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天壇·君授神權天人合一
赫赫有名的天壇,坐落在現北京崇文區永定門內大街路東,古柏參天,百鳥鳴囀,幽靜清爽,氣象森然,是明清兩代帝王孟春祈谷、夏至祈雨、冬至祭天的圣地。天壇是九壇中最大的一個,也是我國壇廟中最大的一個。它的建筑藝術美侖美奐,在世界建筑藝術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中外無匹。
天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時名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更名為天壇。后來經乾隆、光緒兩代重修改建,形成現在天壇公園的格局。
天壇周圍九里十三步,占地272萬平方米,整個面積比紫禁城還大些,有兩重垣墻,形成內外壇,主要建筑在內壇。垣墻北圓南方,象征天圓地方。
丹陛橋:步神跡以升天
天壇實為圜丘壇(天壇)、祈谷壇(祈年殿)的總稱。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兩壇中間還有一個皇穹宇,這是中軸線上三個主建筑。
連結三個主建筑,貫穿南北的中軸線,是一個長長的臺基,叫做神道,又叫丹陛橋或海墁大道。它長360米,寬29.4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逐漸升至3米,象征著此道與天宮相接,皇帝由南向北步步升天,而升天又要經過漫長的道路才能達到。這條道中間是神道,左邊是御道、右邊是王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神道則只有神才能走。丹陛橋的名稱是王家的名稱,“陛”是皇宮門前的臺階,多用丹涂抹成紅色,故稱“丹陛”,這條大道就如同皇宮的丹陛。橋下有東西向隧道,是祭祀前將犧牲送去屠宰的洞口。因這些隧道的存在,丹陛橋才以橋名。
圜丘壇:借回聲獲昭示
真正的天壇就是天壇南部的圜丘壇,它又稱祭天臺、拜天臺、祭臺。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這是一座露天的三層圓形石壇。天是圓的,所以是圓臺,天又是凌空的,因此不能建房,祭天時要對空而祭,叫“露祭”。
北京天壇祈年殿
壇周共160.2丈,壇高1.56丈,分上中下三層,下層直徑21丈,中層直徑15丈,上層直徑9丈,“一九、三五、三七”,總計“四十五”,既是天數,又符“九五”之尊。壇面用艾葉青石砌就。壇面中央有一塊圓石,圍繞這個中心向外砌九環扇形石板,最內圈九塊,第二圈十八塊,到第九圈是八十一塊,最下層第二十七圈有二百四十三塊。每圈的石塊數和每層的圈數都是九的倍數。每層壇都有漢白玉欄板望柱,皆為九的倍數。上層欄板七十二塊,中層一百零八塊,下層一百八十塊,合三百六十周天度數。古人認為九是陽數之極,九就是至高至大,天至高至大,皇帝是天子,也至高至大,所以整個圜丘壇都采用九的倍數來表示天的權威和皇帝與天的關系。圜丘壇還有外方內圓兩重壝墻(矮墻),象征著天圓地方。
皇帝用這么多方式來表示自己與天的特殊關系意猶未盡,還要借回聲來表示獲得了上天的昭示。站在圜丘壇最上層中間的圓石上面說話,聲音很小,卻顯得十分洪亮,皇帝在這里祭天,那洪亮的聲音,如同上天神諭一般,除了祭祀時那莊嚴的氣氛,更有神秘的效果,就是所謂上天垂象,萬民歸心。其實這里有十分巧妙的科學道理。壇面十分光滑,音波得以快速向四面八方傳播,碰到周圍的石欄,很快反射,原聲還未消失,回聲已到達,它們合在一起,就十分響亮了。于是,人們把這塊石頭叫作“億兆景從石”。
