掉,就得在院外立個“太公在此”、“吉星高照”的木牌,或者立個“泰山石敢當”的石碣,以鎮邪驅祟?!疤┥绞耶敗痹诤诠諒澨幍姆拷蔷湍芸吹?,其實,它是一種安全措施,胡同窄小,車馬行人容易給拐角的房墻造成損害,有這塊石頭,可起點保護作用。北京人在住房方面的禁忌還有不少,如要住路北的四角齊整的房子,否則是“倒下臺階”、“進門跳坑”;帶刀把形的院落更令人忌諱;院里不種松柏楊樹,因那是陰宅種的樹,住宅是陽宅,要種玉蘭、海棠、牡丹、桂花,應的是“玉堂富貴”四個吉利字兒;住房跟廟的關系也有講究,“寧住廟前,不住廟后,寧住廟左,不住廟右”。
四合院有大、中、小三種規格。大四合院多是王府或豪富之家,這種院落多至數進,成為各自相對獨立卻又密切相聯的幾進院落。它正房前廊后廈,后邊有罩房,東西廂房南邊花墻子中間有一座垂花門(宮殿式門頂,用木頭雕成的蓮花瓣倒懸于門額兩旁),使院子有層次。門內立四扇木屏風,上寫“延年益壽”或“齋莊中正”,東西廂房外有抄手游廊,與垂花門通。正房與廂房之間,有圓月亮門。外院東西各有一道花墻,中間有月亮門,四扇綠漆木屏風,紅斗方字,東書“東壁圖書”、西書“西園翰墨”,南房有穿山游廊。四合院的院門開在院墻東南角,據說利用的是八卦的方位,采取“坎宅巽門”,“坎”為正北,五行中屬“水”;“巽”即東南,五行中為風。因此,門開在東南,風水最好。院門最忌開在正南,因為只有廟門才如此。院門形式繁多,有高大氣派的王府大門,還有廣亮大門、如意門等等?,F存金魚胡同的那相府和什剎海西街恭王府,都是保存完好的大型四合院。
中四合院得小康之家才住得上。它有正房五至七間,屋里有木隔斷或落地罩,有的正房和廂房都帶廊子。五間的,三間正房,兩間單開門的耳房,叫“三正兩耳”。七間的,在正房與耳房間,有兩間套間,在山墻開門,與正房相通。東西廂房各三間,廂房耳房間有一過道兒與后院相通。廂房南邊砌一院墻,正中開一月亮門,并立一影壁在月亮門里,形成一個里院。里院有金魚缸,石榴樹,夏天搭上天棚,一家乘涼用。北京俗語“天棚、魚缸、石榴樹、肥狗、胖丫頭”,描繪的即是小康之家院里的典型景象。外院有“鹿頂”(又稱“盝頂”)一兩間,給仆人住或作廚房用。另有南房七間,盡東頭是大門洞,門西邊一間門房,該房門向西,沖著門洞。盡西頭一間是車房或旁門。
小四合院布局簡單,一般是北房三間,一明兩暗或兩明一暗。東西廂房各二間,南房(也叫倒座)三間。房子臥磚到頂,為起脊瓦房。院子里磚墁十字甬路,通到各房門口,屋門前各有二、三級臺階。街門在東南角,對開,全是清水脊的門樓兒,門上各有一小鐵(銅)環,以作拍(敲)門之用。從前,一家三輩人,住個獨門獨戶的小四合院,就相當不錯了。不過,許多窮人住不起四合院,往往是許多人家擠住一個四合院,于是就成了大雜院。
梨園故事
梨園之稱自唐代始,唐明皇熱心文藝,曾選三百名樂工到宮廷內宅一所園子練習樂曲,與宜春院的宮女結合起來演奏。這所園子種滿了梨樹,故稱梨園,并從此成了戲劇行業的代稱。
中國戲劇源遠流長,種類繁多,積久流傳,雜糅融會,京劇是其中發展得最為完美的一種。弋腔(俗稱揚州梆子)為昆曲皮黃之過渡,皮黃亦稱漢調、徽調。清代皖桐人官于京師者甚眾,他們將徽調帶入,由是京師最講皮黃聲調,京劇在北京站穩了腳跟。
乾隆五十五年(1790),為慶祝皇帝八十壽辰,京城舉行盛大慶?;顒?,全國許多戲班來京,安徽有四大班子影響較大,風格不同,都有很強陣容,他們以唱二黃為主,兼唱昆曲和梆子,來京演出很受京師群眾歡迎。從此,四大徽班晉京就成了京劇界一件大事情。四大徽班是三慶、四喜、春臺、和春。當年有一句話:“三慶的軸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臺的孩子?!闭f的是三慶擅演連臺本戲,四喜昆曲多,和春武戲好,春臺多用青少年演員。這些演員逐漸形成了各自藝術流派,出現了“同光十三絕”,他們是郝蘭田(京劇)、張勝奎(京劇)、梅巧玲(京劇)、劉趕三(京劇)、余紫云(京劇)、程長庚(京劇)、徐小香(京劇)、時小福(京劇)、楊鳴玉(昆曲)、盧勝奎(京劇)、朱蓮芬(昆曲)、譚鑫培(京劇)、楊月樓(京劇)。清室內廷還專為演劇設了一個戲班,叫“升平署”,歸四十八處都領太監管理。乾隆欽命詞臣為其編了四大本戲。清代還曾造了三座御用大戲臺,一座是頤和園德和園中大戲臺,另外一座在故宮寧壽宮,一座在熱河行宮。辛亥革命以后,戲劇活動從宮廷轉到了民間,內廷供奉的名伶也走向了劇場。
