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滇黔韻·昆明之旅·筇竹寺·云南禪宗圣地雕塑藝術精華
筇竹寺在昆明西北郊的玉案山,為古代云南佛教禪宗傳播的圣地。
犀牛引路 筇竹示址
關于筇竹寺的創建,有一段傳說:大理國時代鄯闡(今昆明)侯高光、高智兄弟倆喜歡打獵。一天,他們正在打獵,忽見不遠處竄出一頭大象般的金角犀牛。他倆聽說犀牛角是無價寶,拿著它下水身不濕,就拍馬放出獵鷹獵狗去追。追到玉案山,犀牛不見了,卻見幾個怪頭怪腦的和尚在那里指手劃腳。兄弟倆向他們打聽金角犀牛,連問三遍,和尚們皆只顧注視腳下而不理他們。兄弟倆見和尚腳下金光閃閃,叫他們讓開,和尚們卻一動不動。兄弟倆用手拉,誰知一拉和尚就變成一根筇竹插在地上。拉至天黑,幾個和尚都變成筇竹。第二天,兄弟倆來一看,幾根筇竹已成一片筇竹林,里面傳出那幾個和尚的聲音:“大好江山你不愛,偏要犀牛干什么?”兄弟倆這才明白,這幾個和尚原是愛上這里的美景,寧變竹子也不愿離開。兄弟倆感念不已,便和鄉親們一起建“筇竹寺”祀之。還有一說,謂兄弟倆追犀牛追到玉案山,犀牛不見,卻見山腰有幾位相貌奇特的僧人立于云中。尋至此處,唯見僧人所拄筇竹杖生根于地上,第二天即成竹林。他們認為是“山靈顯示”,于是建筇竹寺以念之,故寺門有聯云:“地座靈山,白象呈祥,青獅獻瑞;天開勝境,犀牛表異,筇竹傳奇。”
“筇竹”一詞,始見于漢代。史載,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夏(今阿富汗境內)的市場上見到蜀布和“筇竹杖”。筇竹杖被視為古代云貴高原的名產品,杖與僧人不可分,故以“筇竹”作寺名可能既因該地翠竹茂密,又暗寓其寺為云南佛寺之代表。
元朝滅掉大理國后,有鄯闡人李某于1254年到中原游學,歷時二十五年,先后拜過當時四位德高望重的法師,“最后登班集之堂,嗣壇主之法,其學大備”,深受元世祖賞識,賜名洪鏡,世稱“雄辯法師”。1280年,雄辯回到昆明,在玉案寺(筇竹寺)用當地烏僰語講《大方廣佛華嚴經》,成為云南禪宗的鼻祖(此前云南地區佛教徒多信奉密宗的喇嘛教)。雄辯死后,弟子昆陽人玄堅在筇竹寺住持。延祐三年(1316),元仁宗下旨敕封玄堅為“頭和尚”,允許寺廟擁有土地、人口、馬匹、商店、當鋪及澡堂等,并要求軍民官員保護這座寺廟。這道圣旨曾用漢、蒙兩文刻在石碑的兩面,嵌于大殿進門偏左的墻壁間。
黎廣修與五百羅漢
筇竹寺殿宇共四層,逐級上升。“大雄寶殿”除了正中供奉佛像,左右還有泥塑羅漢六排,加上大殿對面兩廂“梵音閣”、“天臺來閣”的羅漢塑像,共有五百,這就是人們所稱道的“筇竹寺五百羅漢”。這些羅漢千姿百態,妙趣橫生,既充滿大膽的想象和夸張,又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如有的羅漢手比身長數倍,正用手中法寶勾取明月;有的長腿跨海,水僅及膝下;有的左手托腮,右手用耳挖掏耳朵,斂眉瞇眼,嘴角上翹,又痛、又癢、又舒服的神態表現得淋漓盡至……這些形象,身體比例、肌肉骨骼、服裝衣飾大體與常人相等,表情、動作也與常人無異,不僅表現出了人物的外部特征,還表現出了內心世界,個性鮮明,呼之欲出。
筇竹寺五百羅漢的雕塑者是黎廣修師徒。據說黎廣修是四川合州(今重慶市合川縣)人,青壯年時曾在四川新都寶光寺塑羅漢而大顯身手,成為四川泥塑高手。后應筇竹寺住持夢佛大和尚之請,來到昆明塑像。為了積累生活形象,他晚飯后常至黑林鋪茶館品茶,見相貌奇特、別具特征者則注目審視,默記于心。細心的觀察、豐富的積累使他塑像得心應手,不落俗套。他和五六個助手經歷七個寒暑,終于完成五百羅漢的雕塑。民間還流傳有黎廣修與神塑和尚斗塑的故事:筇竹寺建起后,高光高智哥倆就想找高手塑五百羅漢,可是總無合適的能工巧匠。直到光緒年間,筇竹寺住持長老夢佛和尚才在老家四川峨嵋山請到雕塑高手黎廣修。誰知回到昆明時,筇竹寺已來了五臺山大名鼎鼎的神塑和尚。于是,兩位高手斗塑。先比塑山茶花,再比塑金魚,皆不分軒輊。最后比塑人,神塑和尚要顯本事,搶先塑起來。他叫來個小和尚做樣子,要他笑。小和尚從未經過這種場合,笑起來三分像哭,他又要小和尚愁,小和尚也愁不起來。神塑和尚就叫人給小和尚喝醋,酸得小和尚又皺眉頭又撮嘴,神塑和尚趕緊照著安眉做鼻,待小和尚愁容消失又趕緊讓他再喝。結果把小和尚折騰得暈頭轉向,沒等神塑和尚塑完就提著褲子跑進廁所。輪到黎廣修了,他拿起泥巴,“嚓嚓嚓”連塑兩個:一個是小和尚喝醋后的苦相,一個是他提著褲子跑廁所的狼狽相,十分活脫。神塑和尚嘆服之余,拜黎廣修為師。后來,他倆就一起塑五百羅漢了。
筇竹寺里除五百羅漢外,還有不少文物。特別是大雄寶殿前匾聯林立。有的氣魄闊大,妙語連珠,如:“兩手把大地山河捏癟搓圓撒向空中毫無色相;一口將先天祖氣咀來嚼去吞進肚里放出光明。”有的描述寺僧生活,深刻獨到,如:“焚香靜坐,莫漫說峨嵋舊事,滇海新禪;煨芋留賓,共領略世態炎涼,深山清況。”廡柱前懸有明代書畫家擔當聯:“托缽歸來,不為鐘鳴鼓響;結齋便去,也知鹽盡炭無。”書法俊逸,奔放。這里還懸有黎廣修聯:“大道無私,玄機妙語傳燈錄;仙緣有份,勝地同登選佛場。”其中的《傳燈錄》為宋代和尚道原搜集歷代禪宗佛學家語編纂而成的一本書。對聯意為,佛道無私,仙緣人人有份,任何人只要懂得玄妙的機鋒就可以“頓悟”成佛,來到勝地也可以入選為阿羅漢。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洞庭湖之旅·君山·二妃斷腸處柳毅傳書情
下一篇:朗朗齊魯月·泰山之旅·泰山·五岳獨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