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眷中州情·豫北之旅·安陽·考古名城
在河南省的最北端,有一座中外馳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它就是安陽。安陽地處華北平原中部,氣候宜人,土地平闊,水源豐富,我們民族的祖先遠古時代便在此生活、繁衍,創造了極為燦爛的遠古文明。歲月漫漫,它們早被塵灰埋沒地下,我們的考古工作者們不辭辛勞,經過長期努力,終于把其中最為光輝的一部分——殷墟,展示在世人面前,使我們對古城安陽及其所代表著的一個文明階段有了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認識。
小南海原始洞穴
這是一處距今一兩萬年的原始人居住遺址,與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時代大體相同;地點在安陽縣城西南30里的北樓頂山東麓。1960年在此試掘,發現洞頂已經塌陷,在洞內堆積層中發現了原始人的種種遺物及部分動物化石。其中石器有敲砸器、尖狀器、刮削器、石核等,它們的共同特征是均為較小的石片,角度多在110度左右,而礫石器相對較少;動物化石主要有犀牛、野驢、狗、羚羊與駝鳥蛋等。較能代表此時代文明水平的是洞中遺留的灰燼,這些灰燼說明這里的居民已普遍用火;此時的人類已與猿人有了很大差別,而接近現代人了。
殷墟:商代都城遺址
經過漫長的原始社會,人類終于進入奴隸制社會。大約在公元前十七世紀,我國又出現了第二個奴隸制國家——商。商代國都屢有變化,大約在前1300年,盤庚即商王位。十四年后,盤庚放棄原來的都城奄(今山東省曲阜附近),遷都于殷(今安陽市西北小屯村一帶),從此殷一直是商代都城,到商紂王戰敗亡國為止,歷時二百七十三年,代表著商代文明的最高成果。因此,歷史上常把商代稱為殷代,把商王稱為殷王。商朝末紂王荒淫無道,大臣比干一連三天向紂王進諫,被紂王剖心殺死。今新鄉市汲縣以北15公里處的比干墓,即比干葬身之地。比干作為直言敢諫的忠臣典型,受到歷代仁人君子的尊敬。據清乾隆時代《汲縣縣志》記載,比干墓為周武王所修,北魏孝文帝時因墓立廟,今廟中仍存孝文帝“吊比干文”刻石(宋代重刻)。南朝陳宣帝亦有祭比干文,其刻石亦存廟中。商紂王亡國以后,盛極一時的殷都漸漸荒蕪,化為一片廢墟,故稱殷墟。據《史記》記載,秦末,項羽約秦將章邯在“洹水南,殷虛上”相會。此事就發生在這里。據《冊府元龜》記載,貞觀十九年(645) 二月,唐太宗率大軍東征,曾在殷墟暫駐。太宗追憶當年,十分感念那位忠心耿耿的比干,于是下詔“追贈太師,謚曰忠烈。所司崇其墓而葺其祠,州縣春秋二時祀以少牢,給隨近五戶,以供灑掃。”太宗親制祭文,祭祀比干。今比干廟尚存元代重刻之唐太宗御詔碑與祭文碑。此后,殷墟又湮沒無聞了,直到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人們在小屯村出土龜甲牛骨上發現了古文字,并從中考釋出殷王名謚十余人,從而證實此地即殷墟。從1928年起,開始全面進行考古發掘,經過數十年努力,終于將一座完整的商代國都遺址展現在我們面前。
這座商代都城遺址,橫跨洹河兩岸,范圍十分廣闊。西起北辛莊,東到洹上村,約10里;北起西北岡、武官村一帶,南達梅園莊、高樓莊一帶,數里不等。這座巨大的古城,其中心在小屯村及其周圍。在中心區發現了幾十座宮殿遺跡,是當時商王的一組宮殿建筑群。在這些宮殿遺跡附近,又發現了許多被用作犧牲的奴隸和家畜的骨骼。這些商王奉為神圣的殿堂,實際上是殺害奴隸的屠場。
在都城中心區西北——洹河北岸的武官村、侯家莊和西北岡一帶,是商王與貴族的陵墓區,在那里發現了許多巨大的陵墓與上千座奴隸殉葬坑。這些王陵規模宏大,有的竟占地1000平方米;殉葬的奴隸數目更是驚人,西北岡一座王陵竟有殉葬奴隸三四百人!