北京梨園中,故事甚多。
乾隆四十四年有個蜀伶到雙慶班搭班,此人姓魏名長生,字婉卿,排行第三,人稱魏三,唱的是秦腔花旦。當時京師盛行京腔,魏三的秦腔使人耳目一新,六大班因之而黯然失色。但因其演出中有色情場面,乾隆四十七年秋被禁演,師徒返蜀。嘉慶六年,魏再入京,大受歡迎,但資財蕩盡,最后演了一場《表大嫂背娃子》,下場即氣絕,靠朋友集資才將靈柩運回四川。
程長庚在道光年間原為賣樂器的小商人,他舅舅演戲,拉他去演,沒想到一上臺就被喝了倒彩,從此發憤學戲,終成名角。此人人品極高,他是三慶班班主,又是名角,卻從不外串,一心為三慶班全體同仁。穆宗末年,都察院團拜邀一戲班演戲,請程外串,他拒絕了,官府把他抓起來。后來他聽說這次演的是《擊鼓罵曹》,立刻又同意演出。在臺上他扮禰衡,擊鼓三次指臺下官員大罵。程長庚后欲將三慶班班主讓位給天津票友孫菊仙,孫不同意,最后讓給了楊月樓。
當時有個名伶叫余之勝,有自編自唱功夫,是當時京劇老生三鼎甲之一。有一次上臺,有四句唱腔,用“我好比”開頭,結果他為了等場,一連唱了十三個“我好比”,在梨園傳為佳話。
譚鑫培是名武生,有一次與王瑤卿合演《汾河灣》,譚扮薛仁貴,王演柳迎春,譚在臺上故意逗趣兒,對王說:“你給我弄碗抄手吃?!眲≈袥]有這句臺詞,王瑤卿要答不上來就有好戲瞧了。沒想到王沉著地問:“何為抄手?”譚這才說:“抄手乃餛飩也。”逗得臺下觀眾大笑。譚鑫培光緒十年(1884)與青衣陳德霖同被選為內廷供奉,西太后不認得“鑫”字,問太監,太監說了這個字的讀音,西太后說:“干什么三個金?有一個金夠他花的了!”于是從此譚鑫培又叫譚金培。
蕭長華藝術修養甚高,有一次看袁世海學戲,聽他唱了一句,便說:“好了,改花臉吧!”袁世海就從老生改成了花臉,后來果然唱出了名。蕭長華與梅蘭芳是老搭檔,1946年蕭病了,梅蘭芳來看他,親自侍候他湯飯,并給他包銀,蕭長華不受,梅蘭芳一定要給,蕭只得權且放下。到了除夕夜,蕭長華卻用這錢買了一百多袋面粉,放在北京梨園公所門口,凡戲曲界同行皆可自行領取,他還在旁邊對大家說:“這是梅先生買的,讓大家拿回家過年!”陶然亭西有個松柏庵,辛亥革命后,蕭長華等人用公益金修葺了廟宇,改為祭祀戲劇先祖的“梨園先賢祠”,給有貢獻的梨園先輩立牌位。這就是后來北京市戲曲學校前身。
楊小樓是楊月樓之子,因善演猴戲人稱“小楊猴子”。他是個全材武生,創造了武戲文唱的風格,在戲劇界影響至深。1914年楊小樓從上海演出回京,對北京戲劇舞臺的陳舊深感不安,便與姚佩秋、孫學士等集資,在前門外建了一個新型劇場,叫“第一舞臺”。這是不同于北京茶園的最新最大的戲園,樓上樓下能容納三千觀眾。這個舞臺的開幕式由楊小樓、王瑤卿、錢金福、王長林、劉硯芳、許德義、范寶亭、劉硯亭等演出《長坂坡》、《漢津口》、《連環套》、《金錢豹》、《四郎探母》、《打棍出箱》、《二進宮》等拿手好戲,盛況空前。后來,譚鑫培、余叔巖、梅蘭芳、尚小云、荀慧生、孟小冬、小翠花、高慶奎、言菊朋等也都在這個劇場演出過。后毀于大火。
梅蘭芳將青衣、花旦、刀馬旦融為一體,創造了京劇花衫行當,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梅派”。曾率團赴美演出半年,共演了七十二天戲,使京劇藝術風靡了美國。他與荀慧生、尚小云、程硯秋共稱“四大名旦”。
馬連良與余叔巖、高慶奎、言菊朋各成流派,三十年代就人稱“四大須生”,后余、高、言相繼謝世,譚富英、奚嘯伯、楊寶森代之而起,馬連良梅開二度,仍居“四大須生”之首,被邵飄萍贊為“須生泰斗,獨樹一幟”。
北京還有許多愛好京劇的皇親貴族子弟,他們常看戲,并常常搞業余演出,人稱票友。后來一些機關、企業、學校也建起了票房,票房為京劇普及提供了條件,同時培養和發現了不少京劇人才。著名老生汪笑儂、孫菊仙、言菊朋、奚嘯伯、郭仲衡,小生德珺如、金仲仁、王又荃,旦角朱琴心、黃桂秋,凈角金秀山、黃潤甫、郝壽臣,武丑麻德子等都是票友下海,成了名角的。
