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劍門蜀道之旅·劍門蜀道·三國遺勝
蜀漢據四川,與魏、吳呈三國鼎立之態,但身為漢室后裔的劉備及其丞相諸葛亮始終不忘統一中國。由于蜀漢的首要敵人是曹魏,因此,連接四川與中原的金牛道就必然成為兵家必爭之道。諸葛亮“六出岐山”、姜維“九伐中原”都是沿此道進兵。因此,劍門蜀道沿線的以蜀漢為主的三國遺跡極為豐富。
葭萌關與古城昭化
葭萌是四川最早建立的一個縣城,已有二千余年歷史。《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昔蜀王封其弟于漢中,號曰苴侯,因命之邑曰葭萌,苴侯與巴王為好,巴與蜀為仇,故蜀王怒伐苴。苴奔巴,求救于秦,秦遣張儀從子午道伐蜀,蜀自葭萌御之,敗潰。走至武陽,為秦軍所害。秦遂伐蜀,因取苴與巴焉。”秦于公元前316年滅掉蜀、苴、巴三國之后,將苴侯都邑置為葭萌縣。劉備于219年稱漢中王后,改葭萌縣為漢壽縣。西晉置晉壽縣。972年,始稱昭化縣。昭化是川北戰略要地、著名古戰場。《三國演義》中為人們熟悉的張飛挑燈夜戰馬超、老將黃忠、嚴顏勇退曹兵、姜維兵敗牛頭山的故事,都發生在這里。
昭化古城為明代重建。青石鋪砌的街道寬約四米,兩旁分布著許多古式建筑,三座城門(“迎風”、“登龍”、“拱極”)保存完好。西門外百米處有蜀國丞相費祎之墓;城北4公里處有蜀將關羽義子關索之妻鮑三娘之墓;城東1公里處有古要津“桔柏渡”。此外,還有“劍門鎖鑰”——天雄關,又稱葭萌關,位于城西7公里的牛頭山半山腰。
姜維城·姜公祠·姜維墓
姜維后期的命運與劍門關緊密相關。劉禪在成都降魏,姜維仍懷有復興蜀漢的大志。姜維帳下對劉禪投降怨恨之極,大呼:“吾等死戰,何故先降耶!”悲鳴之聲傳至數里之外。姜維假降后,挑起鐘會、鄧艾二士之爭,失敗后被魏軍剖開肚腹,只見其膽大如斗,心臟熱血沸騰。還有一個傳說,言及姜維歸蜀之后,曹魏把姜母“請”至洛陽,逼其寫信并寄中藥“當歸”給姜維。極為孝順的姜維思慮再三,復信并附寄“遠志”給老母:“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蜀人緬懷忠心事漢的姜維,在劍門關姜維扎營的營盤嘴(后人稱姜維城)下建了姜公祠,又名姜維廟。其中一副楹聯就隱含了這兩個故事。聯云:“雄關高閣壯英風,捧出丹心,披開大膽;剩水殘山余落日,空懷遠志,虛負當歸。”廟中塑有姜維石像。
姜維死在成都,因此,據推測此地的姜維墓可能是衣冠冢。墓在劍門關門口,姜維猶如生前一般拱衛劍門。土冢前立有一碑,碑上有“漢大將軍姜維之墓”字樣以及一副對聯:“志在中原費盡平生膽智,神棲劍閣永昭千代英靈”。清代著名才子李調元曾來此“覓斷碑”,追懷英魂,吟道:(姜維)“百戰自能撐巨敵,三分誰使墮巫師”、“砍石投戈定何處,荒山絕澗水澌澌”。
姜維城是可攻可守的要塞。清左斅《登姜維城》詩云:“大劍山高接太清,峭巖攀到上頭平,當年后主已忘國,此地姜維尚守城。”盛贊姜維的忠心。而陸游站在此處回望劍閣諸峰,感慨萬千,深為姜維惋惜:“自昔英雄有屈伸,危機變化亦逡巡。陰平窮寇非難御,如此江山坐付人”。
