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離原上草·呼和浩特之旅·呼和浩特·草原文化
蒙古族人民世世代代在廣漠的草原上繁衍生息,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蒙古族文化與風俗習慣。
內蒙古大草原
提起內蒙古,人們首先聯想到的便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內蒙古有“六大景觀”:草原、古跡、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它們構成別具塞外情韻的旅游勝景,其中以草原景觀為最。內蒙古草原相當遼闊,東起大興安嶺,北依國境線,南靠陰山山脈(包括鄂爾多斯高原),西與甘肅黃土高原相連,面積達88萬多平方公里,居中國五大牧區之首。“內蒙古草原”是內蒙古各個草原的統稱,其中以東部的呼倫貝爾草原和中部的錫林郭勒草原最為著名。呼倫貝爾大草原是我國現存最為豐腴的優良牧場,草場面積1.4億畝。這里河流較多,地上地下水源充足,牧草茂盛,牛羊遍地。錫林郭勒草原是內蒙古地區重要的傳統牧場,位于濕潤草原和荒漠草原之間,自然條件雖不如呼倫貝爾草原優越,但仍不失為一個優良牧場。
夏季的草原充滿詩情畫意。藍天白云下,芳草萋萋,野花爭艷;蒙古包似點點白帆,星羅棋布;羊群在牧歌聲中輕游慢移。為了讓旅游者更好地領略草原的大好風光,現在內蒙古開辟了呼倫貝爾森林草原和草甸草原旅游區,有以錫林浩特為中心的典型草原風貌、呼和浩特附近的“召河”草原旅游點和“灰騰錫勒”草原旅游點等。人們在欣賞草原美景的同時,還可一睹蒙古族牧民的風采。
馬背上的民族
在內蒙古高原的茫茫草原上,世世代代生活著以勤勞、勇敢、善戰著稱的偉大民族——蒙古族。據《蒙古秘史》記載,約在七世紀的唐代,蒙古族先民就活動于今內蒙古呼倫貝爾額爾古納河南岸。唐時被稱為“蒙兀室韋”,宋、遼、金時又被稱為“萌古”、“朦骨”、“蒙古里”等。后來逐漸從初居的額爾古納河流域向西發展到鄂嫩、克魯倫、圖拉三河上游和肯特山一帶。十二世紀時蒙古族已發展成為馳騁大漠南北廣闊草原上的強悍民族。1206年,蒙古族的杰出首領鐵木真統一了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國。鐵木真被擁戴為大汗,尊號“成吉思汗”。此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經過六十多年的戰爭,消滅西夏、金和南宋,建立了元王朝。蒙古族現有人口約三百多萬,語言屬阿爾泰語系,多信仰喇嘛教。
蒙古族是一個以畜牧業為主的民族,歷史上長期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這種游牧經濟被形象地稱作“住在氈房的民族”所經營的畜牧業經濟。馬是游牧民族須臾不可離之物,蒙古人民對馬有著特殊的感情。他們從小在馬背上長大,有首民歌唱道:“馬背上生,馬背上長,手舞套馬桿,烈馬被馴養!”歷史上橫掃東亞大陸的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正是靠著優良的戰馬和勇敢的士兵得以天下無敵。所以蒙古族又有“馬背上的民族”之稱。
蒙古包·勒勒車
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所獨有的居住建筑,它散布在大草原上,恰似綠色大海中的點點白帆。蒙古包的原始形制在《史記》、《漢書》等典籍中已有記載,狀似天幕,圓形尖頂,頂上覆蓋一層或幾層羊毛氈,被稱為“氈帳”和“窯廬”。“蒙古包”蒙語稱“蒙古勒格”或“班布克格爾”。《黑龍江外記》載:“穹廬,國語(注,即滿語)曰蒙古博,俗讀‘博’為‘包’。”據此,“蒙古包”為滿語音譯。
