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法源寺·最古燕京寺由來稱憫忠
沿北京宣武區教子胡同往南,可見路東有一座赫赫森嚴的廟宇,山門外雙獅踞峙,一派肅穆氣象,這便是北京城現存最古老的佛剎之一——法源寺。現為中國佛學院所在地。
忠魂帝魄皆堪憫
法源寺原名憫忠寺。據《元一統志》載,貞觀十九年(645),唐太宗李世民征遼失利,回師幽州薊城,整頓兵馬,為悼念陣亡將士,就想在此建寺,但未能如愿。高宗李治繼位后也下詔修建,仍未實現。武則天稱命后于萬歲通天元年(696),才完成了建寺工程,賜名憫忠寺。安史之亂,一度被更名為順天寺,安祿山在寺內東南隅建塔,兩年后史思明又在寺內西南隅造塔。景福初年(892),幽州節度使李匡威修復寺院,并建起供奉觀音的三層高閣,有了“憫忠高閣,玄天一握”之說。憫忠寺建成后幾經興廢,至遼清寧三年(1057)在幽州大地震中,成了一片瓦礫,但很快得到修復。明代正統二年(1437),改名為崇福寺,建大藏經閣。清雍正十一年(1733)重修,賜名“法源寺”。乾隆時,寫了“法源真源”匾,寺名從此定下來。現在的法源寺已不是唐、遼時代風貌,而是明代幾經修葺的一組建筑群,但仍是古色古香。
法源寺山門兩側是鐘、鼓二樓,進山門就是雄偉的天王殿,供奉著袒胸露懷、歡天喜地的布袋和尚,他是彌勒佛的化身。韋馱護法神坐在身后,兩壁有手持琵琶的持國天、持劍的增長天、拿蛇的廣目天、拿傘的多聞天。四大天王氣宇軒昂,威風凜凜。天王殿后有大雄寶殿,掛有乾隆帝四十三年(1778)御書“法源真源”匾,并御詩一首,其中兩句道:“最古燕京寺,由來稱憫忠。”《靖康稗史》載,北宋亡國之君徽、欽二帝及后妃,被金人俘虜后解遞北行,路過燕京時就曾拘押于此。南宋遺臣謝枋得抗元兵敗被俘,也拘押在此,他堅貞不屈,最后絕食而死。大雄寶殿后的觀音閣,即憫忠臺。
海棠丁香馳京都
法源寺以古老著稱,以文物珍貴聞名,還以花木幽勝名揚天下。法源寺的西府海棠、丁香、牡丹、白皮松、銀杏樹,都吸引了大批國內外游人。藏經閣階前有兩株乾隆年間種植的西府海棠,龔自珍為此作《調寄減字木蘭花》:“人天無據,被儂留得香魂住。如夢如煙,枝上花開又十年。十年千里,風痕雨點斕斑里。莫怪憐他,身世依然落花!”乾隆時金匱(清代無錫首縣)秦大樽《消寒詩話》云:“京師法源寺海棠最盛,……曾有詩云:‘歲喚狂朋三十度,春風欲放海棠顛。’狂態可想也。”
法源寺花事到嘉慶時仍以海棠著稱。林則徐嘉慶二十一年(1816)四月初七記云:“出城后順途拜客,并到法源寺看海棠丁香即回。”洪亮吉詩云:“法源寺近稱海棠,崇效寺遠繁丁香。”而到了同治、光緒以后,法源寺則已以丁香稱雄都下,寺內處處植丁香,盛開時節香風馥郁,清代騷人墨客常聚于此開“丁香大會”。
法源寺在清代還有百余種牡丹,姹紫嫣紅,當年山門內有宋柏、鼓樓后有唐松各一株,天王殿前,有唐槐一株,原先還有兩株元代白皮松,后毀于民初駐軍之手。現藏經閣前銀杏樹,也有幾百年樹齡了。當年法源寺花事之盛,還在人們的筆下、口頭流傳。
佛事佛法佛像