古江油關
三國末期,魏將鄧艾率精兵三千,繞過劍門關,偷渡陰平,直取川西北的咽喉——江油關。蜀漢的守將馬邈開城降敵。其妻李氏勸阻無效,憤而投河殉國。鄧艾深受震撼,便賜禮厚葬,立祠樹碑,嘆曰:“后主昏迷漢祚顛,天差鄧艾取蜀川,可憐巴蜀多名將,不如江油李氏賢”。
古江油關位于平武縣南壩區,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諸葛亮在此設江油戍,又稱江油關,重點據守。宋代,人們在南壩場口立了一塊巨碑,上刻:“漢守將馬邈忠義妻李氏夫人故里”。路人背夫常駐足瞻仰,但當讀到“馬邈忠”字樣時就情不自禁地用拐杵戳碑上的“忠”字,以致于現在碑上的“忠”字已模糊難辨了。
小鎮附近有“玉虛三泉”:叮噹泉、冷水泉、馬刨泉。俗諺稱:“人生雖到江油關,未睹三泉也枉然。”傳為當年鄧艾偷渡陰平后為尋水源獨騎下山時,馬蹄意外所刨出。
桓侯祠
桓侯祠,俗稱張飛廟。三國時代蜀漢名將張飛長期駐扎在閬中。據《三國志》記載,關羽被東吳殺害后,劉備欲興兵討吳,命張飛率軍在重慶會師。性情暴躁的張飛在出師之前被部將張達、范疆殺害。傳說其首級被二人拋入江中,在云陽被漁翁撈起。故有“身在閬中,頭在云陽”之說。劉備追謚張飛為桓侯。追慕張飛忠勇的閬中人建廟立闕祭祀張飛。廟后的張飛墓時隔一千七百多年,尚有磚砌垣墻的石基遺跡,封土高達6米。“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文學家曾鞏在其《桓侯廟記》文中云:“張侯之冢,近千年廟祀不廢。”這足見張飛英名流芳。清朝在嘉慶年間,批準張飛廟祀列為國家春秋祀典。
現存的張飛廟是明、清兩代重建的建筑群,有大門、敵萬樓、大殿、后殿、張飛墓,占地五千平方米,主要文物有武則天時代的銅鐘、著名畫家張善子的兩幅石刻、丈八蛇矛等。張飛墓左側石門柱上的一幅清代楹聯,頗能引人深思。聯曰:“杜木郁蔥蘢,笑遺臭曹瞞,鄴下幾曾留疑冢;名園饒花竹,儼瓣香召伯,巴人猶自詠甘棠。”
劉備與富樂山
與子云亭所在的西山相對,便是東山。漢代仙人李意期曾在東山上的如意觀修煉。史載,漢建安十六年(211),劉備入蜀,益州牧劉璋在此山迎候。劉備望見富庶的西蜀,飲酒甚歡,嘆曰:“富哉,今日之樂乎!”(見《方輿勝覽》)東山從此改名為富樂山。
歷代文人雅士多喜游覽溪壑清幽、竹修林茂的富樂山,推之為綿州第一名山。宋陸游、清李調元等都有吟誦之作。明代吏部郎官高弟有感而吟:“君不見乎富樂山,漢皇曾駐山之間,自矜奇算得西土,氣吞吳魏羞偏安。”
山上富樂寺素有“川西北書法藝術寶庫”之譽,該寺遺存了大量的碑碣、巖刻、詩詞、造像等。相傳劉備曾在其后的桃源洞中避暑。近年,綿陽為紀念曾作過豫州牧的劉備與劉璋“酒酣握手登高丘”這段佳話而興建了豫州園。
平陽府君闕
三國蜀漢平陽亭侯李福的墓闕(通常稱平陽府君闕)是我國目前已知的二十余處漢闕中保存較為完好的一處,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闕有正闕、副闕,皆用巨石、板石堆砌而成。其上云彩、奇禽、怪獸、人物等雕像形神兼備,其中以羽人戲馬圖和車馬出行圖最為珍貴。