北京的戲曲曲藝還有很多種,八角鼓、單弦乾隆末年后盛行于滿族旗籍子弟中。京韻大鼓流行于民間,由劉寶全根據河北流行的怯大鼓改革而成,劉因而有鼓王之譽。相聲在清朝中葉就已出現在北京天橋等地。著名相聲演員常寶堃四十年代曾在電臺演播相聲《牙粉袋》,諷刺時弊,遭敵偽拘禁。1951年參加赴朝慰問團,不幸遇難。馬三立是相聲中蔫哏的代表人物。侯寶林更是名聲鵲起,與常寶堃齊名,成為一代相聲大師。評書是北京土生土長的又一種曲藝形式,相傳為明末清初說書藝人柳敬亭至北京時所傳。又一說則是據《江湖叢談》所載:北京鼓書藝人王鴻興到江南獻藝時,拜柳敬亭為師,返京后改說評話,并授徒流傳。清末評書大家雙厚坪,藝名雙文興,世稱“評書大王”,與劉寶全、譚鑫培合稱“藝壇三絕”。
茶館話茶
茶在中國可謂歷史悠久,一千二百多年前,唐朝就出了茶圣陸羽,并寫出了聞名古今的專著《茶經》。茶是天、地、人三者合力的結晶:天者,天時也,產茶地區的氣候,包括溫度、濕度、降水量、日照、云霧等;地者,地利也,種茶土地的地形、地勢、土壤排水保土性能;人者,人和也,種茶人得有適宜的知識、技能,包括選種、栽培、采摘、制茶、保護等。三者缺一則不能得好茶。好茶還得善品,才能體會其中滋味兒。唐朝有很盛的飲茶之風,元代茶禮幾乎成了婚姻的代名詞,清朝定親下聘禮,“珍幣之下,必襯以茶,更以瓶茶分贈親友”,茶館便應運而生了。
茶館是專門用來飲茶的場所,有茶寮、茶屋、茶肆、茶樓、茶攤、茶室等各種稱呼。據考,南北朝時期就有茶館的雛形,叫茶寮,唐開元間有煎茶出賣的店鋪,宋代就普遍有了賣茶水的行當。江南茶館很有名氣,北方的茶館則以北京最為著稱。老舍先生的著名話劇《茶館》就以北京一座茶館為背景,反映了庚子以來北京的歷史變遷。
北京人喜歡飲茶,而且要用雙薰窨制的香片。喝茶人有有閑者,也有勞苦大眾。茶館分兩個等級,一種叫大茶館,一種叫二葷鋪(茶飯館)。大茶館鋪面大,門面三、五間不等,鋪面后房屋有數進,前設柜臺和大灶,中有罩棚,后有過廳,再后為后堂,后堂兩旁的側房,便是雅座。柜灶間有高五、六尺,直徑三尺的紅銅大搬壺,壺懸于屋梁之下,中貯沸水。大搬壺提不起來,只靠搬動沖水。這大搬壺是大茶館與二葷鋪區別的標志,也是茶館精氣神兒之所在。茶館中設老式高桌或八仙案,配以方凳或大板凳。大茶館賣“八大件”、槽子糕等“紅爐點心”,二葷鋪沒有紅爐,只有餑餑蒸食,菜蔬亦只豬八件而已。京味茶館都起富貴吉祥的好名字,如“廣泰”、“裕順”等。地安門外的“天匯”,前門外的“天全”、“匯豐”、“同和”、“海豐”等,都是大茶館字號。茶客在罩棚坐,用粗磁茶具,雅座內則用細磁茶具。
庚子以后,大茶館慢慢不景氣了,前門外茶樓卻漸次興旺。這些茶樓有前門外賓宴樓的綠香園,青云閣的玉壺春,東安市場的東安樓、中興樓、舫興樓、裕源堂,地安門外的集賢樓,第一樓的碧巖軒、暢懷春,集云樓的雅園,勸業場的蓬萊春、玉樓春等等。
本世紀三四十年代,北京出現了各種類型的中小型茶館。總括起來有四種類型。一種叫清茶館,此類茶館專賣茶水。陳設簡樸而整潔,門前搭天棚,掛有木板招牌,寫上茶葉名稱,招牌下系紅皮條穗以醒目,作為招客的幌子。這種茶館的茶客有清末遺老、破落子弟,更多的是貧苦人民,其間尤以老人為多。北京人都喜愛遛早,悠閑者提鳥籠遛鳥,轉回城就到茶館喝茶。茶客在一起多談茶經、鳥道、家常等。中午以后,清茶館就換了一批客人,這些人多以此為信息集散處。一類是作房地產生意的掮客,叫房屋牙行,也被稱作拉房縴的,在此交換租賃、買賣、典押房屋消息;一類是高利貸者,也叫放印子錢的,在此借錢給貧苦人民。另外就是打小鼓的收舊貨小販了,他們也在此與同行通消息,有些大貨可共同去收購。
另一種茶館叫書茶館,也叫戲茶館。一般是上午專供飲茶,下午以后,則請藝人來演唱,茶客一邊品茗,一邊聽書看戲。當然,茶錢之外還要交一些資費。這些茶園,有的還搭個小臺子,供藝人演出。天橋的二友軒、花市的三友軒、青山居、萬樂園等,都屬此類。這樣的茶園已是以演藝為主,賣茶為輔了。這些地方培養出許多名藝人,京劇興起后,還接待過許多票友,票友中也有許多是在茶園里成了名票終至下海的。有些茶園最后連自身也變成了戲園。有名的廣和樓戲園就是明末一位姓查的鹽務巨商用花園改作的茶園,最后變成戲園的。喜連成社科班從清光緒三十二年就在此演戲,演了近三年。梅蘭芳、周信芳(麒麟童)也曾在此搭班學藝。阜成門外明末清初原有個阜成園,是北京最早的茶園之一。宮廷選伶都在此進行。楊月樓、譚鑫培、楊小樓、王瑤卿等許多名角都由此成為內廷“供奉”。后被八國聯軍焚毀。
