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宜興·洞天世界神工開
宜興地近太湖,多石灰巖,有許多天然洞府,堪稱“洞天世界”。這里的溶洞集古、大、美、奇于一身,令人嘆為觀止,有“江南第一古跡”、“海內奇觀”之譽。古今游客繽紛,題詠不絕。其中最著名的有善卷洞、張公洞和靈谷洞。
善卷洞
在太湖西岸宜興螺巖山中,因山洞巖穴卷曲而得名,一說因善卷先生避舜禪讓隱居此洞而名之。《慎子》載:“堯讓許由,舜讓善卷,皆辭天子而退為匹夫。”此洞遠在春秋時代就被發現。《三國志·吳書》載:“陽羨山有空石,長十余丈,名曰石室。”南朝時因洞外有九座奇峰環繞,又名九斗洞。傳說有神龍出于洞中,故唐李倓有“萬古靈跡”的題刻,唐許渾、李白、白居易,宋蘇軾,明唐寅、沈周、文徵明,等都曾到此游歷,留下詩文書畫。洞分三層,上洞稱云霧大場,中洞稱獅象大場,下洞為地下河。從中洞進入,洞口有大石筍名砥柱峰,高7公尺,已歷三萬多年。轉過砥柱峰,可見1000多平方米的獅象大場,壁上有遠自南北朝以來的文人題刻,有一聯云:“伏虎須彌當洞口,青獅白象擁蓮臺”;還有梁代陶弘景“感界仙都”篆刻。后洞西南有,“碧鮮庵”。《宜興縣志》載,此處為東晉上虞女子祝英臺讀書處,庵旁有“晉祝英臺琴劍之篆”,西南有“英臺閣”古跡。祝英臺在中國文學中是一個敢愛敢恨、剛烈非凡的奇女子,“化蝶”故事流傳千古,令人蕩氣回腸。由石級升高,可步入上洞,上洞細霧彌漫,站在洞中,大有騰云駕霧之感。下洞則以飛瀑流泉動人心魄。循隧道而下,曲曲折折,經四道石門——風雷門、波濤門、金鼓門和萬馬門。大雨時飛瀑更加奔騰,四道石門發出四種波濤之聲:始而波濤遠聞,繼如風雷隱作,漸若金鼓齊鳴,終似萬馬奔騰。清吳騫有《善卷水洞》詩:“翠壁排空勢欲傾,玉龍飛出更崢嶸。只看樹色連云色,不道風聲是水聲。淪茗聊資仙灶火,敲棋漫倚石床枰。人生到此原忘世,何必滄浪始濯纓。”
張公洞
又名庚桑洞,位于太湖西岸宜興丁蜀鎮東南的盂峰山,與善卷洞一東一西,稱姐妹洞。相傳兩千多年前,有位叫庚桑楚的隱士,居此洞讀書修煉,故名。道書《白龜經》云:“天下福地七十又二,此居五十八,庚桑公治之。”漢代道教祖師張道陵、唐代“八仙”之一張果老都曾在此修煉,洞因此得名。這個洞由七十二個大小洞穴組成,奇妙之處在于洞中有洞,洞洞重疊,各有奇觀,有的寒氣凌人,有的溫暖如春。洞的主體部分是海屋大場和海王廳。進入海屋大場,可見廳前有大石海,四周怪石嶙峋,或為數人合抱的蒼松,或為山鷹、游魚,形態逼真。從海屋大場登石級,便到海王廳,廳里煙霧迷漫,從穹頂倒掛下無數石鐘乳,其中一對構成了奇幻的宮燈,光彩奪目。更有一根大石柱,柱上盤龍雕花,儼然一座龍宮。廳底層,還可以見溶巖滴水而成的水鏡,倒映著藍天和白云,構成一幅地中天的神奇丹青。洞最深處有一棵“千年古松”,枝葉茂盛,形態逼真。出朝天洞,巖壁上有元代楊維禎題“海內奇觀”四字。歷代詩人在此多有題詠,其中以宋代散文家蘇轍的《張公洞》詩最為著名:“亂山深處白云堆,地拆中空洞府開。繭翁有天含宇宙,瑤臺無路接蓬萊。金芝春暖青牛臥,珠樹月明黃鶴回。此日登臨情何限,春風吹綻碧桃腮。”
靈谷洞
靈谷洞在宜興西南石牛山南麓陽羨茶場內,相傳唐代詩人陸龜蒙在宜興采茶發現此洞,曾雇人開鑿,因工程艱巨作罷。前人有詩寫道:“虎勢打步倒退行,底石根深存陷井。龜蒙先生志未酬,唐宋至今未穿心。”后洞湮沒不可求,至今才重新發現開掘。洞門不高,通道艱險曲折,全洞面積約8000余平方米,共六個石廳,每廳均有石筍、石鐘乳、石幔、石花、石柱等,造型優美神奇,宛若水晶宮殿。由于組成這些景物的化學成分十分豐富,溶巖有如瑪瑙、流蘇、瓔珞、瑯玕,溶巖中還閃爍著點點銀砂,猶如明珠鑲入白玉,色彩繽紛,瑰麗迷幻,如同神仙世界,難怪前人題刻中說“靈谷本是真仙洞”了。
上一篇:清清滇黔韻·安順之旅·陽明洞·洞古山深含至樂
下一篇: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樓觀臺·洞天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