據《三國志·蜀志》記載,李福是梓潼縣人,曾在劉備朝中任成都令。劉禪治蜀時,他官至尚書仆射,封平陽亭侯。后隨大將軍蔣琬出征漢中,戰死。時人稱贊他“精識果銳,敏于從政”,有蕭何之才,可惜早逝。
蔣琬墓·營盤嘴
蔣琬,字公琰,湖南人,初隨劉備入蜀,后成為諸葛亮之得力助手。后以大將軍銜輔佐劉禪,統兵御魏。死后葬于涪城(今綿陽)西山鳳凰嘴。蔣琬墓為八角形復缽式建筑,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墓前有一通高2米的石碑,上書“漢大司馬蔣恭侯墓”。近年重修了蔣恭侯祠,張愛萍將軍題寫了匾額。神道碑上刻有蔣琬的生平業績。建碑之人乃蔣的同鄉、清綿州知州李象。碑上詩曰:“語到仙云齒亦香,蔣侯祠墓并流芳。小心自可襄諸葛,大度猶能恕二楊。一代名臣留片壤,千秋知己屬同鄉。零陵公輔長沙守,南國文光信有光。”營盤嘴,與蔣琬墓前的鳳凰嘴并峙,遠眺若龍鳳呈祥。《三國志·蜀志》云,延熙“五年(242)春正月,監軍姜維督編軍,自漢中還屯涪縣(今綿陽)”。姜維當年屯兵之處,就叫營盤嘴。鄧艾偷渡陰平道,攻打綿陽之時,駐扎在此的蜀衛將軍諸葛瞻父子率軍抗敵,戰死疆場。《富樂山碑》曰:“西絕涪水,有山曰柏下,諸葛公墓壘在焉。”現建有鎮涪亭以紀念姜維和諸葛瞻。
落鳳坡·龐統祠墓
“天傳龍鳳今何在,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是德陽落鳳坡龐統祠的一副對聯,聯語表達了對這位一代英才的痛惜之情。龐統字士元,號鳳雛,湖北襄陽人,三國時期著名謀士,投奔劉備后,官至軍師中郎將,為劉備揮師入蜀出了不少出奇制勝的良策,與諸葛亮齊名,當時有“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說。建安十九年(224),劉備與劉璋僵持于成都門戶雒城一年之久。進軍途中,龐統座騎驚蹶,劉備以自己所騎白馬相換。七月初七,龐統領兵行至鹿頭山鹿頭關(今四川德陽縣羅江鎮白馬關的川陜公路旁),中敵埋伏。敵兵以為騎白馬者是劉備,亂箭齊發,龐統身亡,時年三十六歲。劉備痛惜萬分,厚葬于關上,建祠祭祀,因其號而取名“落鳳坡”。后人將二人換馬的地方改名換馬溝,分別改鹿頭山和鹿頭關為白馬山、白馬關。
龐統祠始建于三國時期,清時重修,有二重大殿。正門側門刻聯“明知落鳳存先帝;甘讓臥龍作老臣。”正殿背后壁上刻晉代陳壽《龐統傳》,兩側有白馬亭和胭脂亭,后殿塑龐統像,殿名棲鳳。祠院天井有兩株古柏,傳為張飛親手栽種。殿門西側石柱上還有一聯“真儒者不圖文章名世;大丈夫當以馬革裹身”。游人至此,呤誦斯聯,皆感慨不已。每年正月二十七,為龐統生日,當地人為他點燭祝壽,此俗沿至今日。
上一篇:朗朗齊魯月·曲阜之旅·孔廟·萬世師表千古奉祀
下一篇:浩浩燕趙歌·保定之旅·古蓮花池·三湘七澤會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