再有一種小茶館在天橋一帶。天橋是勞動人民和無業者聚集的地方。這些茶館極其簡陋,用圓木方木數根半埋于地下,或用磚垛起垛,鋪上長條木板,在板上畫十幾個棋盤格,兩旁放上長板凳,每日下午都會聚起幾十名茶客,喝茶下棋。
此外,即是廟會上臨時搭的茶棚,擺的茶攤。茶棚常搭在水邊,長長的一溜,清風徐來,啜飲香茶倒也別有情趣。這里的茶客自然主要是逛廟會者。自然,有時也不乏旅途勞頓口干舌燥者。他們在小茶攤上喝上一碗大碗茶,雖無品茶雅興,倒也解了干渴之苦。
總而言之,茶館確是北京一大特色。不過,就全國范圍言,北京對茶及飲茶顯得粗疏得多,遠不如南方講究,人們上茶館頗有些醉翁之意不在酒。
廟會雜耍
北京的廟有官廟、民廟,也有有宗派的廟和無宗派的廟。這些廟有其迷信的內容在,也有其“社會”、“文化”的內容在。廟的建筑、雕塑、壁畫、音樂等等都往往是某些藝術形式的先河,或是其中之精粹。一些傳統節日常常也與廟事活動有關。屆時,廟里燒香磕頭,廟前搭臺演戲、擺攤售貨。這種敬神、貿易、文藝演出結合體即為廟會。
北京的廟會歷史悠久,而且不論佛寺、道觀,往往都有很大的廟會,久而久之形成了北京濃濃的民間風情。逛廟會也成了北京人生活中的一大樂趣。元代的城隍廟會熱鬧非凡,明代廟會普遍發展,清代廟會更成慣例,即使有些廟已坍塌,廟會卻仍流傳下來。北京土地廟、白塔寺、護國寺、隆福寺、花市、廠甸等著名廟會都至少有三百多年歷史了。以前有“八大廟會”、“五大廟會”之說。
明代最熱鬧的廟會是“都城隍廟”,明《燕都游覽志》載:“廟市者,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廟而名也。西至廟、東至刑部街,亙三里許,大略與燈市同,第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五開市,較多燈市一日耳。”直到清康熙時,都城隍廟會才移至報國寺、慈仁寺??滴跄┠?,隆福寺、護國寺異軍突起,成了最熱鬧的廟會,人稱“東廟”、“西廟”?!堆嗑╇s記》載:廟會“凡人家器用等物,靡不畢具,而最多者為雞毛帚子,短者尺余,高者丈余,望之如長林茂竹,……珠玉云屯,錦繡山積,華衣麗服,修短隨人合度,珍奇玩器,至有人所未睹者”。
北京的廟會大致有三種情況。一種是每月定期開放的廟會,有行商也有坐賈。另一種是結合佛事開放的臨時廟會,如關帝廟、大鐘寺、黃寺、雍和宮、臥佛寺等,這種廟會上出售的主要是與佛事活動有關的吉祥物等。再就是行業廟會,各行各業均有祭祀祖師的定例,每年一次,多于祖師誕辰舉行,同業后人均來拈香敬祭,屆時請香會、唱戲雜耍、獻神,都是極盛大的善會。比如廚師行每年八月初一至初三在崇文門外花市都灶君廟辦善會,瓦木行每年五月初五在安定門外極樂林辦善會,三月二十九在豐臺花神廟辦的則是花農辦的善會。
廟會有道有佛,百貨齊全,且民間唱大鼓、說評書、說相聲、演雜耍、雙簧、摔跤等,百戲雜陳。這種習俗,至今不絕,只是內容、形式上都更多了些新的時代特色。
京味小吃
北京的風味小吃獨具風情,令老北京引為自豪,令游子魂牽夢縈。早年許多小吃走街串巷叫賣,半夜里還能吃到這些小吃。品嘗小吃,也是趕廟會的一個重要“節目”。
據說唐明皇的宦官高力士被流放到貴州,看到貴州薺菜沒有人采吃,作詩道:“京師論斤賣,此地無人采。貴賤雖有殊,氣味終不改?!笨梢姡斈觊L安看好薺菜。
無獨有偶,北京城亦有吃薺菜的習俗。初春從野地里采來,用它作餡包餃子餛飩,清香無比。榆錢,是暮春窮人的充饑之物,也是有食者品嘗的美味。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云:“是月榆初錢,面和糖蒸食之,曰榆錢糕。”
