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燕趙歌·邯鄲之旅·邢臺·石勒定都臥牛城
邢臺,地處冀南,西倚太行,東以衛運河為界,與齊魯大地相望。邢臺在商朝時曾一度為都,西周則為邢國所在。史載,西周時天子分封諸侯,“成王封周公第四子為邢侯”。邢侯曾在此地筑臺,名曰“檀臺”。戰國初,這里是趙襄子的封地,故名“襄國”。秦置信都縣,秦末漢初項羽占趙地,改信都為襄國。此后,兩漢、三國、兩晉時均襲用襄國之名。十六國,羯人石勒又一度建國于此。隋唐五代名龍鳳,宋宣和三年(1121)取原邢地與檀臺古名,合稱邢臺。明七子之一李攀龍《登邢臺詩》云:“郡齋西北有邢臺,落日登臨醉眼開,春樹萬家漳水上,白云千載太行來。”邢臺之為地名,即源于此。
邢臺又名臥牛城。“南有五羊,北有臥牛”,說的是華南的廣州和河北的邢臺。邢臺城為什么叫臥牛城?相傳,很久以前邢臺一帶土地肥沃,水草豐盛,常年在太行山上打獵的姬運、姬生兄弟倆,一天下山時,看到一頭神牛頭南尾北席地而臥在這里。那時,牛是豐收吉祥的象征,他倆帶領一班人馬用智慧和勇敢戰勝了興風作浪的“黑龍”,然后便在神牛臥過的地方定居下來,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城鎮。人們親昵地稱自己的城鎮為臥牛城。至今,邢臺市還有許多關于牛的掌故。市南面有“東牛角村”、“西牛角村”,市北面有“牛尾巴河”橫貫東西,市內有“牛市街”、“拴牛橛”、“牛心坑”、“牛蹄坑”等地名。另外,還有一些變化的地名,如“南長街”、“北長街”,傳說為神牛的腸子變化而成,原先寫成“南腸街”、“北腸街”。市郊的叔伯營村,則是當年的領袖姬運、姬生兄弟倆居住的地方。近年文物考古部門在舊城東南方向約1公里處發現了殷商遺址,出土有甲骨文碎片和鑄有銘文的鼎、尊等銅器,是邢臺古老文化的佐證。
四世紀初期,邢臺為后趙王朝的國都。后趙開國皇帝石勒,原是山西上黨郡武鄉縣羯族人。他目不識丁,生得壯健雄偉,自幼喜好騎射,膽力過人。晉懷帝永嘉年間,天下饑饉,石勒在家無法過活,就外出求生。這時石勒二十多歲,在流浪途中被亂軍抓獲,后逃走,憑著其兇悍和機智,糾集一伙山野亡命之徒,組織起部隊,逐漸發展成為當時較強的一支力量,在“襄國”扎下大本營。一天,石勒正在徽文殿聽謀士張賓給他讀《春秋》,忽然門外出現一群孩童,邊跳邊唱:“革在左,力在右,讓去言,或入口!”石勒不解其意,張賓解釋道:“革在左,力在右,是‘勒’字;讓去言,是‘襄’字;或入口,是‘國’字。”并隨即向石勒建議:“定都襄國,創立基業,以應天意。”石勒欣喜若狂。后來,石勒果然于319年做了后趙皇帝,把襄國定為國都。以后,石勒及其子石虎在襄國大修宮闕館舍,其名殿有建德殿、崇訓宮、太武殿等數十處,“皆漆瓦金鐺,銀楹金柱,珠簾窮銀玉”。今邢臺城郭,相傳即為石勒所建,“城墻周九里十三步,闊六步,上可臥牛”。
邢臺有悠久的文明史。唐代的“邢瓷”,宋元以來的冶鐵,元明以來的鞣皮、制革等,曾聞名全國。邢臺人中如漢代的張禹、元代的劉秉忠、郭守敬等,皆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和科學家。如今,坐落在舊城中心的清風樓、舊城東北隅的開元寺,以及附近各縣秦始皇駕崩的沙丘平臺、神醫扁鵲采藥的太子巖、被譽為神仙之地的宣務山、富有傳奇色彩的漢牡丹等等,無不令人津津樂道。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天平山·盒中美玉
下一篇:蒙蒙巴蜀雨·川南之旅·興文·石海洞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