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武漢之旅·歸元寺·漢陽古剎歸元之所
歸元寺在武漢漢陽區翠微路西側,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其影響播及日本、東南亞,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都曾來此訪問過。整座寺院“百尺茂林,千竿修竹,紅分日剎,綠繞云房”,有殿堂樓閣二十五棟,占地16500多平方米。這里建筑布局別具一格;金身佛像莊嚴雄偉,坐式玉佛潔白無瑕;佛家典籍汗牛充棟,藝苑瑰寶浩如煙海;更有那五百羅漢,栩栩如生,令游人嘆為觀止。
與眾不同的格局
歸元寺始建時,由于資金不足,并無統一構想。往后募得錢來,修建一堂,再募再修。從清順治十五年建普同塔,到民國十一年成藏經閣,前后近三百年,方成現制。故其格局頗多別致之處:既無南北中心構筑線,又無禪院層次構圖;寺門朝東,建筑物則由南向北逐次側進;內院由云墻分隔成南院、中院和北院,分別擁有羅漢堂、大雄寶殿和藏經閣三個主體建筑群。
相傳最初化緣在此建普同塔的是浙江苕溪姓殷的兩兄弟。一名白光,法號德明;一名主峰,法號德昆。傳說德明曾任漢陽知府,有一次外出私訪,碰到災民要求開倉濟貧,可他卻作不了這個主。他深感沒有回天之力,不能幫百姓解除苦難,就決心出家,返本歸元。
“歸元”二字,出自佛教《楞嚴經》:“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據僧人解釋說:“歸元者,即歸真、歸化、歸本,出生滅界,還歸真寂本元之義也。‘元’,數之始,通之極,物之總也。歸元與圓寂同義,圓是一切功德圓滿,寂是一切煩惱寂滅。歸元便是得道成佛之意。”
白光兄弟明末來到漢口、漢陽一帶,見一些寺廟藏經多有殘破,就費時三年修補完好。客商孫耀先、戴天成為之感動,許愿捐款修建梵剎。白光看中“王氏葵園”這塊地方,主人便慨然相贈。一說,明末一富商遭兵禍斷了手指,慕白光救苦救難的名聲,來到翠微草庵,求其再植斷指。白光醫術高超,為他接活了斷指。于是,富商捐資修建廟宇。白光用網拋空,網住了王氏葵園。富商購得葵園,歷經數年,將寺院蓋成,并以“歸元”命名。
嘆為觀止的五百羅漢
全國有五百羅漢的寺廟中著稱于世的有四座,即成都的寶光,蘇州的西園,北京的碧云,武漢的歸元。有人認為,四者中藝術性最強、評價最高的數歸元寺。別處寺廟的羅漢,多是泥塑貼金,或泥塑彩繪,而歸元寺的羅漢則是脫胎漆塑,很有藝術價值。
所謂脫胎漆塑,即先用泥塑制模型,再用夏布生漆逐層粘貼套塑,然后刮填充料和貼金,背留一孔,待漆干,灌水融泥,空心脫塑。這樣制成的佛像,經久不變,又能防腐,且不怕水。1954年武漢遭洪水,五百羅漢滿堂漂,水退后卻個個安然無恙。相傳這五百羅漢是湖北黃陂王家店王氏藝人父子倆歷時九年塑成的。他們塑造的羅漢與晚唐名畫家貫休和尚和近代竹禪和尚所繪的羅漢不同,不是古印度或西域僧侶的形象,而是中國百姓模樣。據說王氏藝人也有拓本,但他們不是簡單地模仿抄襲,而是仔細觀察現實生活中人的神情、動態,故自有特色。
這五百羅漢,喜怒哀樂,坐臥動靜,體貌不同,神情各異。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五百羅漢有五百神態、五百性情,個個栩栩如生。瑞典中國友好協會主席揚·米達爾參觀后對寺中和尚講:“方丈,讓這些羅漢穿上今人的服裝,走上街去,人們肯定不會察覺他們是塑像。”
例如第十三尊羅漢抬腿抱膝,縮首低眉,屏息入定,表情凝重,似乎正在冥思苦想。第一一八尊羅漢為坐像,左腿抬壓右腿,右手捏針作引線之狀,左手拿衣送于齒邊,作咬線之態,形象地表現了苦行僧的生活風貌。第二二五尊羅漢雙眼欲閉,雙臂懶伸,十指交錯,掌心向上,肌肉緊繃,張口露齒,把打哈欠的樣子刻畫得惟妙惟肖,難怪有人站在他面前也頓生倦意。第四三九尊羅漢身著僧裝,袒胸露臂,膀闊腰圓,騎虎于胯下,蹬腳于虎頸,英姿勃勃;胯下猛虎,呲牙咧嘴,回首眈視,猛掃锏尾,游人見此不禁會聯想起武松打虎的情景。第三四五到三四七尊羅漢,有的吹笛,有的吹簫,有的吹笙,他們口唇協調,指法純熟,神情貫注。觀其形態,令人似聞仙樂。第二○六尊彈琵琶的羅漢,也應是這演奏隊的成員,可能是1954年水災后坐錯了位置。第四六三尊“六童戲羅漢”更有趣:六個天真爛漫的兒童纏著一個大肚皮羅漢,或掏鼻,或挖耳,或搔癢,或拉褲帶,或試僧鞋,而羅漢則笑口難合,一任頑童嬉鬧,充分表現了老少之間的歡愉情趣。
