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景山·煤山鎮禁城崇禎自縊處
景山位于故宮北門神武門的對面。元時是大都城內的一座土丘,名叫青山。相傳明代興建紫禁城時,曾在此堆放過煤,故俗稱“煤山”。永樂年間又將挖掘南海、護城河以及拆除元代舊城的泥土堆積于此,疊砌成一座高大的土山,名萬歲山。萬歲山也稱大內的“鎮山”,明代營建北京城時,它就在設計之內。它的主峰位于全城的中軸線上,而且是北京城平面布局的幾何中心。景山一名,是清順治十二年(1655)改稱的。
景山的建筑包括三個部分,均為清乾隆年間所建。南門內的綺望樓用來供奉孔子的牌位,曾建有八旗子弟學校;山脊五亭(萬春亭、周賞亭、富覽亭、觀妙亭、輯芳亭)分別建在景山的五座山峰上。當時景山林木蔽日,鹿鶴成群,花草葳蕤,百果飄香。封建帝王常來此賞花習箭,登臨宴飲。中峰高43米,是全城的制高點,登上山頂的萬春亭,即可俯視整個北京城。每座亭內,還各設有一尊銅佛,統稱五位神,1900年被八國聯軍掠走四尊,萬春亭內的毗盧遮那佛被砸毀;后山的壽皇殿、永恩殿、觀德殿是清代祭祖的地方,里面供奉著清朝歷代祖先的神像。
相傳明朝的最后一個皇帝崇禎帝朱由檢在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城的第二天(1644年農歷三月十九日),眼看大勢已去,自己已走投無路,遂命令送走太子,又命皇后周氏及袁貴妃自縊,砍死數名嬪妃,砍斷長平公主左臂,劈死昭仁公主,而后,來到景山東麓的一棵老槐樹前,以發遮臉,吊死在樹上。隨后趕來的太監王承恩也隨他一起吊死。《明史》也記載崇禎乃“自縊于山亭”。就是在這一天,李自成在義軍將士的簇擁下,成了紫禁城的主人。
崇禎自縊時,為什么要“以發覆面”呢?管葛山人孫貽記錄了崇禎的遺詔:“朕死,無面目見先帝于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尸,勿傷百姓一人。”崇禎認為自己愧對先祖,無顏與他們相見于九泉之下,因此死時用頭發遮住了自己的面容。
民間傳說中崇禎的死與讖緯之說有關。相傳崇禎生前曾在收藏皇家秘籍的秘府里見到一只明初謀臣劉伯溫題署的匣子,里面是一幅類似于唐代李淳風、袁天罡所撰“預言”后代興亡變亂的《推背圖》的畫。畫上是敗北的軍隊和四處逃散的百姓及文武百官,最后一人亂發覆面,懸枝自盡。崇禎就是受這幅畫的啟示才自縊景山的。
與劉伯溫有關的另一傳說是說他曾要求明成祖朱棣下旨保證兩件事:第一是在紫禁城內設置一“寶藏庫”,無論哪年哪月什么人均不得開啟;第二是在煤山北面大殿內布下一員大將、兩匹戰馬、三百精兵,每天操練,歷代相傳永不許撤。
到了崇禎這一代,年年災荒,兵荒馬亂,國庫空虛。崇禎下令將煤山軍兵派往戰場,打開“寶藏庫”,以應所需。“寶藏庫”打開了,結果里面除一個木匣外,一無所有。木匣里面是三張畫:第一張畫的是一個紅胡子藍臉的魔鬼,一只手托著太陽,一只手托著月亮,兩腳叉開好像要出走的樣子;第二張畫的是一條長河,上寫“通天河”三字。一個姑娘跪在河邊,手里拿著兩根針,一條線,在那里獨自垂淚;第三張是一座城門,中間一匹高頭大馬正在出城,城門兩邊的城墻上各有九個孩子頭朝下在爬城。城樓上長著一棵李子樹,結了一個果,還長著一只眼睛。崇禎看了這三張畫不解其意,文武百官也都莫名其妙,只有金圣嘆道出個中三昧。第一張畫上魔鬼手腳叉開是個“大”字,手托日、月是個“明”字,加上形似出走,意謂“大明”已被人取走。第二張畫上滔滔大河乃路之盡頭。女子手中的兩根針意在取“重(崇)針(禎)”二字的諧音,是說崇禎已入絕境。第三張畫上,城門中一匹馬是個“闖”字;城墻上十八個小孩,意指“十八子”乃“李”字;城樓上李子樹結有一果,上生一只眼睛,此乃果中之王,指的也是“李闖王”。這些畫的意思自然是大明江山將落在李自成的手中。
后來,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禎走投無路逃到景山上,才悟出要在景山設精兵的含義,但悔之晚矣。
今天,我們仍可在景山東麓找到那棵圍著鐵欄的槐樹以及“明莊烈帝殉國處”的牌子和“明思宗殉國處”的石碑,景物依舊,記錄著悠悠歷史的榮枯。
上一篇:眷眷中州情·開封之旅·商丘·火種誕生地
下一篇:浩浩燕趙歌·張家口之旅·張家口·燕國北境地蒙漢交際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