蒙古包的構造體現了游牧的需要和草原生活的特點。骨架由幾十根“烏泥”桿和用細木桿編制的“哈那”網片組成,骨架外覆以羊毛氈子加以封閉即成蒙古包。工藝簡單,用料省,易拆折,便于搬遷。包頂為錐形,雪天不積雪,大雨不積水,實用且美觀。蒙古包分為兩種,一種蒙語稱為“烏爾郭格馬”,屬轉移式,為逐水草遷居而設;一種蒙語稱為“托古日克格爾”,是固定式。轉移式蒙古包以錫林郭勒草原和呼倫貝爾草原居多;固定式包多見于哲里木盟、昭烏達盟一帶,適用于農牧經濟區。現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逐漸被定居游牧取代,除偏遠地方仍保留原始蒙古包外,蒙古族牧民大多開始定居,有的還住上了磚瓦房,古老的生活方式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勒勒車是內蒙古草原上的又一景觀。“勒勒”是牧民趕車時吆喝牲口的聲音。勒勒車由牛牽引,車輪較大,直徑可達1.4米,與牛身等高;軸與輪都是樺木制成,堅硬耐碰,重量又輕。草原冬天大雪過膝,夏季牧草茂盛,多沼澤地,這種輕便靈活、車輪較大的“勒勒車”非常實用,不會有陷入深雪或沼澤之虞。勒勒車車身一般在4米以上,牧民搬遷時,罩上車篷,全家人都住在里面,“行則車為室,止則氈為廬”。勒勒車是草原牧民的主要運輸工具,在日常生活中,主要用來拉水、運送燃料,搬遷時用來裝載蒙古包和生活用品。歷史上,每逢戰爭,勒勒車便作為草原戰車運送輜重。由于它在深草和雪地上行駛迅疾,故有“草上飛”之稱。現在,草原上雖然通了汽車,但廣大牧民仍鐘愛歷史悠久、方便實用的“勒勒車”,每家都備有一輛或幾輛,時常可以看到遷居或聚會的牧民,乘著勒勒車,前后幾十輛首尾相接,魚貫而行,悠然自得。
祭敖包
敖包又叫腦包、鄂博,蒙語“堆子”之意。敖包最早原本是用作道路和界域的標記,后來逐漸演變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內蒙古各地敖包的形制大體一致,即堆積石頭為臺,臺基上面分大、中、小三層,層層重疊作圓錐體。在沙漠中則用柳條堆成。有的地方敖包單獨而立,有的則由眾多敖包組成敖包群。一般為七個,中間的主體敖包較大,兩旁各陪襯三個小敖包;也有的圍繞大敖包東、西、南、北四方各陪襯三個小敖包,成為十三個敖包的敖包群。中間的主體敖包上插有掛經旗(用書有經文的白綢子制作),每個小敖包上插有樹枝,祭祀時在樹枝上掛上五顏六色的布條或紙旗。敖包有的屬于一個家族,有的則為一個或幾個屯子所共有。
祭敖包在每年六、七月間舉行。牧民們帶上祭品,坐著勒勒車或騎上高頭大馬,趕來參加。若條件許可,還要請活佛和喇嘛主持儀式。敖包前擺上放滿供品的長方形木桌,主祭活佛坐在桌后,手數法珠,誦經念咒。眾喇嘛畢恭畢敬跪在活佛兩旁,兩側各有一中年喇嘛手持大型法號,參加祭祀的牧民群眾面向活佛而跪。在低沉粗獷的法號聲中,祭祀開始。眾喇嘛和牧民雙手作揖舉在胸前,口中念咒為祭。最后參加祭祀的人繞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祈求神靈降福禳災,保佑人畜兩旺。整個儀式隆重、嚴肅、熱烈。儀式結束后,便舉行傳統的娛樂活動,如賽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青年男女則借此機會躲進草叢中,談情說愛,互訴衷腸,這就是“敖包相會”。
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傳統的群眾性集會。“那達慕”即“玩”的意思,其前身為一年一度的“祭敖包”儀式結束后的娛樂活動。活動項目最初只有騎馬、摔跤、射箭三種,參加者均為男性,故稱為“鄂熱呼奈瓜熱奔那達慕”,即“男人三種玩”。后來活動項目逐漸增加,成為男女共同參加的群眾性文娛體育活動。現在,那達慕大會一般在6至7月間舉行。屆時,大批文工團、劇團、烏蘭牧騎演出隊、電影放映隊趕到大會上,為牧民們演出服務。同時,那達慕大會又是一種物資交流的集會。平時,牧民們居住分散,難得有機會聚在一起。大會期間,商業部門將大批商品運到會場,牧民們則將牲畜和畜產品帶到會上出售,購買生活用品和資料。農區也從這里購買所需牲畜。