為我國古文化寶庫留下如此眾多瑰寶的無名塑師,他們的生平事跡已無從查考,但民間卻流傳著不少有關王氏父子的傳說。一說清道光年間,歸元寺的方丈夢見月湖三眼橋下有四百九十八個羅漢鳧水朝陡碼頭而來,走進寺門。他還在夢中得知有兩尊羅漢到黃陂去了。方丈醒后,就許愿建堂供奉羅漢。黃陂王氏父子塑師應聘塑像。方丈為了圓夢,就要求他們將羅漢塑得能夠鳧水。父子二人借鑒福建脫胎漆器的制作方法,塑出的羅漢果然能鳧水。這父子塑成四百九十八尊羅漢后,由于過度勞累病倒了。新來的塑師見只有四百九十八尊,就問方丈。方丈這才想到當年的夢境,明白了王氏父子的來歷,就讓人按照這父子的相貌增塑兩尊羅漢。當這兩尊羅漢塑成時,父子二人就合上了眼睛。今天人們看到的第四三○和第五○○兩尊羅漢,就是王氏父子。兩人一個擎天,一個舉月,浩氣貫天,正是勞動人民創造歷史、創造文化的象征。又一說,老塑師沒等塑完便死了,子繼父業,接著又塑。塑到第四九九尊時,他忽然想到父親也是值得人們尊敬供奉的人,便把父親塑成了第五○○羅漢。
游羅漢堂,有一游戲。游人任意從一尊羅漢開始,順序往下數,數到自己的歲數為止,這尊羅漢表現的喜怒哀樂,就預示著你這一年的吉兇福禍。
文化寶庫藏經閣
北院藏經閣是個文化寶庫。這里的佛家典籍,確實是汗牛充棟。其中《龍藏》七千一百六十卷,分裝于四十八乘兩厝大立柜,完整無缺。另外,還藏有《磧砂藏》等。
這里有在六寸見方的紙面上微書的《金剛經》和《心經》,由五千四百二十四個小字組成一個大“佛”字,在三十倍的放大鏡下觀看,其蠅頭小楷,字字清晰,筆筆工整,一絲不茍,一畫不差,可謂書法珍品。還有血書的《華嚴經》和《法華經》。相傳寶通寺住僧榮妙法師從1924年始,黎明即起,刺指血,調金粉,錄經文,共歷時十二載。
這里展出的工藝品,以五件出土石刻最為古老。它們分別系北魏延昌二年(513)、五年(516),北齊天保四年(553)、五年(554),隋開皇十年(590)的作品。瓷品有瓷像、凈瓶、香爐等,系宋代及明、清時代的作品。其中一高70公分的青瓷苦行僧,骨瘦如柴,發如螺髻,蓬頭垢面,觀之即有苦感。清同治年間的瓷凈瓶,在細頸上盤桓一小龍,龍雖小,而其神態卻十分逼真。龍尾纏繞瓶頸,龍頭騰空,張口出舌,煞是生動。
這里收藏的鑄件,多系銅質。鑄像共四尊,唐、宋、明、清均有,形態各異,模刻細膩,澆鑄精良。明代宣德年間的九獅銅鼎,三徑造型,九獅環抱,體態勻稱。明代的獅龍寶鼎,獅踞鼎首,以其昂頭掩頂;龍盤鼎耳,以其騰首護煙。另有兩尊大小不一的兕虎熏香爐。這種獸非犀非虎,又似犀似虎,民間稱為獨角獸或朝天吼。熏香爐腔腹焚蘭,口鼻吐香,真是匠心獨運。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里還藏有許多國外朋友贈送的宗教典籍、偶像法器。正廳玉石雕成的釋迦牟尼佛像,體重1噸多,是緬甸藝人用一塊三倍于現重的乳白玉石雕成的。全國寺廟藏有緬甸大玉佛的僅三處,而歸元寺占其一。這里所收藏的外文釋典,最為珍貴的是十一部巴利文的貝葉經,其中二十九函為錫蘭(斯里蘭卡)佛徒饋贈,九函為緬甸佛徒饋贈。而所藏紙刊經書,要數日文為巨。日文書刊中有《日本佛教全書》,精裝六厚本;《真言宗全書》,精裝四十二部;《昭和藏》,線裝本十五函。
此外,這里還收藏了唐、宋以來許多名人的書畫碑帖,琳瑯滿目,美不勝收。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長沙之旅·馬王堆·漢墓驚世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武漢之旅·黃鶴樓·江南千古名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