祭天臺有一個附屬建筑,在圜丘以北,是用來存放圜丘祭祀神牌主的“泰神殿”,嘉靖十七年改稱皇穹宇。它的全部建筑,都圍在一個平整光滑的圓墻內,人們在墻的不同位置面墻說話,別人站在遠處的墻邊,都能十分清晰地聽到,這就是回音壁?;蜀酚钆_階下,還有三塊石板,在靠臺階的第一塊石板上站立,擊一掌,可以聽到一聲回聲,站在第二塊石板上擊一掌,就可聽到兩聲回聲,站在第三塊石板上擊一掌,又可聽到三聲回聲,故人們稱之為“三音石”。
祈年殿:行天道以祈谷
天壇的建筑奇葩中,最引人注目、最負盛名的就是祈年殿了。它在丹陛橋北端殿高聳入云,陽光下,深藍色琉璃瓦閃著奇妙的光彩。
祈年殿建在一個高6米,面積5900多平方米的圓形漢白玉石臺基上。臺基分三層,每層都有雕花漢白玉欄桿和云龍望柱護衛,南北臺階中間各有三塊巨大云龍石,云龍精致而飛動。殿高38米,直徑30米,三層重檐逐層收攏,頂上有一巨大鎏金寶頂。
祈年殿不用大梁長檁,而用二十八根巨大楠木大柱和三十六塊互相銜接的榜、桷支撐著三層連體的殿檐。這些柱按其位置和不同排列,有不同象征意義。中央四柱叫通天柱,也叫龍井柱,代表四季;中層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個月;外層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時辰;中外層相加二十四根代表二十四節氣;三層相加二十八根,代表二十八星宿;加柱頂八根童柱,代表三十六天罡;寶頂下雷公柱,代表皇帝一統天下。殿內地面正中,有一塊天然龍鳳花紋的圓形大理石,人稱龍鳳石,與殿頂藻井的龍鳳圖上下相應,妙趣橫生。龍鳳石原石龍紋色較深,角須爪尾皆全,鳳紋色稍淺,只隱約可見其形。1889年祈年殿遭雷火焚燒,龍鳳石被燎烤了整整一晝夜,龍紋成了淺黑色,鳳紋則更加模糊,圓石成龍石了。傳說這塊石頭原先只有鳳紋而無龍紋,藻井上金龍常常飛下找鳳凰求歡,一日正遇嘉靖皇帝祭天,在圓石上行跪拜禮,金龍來不及飛走,與鳳同被天子壓入圓石,就成龍鳳石了。
大殿里到處描金繪彩,顯得富麗堂皇,氣派非凡。每年正月上辛日,清朝皇帝都在此祭祀皇天上帝,為民祈谷。其時臺基雪白玉潤,大殿殷紅,藍天麗日下香煙繚繞,好一派莊嚴氣象。
相傳修祈年殿時,有成千民工干活兒,一個七旬老人也來要求做木工。工頭嫌他年老不中用,就讓一個姓劉的木匠隨便支應他點活兒。劉木匠就用腳踢給他一根半尺長的圓木,也沒說明干什么。老頭用一天時間,在木頭上畫了無數根線條。第二天,再見不到老頭,劉木匠一腳踢去,那根木頭嘩啦一下全散成無數小楔子,上面還標有號碼,劉木匠一怔,趕忙脫下衣服包起來。祈年殿快完工了,可安裝房頂時,梁柱之間接口處都不牢靠,劉木匠想起那包楔子,拿來一用,恰似專為這做的,不多又不少,一個個牢牢靠靠,人們說,這又是魯班爺幫忙來了。
另外,祈年殿東南角的廣場上有八塊石頭,上刻山形朵云紋,人稱“七星石”。人們傳說明永樂帝遷都北京,想找一個地方修造祭天地的祭壇,但不知選在何地。天遂人意,一天晚上,北斗七星落了地,指示了建壇之所。北斗七星就是這八塊石頭中七塊大的。其實是道士對嘉靖皇帝說,祈年殿東南方太空虛,有礙皇位和行壽,必須設七星石鎮壓風水。在這八塊石頭中,東北位置那塊小的,是后世的清朝統治者為紀念他們的祖先而增設的,置于東北方,表示不忘根本。
上一篇: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故宮·君君臣臣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虎丘·吳中第一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