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武夷山之旅·武夷山·名山巨構
繼彭祖之后,武夷山逐漸成為方士羽客理想的棲居之所,他們先后在山中建起了道院和庵堂。到宋代,許多著名的理學家卜居山中,聚徒講學,倡道于東南,武夷山成為東南文化名山,被稱為“三朝理學駐足之藪”。歷代在山中修建的寺、廟、祠、宮、院、莊、室達一百八十七所,亭、臺、樓、閣有一百一十七處。這些建筑有的已僅存舊址。其中最著者有沖佑觀、止止庵等。
沖佑觀
沖佑觀今名武夷宮,位于大王峰南麓,是武夷山最古老的一座宮觀,自創建迄今已一千多年。沖佑觀的興建緣自武夷君的出現,觀內供奉武夷君。相傳在秦始皇二年,有仙駕紫云、跨白馬降臨武夷山中,自號武夷君,奉上帝之命駐節此山,統錄地仙。故有人認為武夷山名即由此而來(見清陸鴻漸《武夷山記》)。武夷君成為武夷山神,歷代都受到供奉,最早可追溯到西漢初《史記·封禪書》的記載:“古者祀武夷宮用乾魚”。但直至漢武帝時,才在山中設壇祭祀,祀品仍為乾魚。到唐天寶年間,始創屋于洲渚,稱“天寶殿”。南唐保大二年(994),于今址修建“會仙觀”。宋祥符二年(1009),再度擴建為一組富麗堂皇的宮觀建筑群,屋宇達三百多間,成為當時全國的六大名觀之一,有“名山巨構”之稱。到紹圣二年(1095),因進一步擴建,改名沖佑觀。元代稱為萬年宮,明代稱沖元觀。在明后期,宮觀曾兩度毀于兵燹,清末才募款重建,稱萬年宮。今宮內僅存道院一座,龍井兩口。
宋代是沖佑觀的鼎盛時期,武夷君受到封建皇帝的特別尊重。據山志記載,從宋乾興至熙寧末年(1022—1077),皇帝先后派使節來武夷山投送“金龍玉簡”達二十二次,今大王峰頂仍有“投龍洞”。武夷君也屢受敕封,到嘉熙二年(1238),已有了“顯道普利沖元真君”的封號。到了明代,每年中秋,歷任崇安縣官都要到山中“齋宿致祭”。歷代封建統治者都賜田賜錢修葺這座宮觀。宋元符元年(1098),京師大旱,因“祈雨有應”,一次就賜錢80萬,建田10頃。武夷君備受尊崇,沖佑觀亦日益興盛。現存的《沖佑觀圖》標明了當時的建筑布局:中為三清殿,前有漢祀亭、拜章臺,后有賓云亭、玉皇閣和法堂,兩側有東西二廊,廊外有道院、祠堂和倉庫,建筑群洋洋大觀,真乃名山巨構。朝廷在觀中設有提舉一職,以安置閑官冗員,陸游、朱熹、辛棄疾、彭龜年、張栻、葉適、呂祖謙、魏了翁和黃干等人都曾做過沖佑觀提舉。
南宋詞人辛棄疾因堅持抗金,不為長期把持朝政、主張對金妥協的投降派官僚所容,曾三次罷職家居,奉祠主管武夷山沖佑觀。
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在江西安撫使任上,時值江右大饑,他奉詔舉辦荒政,抑制貪吏,賑濟災民,被監察御史王藺彈劾落職,退居倍州(今江西上饒)。淳熙十四年,始奉祠主管沖佑觀。到紹熙三年(1192),才被復用,出任福建提點刑獄,次年調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撫使。他著手整頓吏治,理財備戰,設“備安庫”,積錢達50萬貫。不到一年,又遭到朝中諫官費艾等人的攻擊,被誣以“殘酷貪饕”的罪名罷官,再次提舉沖佑觀。慶元四年(1198),復任集英殿修撰,仍主管沖佑觀。
武夷君有無其人?朱熹在觀察了架壑船的遺物后推斷:武夷君可能是太古時代聚居武夷山中的“夷落”君長。近年來,我國一些考古工作者對架壑船作了初步研究后,也有人贊同朱熹的觀點,并認為“武夷君”這一稱謂符合當時的歷史情況。《史記·東越列傳》記載:閩越王無諸及越東海王搖等,都是越王勾踐的后裔,秦統一天下后,削去王的封號,廢為君長,并在他們的統治地區設置閩中郡。諸侯叛秦時,無諸和搖都歸鄱陽令吳芮,“所謂鄱君者也”。武夷君的稱號可能是當時歷史背景下所產生的。又據晉張華《博物志》云:“東南之人食水產,西北之人食陸畜。龜、蛤、螺、蚌,以為珍品”,漢代用乾魚祀武夷君,也正好反映了古越人的生活習俗。如此看來,武夷君可能真有其人,他就是武夷山中古越人某支系的首領,武夷山也因作為古越人的棲息地而得名。
止止庵
止止庵遺址位于大王峰右麓的小谷地,背倚幔亭,面向虎嘯,前臨九曲溪,后有鐵板嶂,谷地不深而幽,不高而敞,風景極佳,人稱“洞天奇絕處”,歷來是羽流的棲息地。相傳最早有先秦的皇太姥母子二人在此結廬,隨后羽人張湛和魚道超、魚道遠二女也接踵而至。到宋代,東京李陶真、洛陽李鐵笛和燕山李磨鏡也來此隱居,并草創了一庵,取名“止止”。宣和元年(1119),李綱游武夷時,曾往訪三李,擬在此間修建“史隱亭”。不久草庵傾圯。嘉定年間,山南詹琰夫延請羽士白玉蟾主持重建止止庵,并寫了《止止庵記》,盛贊其“亦可棋,亦可琴;有酒可對景,無詩自詠心”,并說“蓋武夷千崖萬壑之奇,莫止止庵若也”。止止庵的確風景幽奇,但此說亦未免有些夸張過分。元、明、清三代,都曾對止止庵加以葺治,惜今庵已廢,僅存其名。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黃山之旅·黃山·名僧名寺傳奇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福州之旅·閩王廟·后世不忘王審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