光緒時有個叫蔡繩格的,寫了本書叫《一歲貨聲》,記載著京味幾多小吃?!堆喽夹∈称冯s詠》以詩詠愛窩窩:“白粘江米入蒸鍋,什錦餡兒粉面搓,渾似湯團不待煮,清真喚作愛窩窩。”連做法都詠出來了。愛窩窩白似雪、涼陰陰、甜滋滋、香噴噴、軟溜溜,看不夠,吃不厭。《光緒順天府志》也提到一種小吃:“賽利馬為喇嘛點心,今市肆為之,用面雜以果品,和糖及豬油蒸成,味極美?!备徊於爻纭堆嗑q時記》云:“薩其瑪乃滿洲餑餑,以冰糖、奶油合白面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爐烤熟,遂成方塊,甜膩可食?!痹摃€記有:“四月以玫瑰花為之者,謂之玫瑰餅,以藤蘿花為之者,謂之藤蘿餅,皆應時之食物也。”其中的藤蘿餅用鮮藤蘿花做餡,是北京的特有風味小吃。《燕都小食品雜詠》說:“從來食物屬燕京,豌豆黃兒久著名,紅棗都嵌金屑里,十文一塊買黃瓊?!边@說的是豌豆黃。還有小窩頭,清宮御膳房在慈禧蒙塵返京后想起來的花招,肚子餓了窩頭也香甜,后來,居然成了仿膳的名點。
京味餛飩也是一特色。有一則北京餛飩鋪的掌故道:“京師前門有隙地,方丈許,俗稱為耳朵洞者。雍正間,忽來一美丈夫,服皂衣不知何許人,于隙地筑樓,市餛飩,味鮮美。雖溽暑,經宿不敗,食者麕集,得金錢無算?!北本┲箴Q飩的湯是骨頭濃湯,用掬口鍋,中間以鐵皮隔開,一邊煮骨頭,一邊煮餛飩,碗底放醬油、雞油或豬油,撒點京冬菜末、蝦皮、香菜或豌豆苗。餛飩多挑擔賣,下午串胡同,夜里在固定地方設攤,邊包邊賣,盛上一碗還加一個臥果兒(雞蛋),又鮮美又好看。
豆汁恐怕是獨一無二的京城小吃了?!堆喽夹∈称冯s詠》在豆汁粥詩后加了一個注:“豆汁,即綠豆粉漿也。其色灰綠,其味苦酸,分生、熟二種。熟者擔挑沿街叫賣,佐咸菜食之。”喝豆汁就辣咸菜,是老北京的傳統早點。
冰糖葫蘆也非常有名,有山里紅的、海棠的、葡萄的、荸薺的、山藥的、核桃仁的、桔子瓣的等,用竹披兒穿上,蘸上熬好的冰糖或白糖,晾涼后香脆不沾牙。
北京還有一種吃食叫面茶,是用糜子面熬的,熬成面粥盛到碗里后,用兩根細筷子蘸芝麻醬(先用香油調稀)來回地往面茶上一絲一絲地掄,掄勻掄滿后再撒上花椒鹽兒。喝的時候很有講究,只能一手擎碗,轉著碗邊喝,讓面茶和芝麻醬同時入口,切切不可攪動。茶湯也是糜子面的,炒熟后用開水沏,撒紅糖或加山楂條、青紅絲、葡萄干、核桃仁等八寶果料,沏茶湯用的大茶湯壺是北京一景,這是一把長嘴的大銅壺,沏時一手拿好幾個碗,另一手將銅壺一提,水準準地注入碗中,一剎時幾個碗全沖好,茶壺收住,滴水不漏,叫人看得眼花繚亂,沒等享口福先飽了眼福。
另有一種小吃叫炒肝兒,炒肝兒可沒多少肝,也不炒,卻是用肥腸作料,用白肉湯或口蘑湯勾芡,勾好后加點搗爛的蒜,澆上炸花椒油,汁香腸肥,格外爽口。
此外,著名京味小吃還有驢打滾(豆面糕)、扒糕、切糕、杏仁兒茶、蓮子粥、鍋貼兒、爆羊肉、羊頭肉、水爆羊肚、醬羊肉、醬牛肉、老豆腐、螺絲轉兒、蜜餞果脯、金糕、糖炒栗子、酸梅湯……
古玩字畫
古玩字畫是京城一大特色,在中國藝術史上也有很重要地位。
北京的書畫歷史悠長。北京出土的商周時代青銅器就有美術刻紋、立體形象、平面浮雕,比如伯矩鬲,又稱牛首鬲,其上有牛的寫實造型。其銘文又是書法藝術的瑰寶。東漢后期,涿郡崔駰之子崔瑗,著《草書勢》,原書雖已亡佚,但衛恒《四體草勢》中《草書勢》就本于崔作。該書對書法的起源和草書的產生、特點都有闡釋,唐張懷瓘《書斷》謂他的草書“點畫之間,莫不調暢”。范陽盧氏家族是書法世家,盧湛、盧偃、盧邈等都是著名書法家。隋唐時入居范陽的契丹人胡環,有許多以北方草原游牧生活為素材的畫作。曾有《卓歇圖》、《番騎圖卷》等作品傳世。這個時代還有宗教畫和石刻上豐富的書法作品。
宋代繪畫、書法藝術超越前代。遼代以燕京作陪都后,受漢文化影響很大。蕭融、陳升二人善畫。蕭融曾任南院樞密使,每自燕京奉使入宋,都購求名家真跡,攜歸臨摹。陳升曾奉興宗命繪有《南征得勝圖》。任詢書畫皆為妙品,王庭鈞以任詢為師學畫,善畫古木竹石。武元直工山水,有《巢云曙雪》等傳世。金章宗完顏璟仿趙佶瘦金體,極為逼真。