河南安陽殷墟出土“司母戊”鼎
在如此殘暴的統治下,奴隸們的反抗怒火終于積聚起來。當周武王進攻商紂王,兩軍大戰于牧野之時,紂王軍中的奴隸士兵臨陣倒戈,使武王軍大獲全勝,紂王被迫自焚而死,繁榮一時的商王朝從此滅亡。
殷墟曾有過高度發達的文化。其農業自不待言,手工業更是輝耀古今。這里出土了各種手工業作坊遺址,有鑄銅、制陶、制骨、制玉等等。在武官村一座殷王墓中出土的“司母戊”大鼎,形制宏偉,造型古樸,工藝精湛,其重量達875公斤,是商代燦爛的青銅器工藝的代表作,舉世聞名。另一件出土文物大石磬,正面刻一只雄健有力的老虎,張口欲吞,其線條既剛勁又柔和,是我國已發現的最古老、最完美的樂器。
殷墟出土的帶字甲骨共十六萬多片,這些甲骨原是迷信鬼神的商代人的占卜工具。甲骨文是我國已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古文字;同時,由于甲骨文反映了有關商代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內容,因此,甲骨文也是我國流傳下來的較古老的文獻記錄,從而將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推移到四千年以前。目前,對于甲骨的研究已經發展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甲骨學。
殷墟作為商代燦爛文化的代表是當之無愧的。
洹河兩岸陶瓷遺址群
古安陽曾是我國重要的陶瓷生產基地。今已發現相州窯、善應寺窯和樓上坡瓷窯等多處古窯遺址。
相州窯遺址在安陽市北郊、洹河南岸。窯址所在地原為一座小土丘,與北岸的安陽橋村隔河相望。相州窯是隋唐以后我國北方的重要陶瓷生產地,其產品豐富多彩,包括生活用品、動物俑、人俑以及各類藝術裝飾品。產品胎質大多潔白,細膩堅硬;表面裝飾十分豐富,有刻花、印花、劃花等多種裝飾方法。瓷器產品的胎壁較厚,釉為青色透明琉璃質,施釉方法均為蘸釉,扣之聲音清脆悅耳。今窯址分布面積達9萬平方米,堆積層1米左右,保存了大量實物材料。
善應瓷窯遺址在安陽縣西南,距洹河很近,為金元時期瓷窯遺址。該窯址分為北善應、西善應兩部分,西善應較小,兩處山坡上均發現有窯具與瓷片。當地瓷土、石英石等原料十分豐富,故陶瓷生產相當發達。由于當時宋代鈞瓷極負盛名,此地遂仿制鈞瓷。其產品在晶瑩方面不及宋代鈞瓷,但有些精品卻也相當完美地體現了宋鈞窯變美妙、紅紫相映的傳統特色,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樓上坡瓷窯遺址在安陽縣城西南70里西善應村北洹河東岸一片高出河床近百米的臺地上,人稱樓上坡。該遺址面積2萬平方米,瓷片堆積最厚處達1.5米。瓷色多為深藍、淺藍,也有紫色與米黃色等,晶瑩光亮。此地遺留有許多窯具,據專家研究論定,該遺址為元代鈞窯系統的瓷窯遺址。由于此地各種遺物比較豐富,所以,在研究陶瓷工藝史方面很有價值。
上一篇:眷眷中州情·中岳之旅·少林寺·禪宗發源此山中
下一篇:清清滇黔韻·貴陽之旅·黔靈山·聚貴州靈秀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