那達慕大會上最引人注目的是賽馬、摔跤、射箭。參加賽馬的人數、年齡不限,大多是青年人,少則二三十人,多則上百;賽程為25公里至35公里,終點設在“那達慕”會場。取得勝利的賽馬手披紅掛花,非常榮耀。摔跤是深受蒙古族人民喜愛的傳統體育活動。蒙古式摔跤有一套獨特的規則和方法。摔跤手上身穿一種用多層帆布制成的坎肩(名“召得格”),下身著三色大襠褲,腰系綢圍裙,腳蹬短筒蒙古靴或馬靴。穿上這身服飾進場者,就被稱為“布和”(摔跤手),其威風英武,如古代勇士再現。射箭是蒙古族人民從遠古狩獵時期就積累下來的一種謀生手段和防御本領,在狩獵經濟向游牧經濟的轉變過程中,作為防御外敵侵略和野獸襲擊的挽弓射箭的本領,則一直保留了下來。那達慕大會的射箭比賽分為靜射和騎射兩種,每人射九箭,分三輪射完,以中靶次數多寡定勝負。
歌舞之鄉
內蒙古自治區素有“歌鄉”、“舞海”的美譽。蒙古民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藝術豐富多采,具有粗獷、豁達、爽朗的特點。蒙古民歌主要分為長調民歌和短調民歌兩種。長調民歌多流行于廣大牧區,節奏舒緩自由,節拍字少腔長,曲調高亢悠遠,一般用蒙語演唱;或以抒情為主,或以敘事為主。歌曲《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和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的《贊歌》就是以蒙古長調民歌為基礎而創作的。短調民歌也叫爬山調、山曲兒,流行于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及內蒙古自治區其它農業和半農半牧地區,多用漢語演唱,節奏和節拍都較為規則,多為兩行有韻的二句頭形式,深受當地蒙漢群眾的喜愛,很多地方至今還保留著賽唱山曲兒的古風。
蒙古族傳統舞蹈種類繁多,以安代舞、盅碗舞、筷子舞最具代表性。安代舞流行于哲里木盟庫倫旗一帶。原是一種宗教性舞蹈,用來祈求神靈庇祐,祛魔消災,解除病痛。過去以唱為主,故又叫“唱安代”。后來經專業文藝工作者的搜集、整理、再創作,發展成現在輔以領唱、伴唱的舞蹈形式,并被搬上了舞臺。盅碗舞和筷子舞主要流行于鄂爾多斯高原伊克昭盟的鄂托克旗和烏審旗一帶。在節日宴席上,人們興之所至,隨手拈過盅碗和筷子,擊打節拍,翩翩起舞。
蒙古族傳統民族器樂以馬頭琴最具代表性,它因琴桿上端雕刻著馬頭而得名。從這里可以又一次領略到“馬背上的民族”對駿馬的深厚感情。馬頭琴最早叫“奚琴”,起源于東胡的“奚”(即庫莫奚)。馬頭琴有梯形、方形等幾種形狀。其共鳴箱的框板用硬質木板制成,箱的兩面蒙上馬皮或牛皮。與其它弦樂器不同,馬頭琴演奏時,它的弓不是夾在琴的里外弦之間,而是在兩弦之外拉奏。馬頭琴音色深沉悠揚、音域寬廣優美,多用來獨奏或自拉自唱,深受人們喜愛。
史詩《江格爾》
蒙古族民間文學豐富多彩,英雄史詩尤具特色,其中與藏族的《格薩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并稱為“中國三大史詩”的《江格爾》,以及《格斯爾可汗傳》、《成吉思汗的兩匹駿馬》等,是我國民間文學寶庫中的精品。
《江格爾》史詩規模宏大,共十三章。它最初流傳于現居住在新疆一帶的蒙古衛拉特人民中,定型于明代,依靠蒙古族民間專門演唱《江格爾》的歌手“江格爾奇”的口頭演唱而流傳至今。史詩講述的是寶木巴地方以江格爾為首的十二名“雄獅”英雄與六千多名勇士,同侵犯自己家鄉的敵人英勇戰斗,終于取得勝利的故事。史詩結構類似蒙古族說唱藝術,每章前都有一篇序詩。開篇的一首序詩,敘述江格爾的身世和寶木巴地方的創建,相當于全詩的“引子”。史詩每章各圍繞一個中心人物展開,可獨立成篇,又相互連貫,組成一個有機整體。史詩還穿插有許多祝、贊詞以及諺語和格言,貼近蒙古民族特有的日常生活,表現了蒙古族人民獨特的審美情趣和藝術風格。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武夷山之旅·武夷山·芒鞋印痕
下一篇: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天安門廣場·蕩蕩乎!“天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