元代是繪畫史上一個重要發展。元大都聚集當時畫界人物二百多人,占全國畫壇大半,名家輩出。其中有李衎、康棣、商琦、張彥輔、高克恭、柯九思、王冕、王振鵬(王朋梅)、李容瑾、衛九鼎、朱玉等人。傳世的《映水樓臺圖冊》(夏永)、《盧溝運筏圖》(無名氏)都筆力非凡,彌足珍貴。元代大都書家有耶律楚材、虞集、揭傒斯、柯九思、康里嶩、饒介等等,趙孟頫與鮮于樞被推崇為元代書法巨擘。趙孟頫堪稱藝壇盟主,他多才多藝,工于詩文、通曉音樂、擅長繪畫、尤精書法。他的佛像、山水、樹石、花鳥、人物、鞍馬寫意,都“高古細潤,多呈古風,猶存宋代之余緒”,且兼擅墨竹,獨創特殊表現手法。趙孟頫振興章草,又使小楷流行,至今在北京還可看到他寫的許多碑文,如朝陽門外東岳廟中《張留孫神道碑》和白云觀《道德碑》等真跡。其夫人管仲姬,子趙雍、趙奕,外甥王蒙,外孫陶九成都以書法馳名。鮮于樞則工小楷、大楷、行書、草書,人們評說他小楷有鐘、王遺風,大楷圓勁有力,合唐人規度,行書雄渾縱肆,草書體勢高古。今首都博物館藏《韓愈進學解卷》雖未署名款,但人們據他人跋語和書法風格判定為鮮于樞作品。
明代北京書畫成績斐然?;实壅偌嗽S多畫家作宮廷畫,給予重獎,并授待詔等職,蔣子成、邊文進、趙廉稱“禁中三絕”,張子時、上官伯達、鞏庸、陳媯、范暹、謝環、商喜、石銳、代進、李在、呂偉、林良、呂紀、王諤、吳文英等都是名重一時的宮廷畫家。宣德皇帝朱瞻基、景泰帝朱祁鈺、成化帝朱見深、嘉靖帝朱厚熜等都能畫,并“往往與宣和爭勝”。此時書壇也是名家比肩。沈度首創臺閣體書法,被朱棣譽為“我朝之王羲之”?!毒磪Ⅲ稹窞樯蚨仁舟E,今藏故宮博物院。其子沈藻所書《橘頌》也是當時楷書典范。沈度的臺閣體,還成為明清兩代科考的規范字體。明代中期的書家代表是文征明,字體清勁秀麗。于謙的書法也十分勁秀,有《題公中塔圖贊》名世。后期書家有米萬鐘、董其昌等。米是北京人,萬歷進士,工書法,閹宦魏忠賢求其書不應,被削官。董其昌任南京禮部尚書,居北京有年。
清代也有一批宮廷畫家。清初王鑒、王時敏、王翚、王原祁稱“四王”,他們主持畫的《南巡圖》、《萬壽圖》都是宮廷畫代表作。《耕織圖》、《漢宮春曉圖》、《避暑山莊三十六景》、《南巡盛典圖》、《萬樹園賜宴圖》(又稱《萬樹園觀馬術圖》)都是宮廷畫佳作。且有高其佩繼承唐代張璪開創的指畫,使指畫一時靡然成風。北京西四廣濟寺大雄寶殿三世佛背后墻上的大型壁畫《勝果妙因圖》,高5米,寬10米,竟是傅雯于乾隆九年(1744)用手指畫成。清朝還有意大利人、天主教耶穌會修士郎士寧,他是畫家兼建筑家,經歷康、雍、乾三朝,他的畫是中西畫法合璧的代表。清代書家有王鐸、劉墉、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等,乾隆帝也到處有書作流布。近代陳衡恪以北京題材作畫,畫了三十余幅《北京風俗圖》,很受魯迅推崇。北京畫家溥心畬、陳半丁、金措北、于非闇、齊白石、徐悲鴻,都留下許多名畫佳作。民國后建立故宮博物院,其中收藏,海內無二。
要尋北京的古玩字畫有一個好去處,就是清康熙年間形成的文化街——琉璃廠。清代有許多著名漢人學者住琉璃廠一帶,著名戲曲家李漁就住琉璃廠附近韓家潭,大收藏家孫承澤的孫公園也在這一帶。清朝的漢官也多住宣武門外。當時琉璃廠一帶還有許多會館,往來官員、趕考舉子都住會館。因為文化人集中,所以各地書商,經營文房四寶、古玩字畫的商人也云集這里,逐漸形成了文化街。乾隆時進士紀曉嵐在虎坊橋建“閱微草堂”,領銜編纂《四庫全書》,四方文人會集京師參與編校,大力搜集天下藏書,形成了一種文化氛圍。
東琉璃廠以古玩業為主,有寶古齋、墨緣閣、慶云堂、汲古閣、萃珍齋、胡開文、戴月軒等;西琉璃廠以舊書為主,有中國書店、榮寶齋等。而且,這些店堂的匾額多出名家之手,有康有為、梁啟超、潘祖蔭、翁同龢、樊增祥、姚茫文、羅癭公、羅振玉,還有蔡元培、胡適之、梅蘭芳、程硯秋、齊白石等,本身就是藝術大家,給店堂增色不少。韻古齋專營中國歷代金、石、陶、瓷文物,清同治狀元陸潤庠書其匾額;寶古齋營銷中國歷代字畫、緙絲、古繡等文物,已歷百年,匾額為清三朝太傅翁同和手書;悅雅堂有歷代古陶瓷器、銅器、玉器、古硯臺等,其匾額原為鄧拓書寫,被毀后由啟功題寫;慶云堂有百年經營史,以經營歷代碑帖、拓片、古硯、圖章、印泥、文房四寶為內容,1924年有張大千書寫的匾額,后掛的是郭沫若題寫的匾額,又有日本著名書家宇野雪村書寫的“慶云堂”三字;萃珍齋,主要經營歷代陶瓷器、金石文物、古繡、書畫、翠、玉、瑪瑙制品,牙、木、竹雕,金、銀、銅制器;振寰閣經營歷代景泰藍、雕漆、竹木牙雕、料器、玉石、翡翠、珊瑚、水晶、銅器、錫器、瑪瑙、玻璃、油畫等,匾額由現代名畫家李可染手書。