憫忠寺的建筑,有它獨有的意義。在長達230米的中軸線上,有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憫忠臺、凈業堂、大悲堂、藏經閣等,東西兩側廊廡、庭院分列,全寺安排緊湊,縱深開闊。在憫忠臺后,凈業堂忽然縮小,兩邊廊廡向中間擠靠,使得天地變窄,空間緊縮,給人一種人世將絕之感。然而過了這一段,經狹路通大悲堂,進側面圓洞門,卻豁然開朗,像是入了福地洞天,恍然有再生之感。這種建筑藝術與憫忠寺初衷絲絲入扣,別有一種意趣。憫忠堂內有一尊大銅佛,高及屋頂,千葉蓮座的每一瓣上都有佛像,中層是臉朝東、南、西、北的四方佛,最上層是毗盧佛,極莊極嚴。再往北的大悲壇,藏有北齊石造像、唐咸亨三年的石佛像、五代鐵造像、宋代木羅漢、元代觀音銅佛像、明代木雕伏虎羅漢等,還有一件精美絕倫的東吳陶魂瓶,都是奇珍異寶。藏經閣里有三大力士像,木胎干漆,是明代遺物。旅居日本的鑒真大師夾紵坐像從日本回國巡回展,也被迎坐在藏經閣一個大型座壇之上。民國初年,法源寺開過釋迦牟尼佛二千九百五十年佛誕大會,展覽了佛牙、貝葉經、隋朝寫經、乾隆時心誠和尚刺血書寫的《愣嚴經》、趙子昂金書《觀音普門品》,還有明代恭嘉皇后、清代裕親王所舍水陸像,另有許多珍貴文物。
詩情詩魂詩韻
法源寺花事盛,招來眾多賞花人,詩人到此難免有唱和,留下軼聞趣事。
清代名詩人黃仲則,潦倒而灑脫,去世前在法源寺養病兩三年。乾隆四十六年(1781)四月初二他還邀請孫星衍、洪亮吉等人到法源寺餞春,飲酒、賦詩。洪亮吉當時正在賈家胡同孫星衍家校書,常到廟中來看望他。《卷施閣詩集》有《法源寺訪黃二病因同看花》七古:《最古燕京寺·由來稱憫忠》古詩句出處:
長安城中一廟花,遠在廛西法源寺,故人抱病居西齋,瘦影亭亭日三至。一叢兩絲各稱心,前年去年看至今,今年花盛病亦盛,轉恐病久花難尋……
詩人龔自珍從小住在離法源寺很近的南橫街,常到寺內游玩。他的叔外祖段清標(段玉裁之弟)時已年高,常到寺中找他。和尚稱他們一個是猴子,一個是仙鶴。龔自珍曾重游法源寺,寫詩記那段少年樂事。另有一首《憫忠寺海棠花下感春而作》絕句:“詞流百輩花間近,此是宣南掌故花。大隱金門不歸去,又來蕭寺問年華。”
1915年春,湘綺老人王壬秋來京,正值丁香盛開,法源寺主持僧約請在京名流,為他在法源寺舉行餞春會,參加者近百人,各賦詩詞,并繪《餞春圖》記此盛事。
1924年4月26日,新月派詩人徐志摩陪同印度詩哲泰戈爾來法源寺賞丁香,并在此作詩,到會的有老詩人陳桔叟、大學者梁任公,還有宣統老師陳寶琛等,并在丁香花下合影留念。泰戈爾和徐志摩等在花下吟唱通宵,是文壇一段佳話,更是法源寺一段韻事。梁任公還為此集宋人詞句為聯贈徐志摩:“臨流可奈清癯,第四橋邊呼棹過環碧;此意平生飛動,海棠花下吹笛到天明。”上句指徐志摩《別了康橋》,下句指泰戈爾在異國徹夜吟詠之雅興。
上一篇:厚厚三晉土·晉中之旅·太原·晉陽古城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洞庭湖之旅·君山·楊幺遺跡在詩心共朗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