榮寶齋前身是松竹齋,創建于1672年,1894年更名為榮寶齋,迄今已有三百余年歷史。陸潤庠題寫匾額,新匾為郭沫若書。榮寶齋與許許多多著名書畫家都有密切聯系,還可印制、復制大幅字畫,其作品和它的名字早已飲譽中外。琉璃廠唯一一家以人名命店名的老字號,是戴月軒湖筆徽墨店,原名“戴月軒筆墨莊”,又名“戴月軒筆鋪”,此匾為徐世昌書。它出的湖筆尖、齊、圓、健,提而不軟,鋪下不散,筆鋒尖銳,剛柔兼備。一得閣是墨汁的老字號,同治間謝松岱應舉落第,開了這家店,試制墨汁,自題店名一得閣并制匾高懸,從1865年至今,并書一副藏頭聯:“一藝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書?!眳亲魅嗽u價它:“宜書又宜畫。”其八寶印泥與墨汁并譽于世。
琉璃廠文化街形成后,歷代文人雅士只要到京師,少有不到文化街的,他們或搜求古玩,或購取字畫,或尋覓資料,或添置筆墨,成為一種時尚。
工藝琳瑯
北京的工藝品琳瑯滿目,名聞中外,較著名的有琺瑯、玉器、雕漆、玻璃、絹花、絨花等等。
琺瑯工藝從西方傳入,與民間工藝融合,成為一種傳統工藝,主要為皇族宮廷服務。皇宮用的裝飾器皿,祭祀用的祭器,多為琺瑯質地?,m瑯工藝品有四大類:掐絲琺瑯、鏨胎琺瑯、畫琺瑯、透明琺瑯。其中的掐絲琺瑯,又稱景泰藍,在明代已比較盛行,有宣德、景泰、嘉靖、萬歷時產品;發展到清朝時其制作工藝益臻完美,而成為中國的傳統工藝品。道光年間北京的琺瑯工藝品開始作為商品出售,并于1904年參加了芝加哥博覽會,榮獲一等獎。
玉器工藝自元開始,到了民國,輾玉藝人技藝已臻神化。玉器工藝品廣泛用于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陳列在團城的元代“瀆山大玉海”、清代的《大禹治水圖》都是那個時代的代表作。
北京的漆雕工藝早在唐宋就有基礎,元明清三代更加興盛,尤以清代為甚。《帝京景物略》載:“漆器,古有犀毗、剔紅、戈金、攢犀、螺鈿。國朝所傳,則剔紅填漆。剔紅,宋多金銀為里,國朝以錫木為胎。永樂中,果園廠制也。”清代乾隆嗜愛雕漆,對北京的雕漆工藝是一種促進。民國初年,北京雕漆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榮獲一等獎。
玻璃工藝就是料器工藝。元代始北京就有了料器行,《元史》中載有當時已設的料器機構,如“將作院”、“諸路金玉人匠總管府”,也有了官辦作坊。乾隆時玻璃制品工藝水平已很高,尤以鼻煙壺聞名于世。
北京的鐫刻工藝,如骨頭、牛角、象牙、銅、瓷、竹木等雕刻技藝都很精湛。絹花、絨花也在北京工藝品中占一席之地,它不像雕漆琺瑯工藝品那樣充滿富貴氣,而帶有民間的泥土味兒,很受人們喜愛,婦女們常用它們作頭飾。
古木文化
北京有洋洋大觀的古樹,或瀟灑飄逸,或奇絕蒼健,或清奇拙樸,株株出神入化,將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成為京城一大特色。
1988年北京作了第三次古樹普查,查明北京城三百年以上古樹就有三千八百零四株,百年以上有一萬九千七百二十三株,加上遠郊的共約五萬株左右。
北海畫舫齋有“古柯庭”,因旁有一唐槐而得名。這棵樹和唐武德年間所建戒壇寺內的九龍松,樹齡均已逾千年。房山上方山望海庵有一柏樹王,亦是千年老木,傳說“從有此山,就有此樹”。西山八大處三山庵的宋代油松胸圍近3米,是京郊油松之王。京城南一居民庭院生有一株酸棗,高21米,胸圍4.5米,樹齡在五百余年,其果酸甜適口,核為猴頭狀,乃酸棗中珍品,堪稱酸棗王。北大未名湖畔一株古桑,是京城桑樹之最。證果寺的黃連木,是京郊最大黃連木。密云縣塘子有株大銀杏,胸圍9.1米,胸徑近3米,樹齡達一千三百年左右;八達嶺腳下關溝有株大神木,胸圍7.5米,也是株逾千年古銀杏。大覺寺七絕之一的遼金時代銀杏樹,人稱銀杏王,樹高近30米,胸圍近7.78米。昌平境內的檀峪邨,有一株干皺根離的青檀,咬定青山,頂風傲霜,它的子孫業已成古木了。法海寺白皮松胸圍5.53米,胸徑1.76米,是京城白皮松王。
北京的古樹絕非僅僅是獨立世外的自然景觀,它們還留下了許多軼聞趣話和美麗傳說。
文天祥的耿耿丹心光耀千古,在他被害以后,人們修建了文丞相祠來紀念他。在這里,有一株棗樹,相傳是文天祥手植,此樹枝干南傾,如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錚錚誓言,這棗樹結的棗從不生蟲,人們說這是因了文天祥一身正氣之故。
孔廟有一株柏樹,是元祭酒許衡手植,已有近七百年歷史,傳說能辨忠奸。明嘉靖年間,嚴嵩代皇帝祭孔時被這株柏樹掀掉了烏紗;明天啟年間權閹魏忠賢來孔廟游玩,行至樹下,樹上落下柏枝打中魏頭部,使魏驚恐異常。人說柏樹有靈,“懲罰奸佞,意欲除之”,故稱“除奸柏”,又稱“觸奸柏”。
許多古樹似有情有義。櫻桃溝有一株古柏,長在溝內一踞高峭立的巨石縫隙中,風骨奇峻,人稱石上松。人們說,當年曹雪芹來此游玩,看見此柏心為所動,才將頑石和樹的這種相依相倚構想成了《紅樓夢》中的木石前盟。戒壇寺山門左側的古松爬過了山門前矮墻,將枝干伸出,兩枝環抱在僧塔兩側,護衛著古塔,人稱抱塔松。據說,它本是天上神龍后裔,玉皇大帝派他來護衛高僧法均和尚,它便托身為一青松。法均圓寂后,就安葬在山門下,并有此墓塔,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龍松擔心墓塔被毀壞,就傾身抱住了墓塔。在攝政王府花園即宋慶齡同志故居里,有一株老樹,被四周高高低低老老小小的樹圍抱中間,原來四周的樹都是老樹的子孫,因“老母”年高體衰,故子孫團團圍抱,其孝心真乃天地可鑒。孔廟有一株元柏枯死后,在樹心中又長出一株桑樹,形成柏上桑奇觀。中山公園的槐柏合抱為天地造化之絕。御花園連理柏,兩株柏樹相連而生,如膠似漆,末代皇帝溥儀和皇后婉容完婚時,還在此樹前合影留念。有的古木仿佛還能接受教化。香山寺舊址山門內,有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的聽法松在,相傳一千四百年前的南朝時,有位和尚在此講經說法,講得明徹,竟使旁近的松樹石頭情不自禁地點頭。清乾隆帝稱其“百尺喬聳、側云回響,尤為奇古”,并名之為“聽法松”,作御詩贊曰:“點頭曾有石,聽法詎無松。”
北京的古木中也有因“善解人意”而被夸受封的。團城承天殿東側有株栝子松,已有八百多年歷史。相傳一個炎熱的夏日,乾隆帝來團城,坐于樹蔭下休息,清風徐來,頓覺暑意全消,乾隆興起當即封此樹為“遮蔭侯”。還有兩株金代白皮松,乾隆封之為“白袍將軍”,城臺西側的一棵探海松,被欽封為“探海侯”。《清宮述聞》載:明代英華殿有菩提樹二,慈圣李太后手植,高二丈,枝干婆娑,下垂著地,盛夏開花,作黃復色,子不于花蒂生,而綴于葉背。相傳孝定皇后曾夢見九蓮菩薩授經,這菩薩就是孝定皇后前身。清乾隆帝有御筆詩《英華殿菩提樹詩》。
還有一些古木,生性特別奇異。潭柘寺有兩種翠竹,原名“龍須竹”,清康熙帝賜名,其中一種俗稱“金鑲玉”,學名“黃金間碧玉”,即黃色鑲邊,內里為綠色;另一種正好相反,俗稱“玉鑲金”,學名“碧玉間黃金”。該寺還有一遼代銀杏,相傳每一皇帝即位,此樹就自根部生一新干,漸與老樹相合,直至清末宣統登基還有一小干生出,曾被乾隆封為“帝王樹”。戒臺寺有五大名松,都很奇特,臥龍松下有一石碑,上有臥龍松三字,為清恭親王奕訢所書。據說當年奕訢閑居于此,常自比為臥龍;活動松冠蓋亭亭,橫生許多勻稱細密的枝杈,奇怪的是只要牽動一枝,全樹就都搖動,乾隆不僅賜名“活動松”,還作御詩《戲活動松》:“搖動旁枝老干隨,山僧持以示人奇。一聲空谷千聲應,借問神通孰能為。”頤和園內的紫玉蘭,是乾隆自南方移來,每至春季滿樹紫花,人稱“紫二喬”。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合肥之旅·合肥·二水相合“鐵廬州”
下一篇:朗朗齊魯月·膠東之旅·蓬萊閣·人間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