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時度勢,權(quán)衡輕重》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景耀六年 (公元263年) 冬,魏國的大將軍鄧艾攻占江由縣,長驅(qū)直入。而蜀國本以為敵軍不會輕易攻入,因而沒有作守城的軍事部署,待到聽說鄧艾已進入陰平,百姓惶惶不安,都逃散到山野中,不能禁止。
后主召集群臣相聚商議,無計可施。有人認(rèn)為蜀國和吳國本來是和睦友好的鄰國,可以投奔吳國; 有人認(rèn)為蜀國以南的七個郡,地勢險阻陡峭,容易自我防守,可以逃奔南中。
只有譙周認(rèn)為:“自古以來沒有寄身于別國作為帝王的,如今若奔往吳國,本當(dāng)屈服稱臣,況且只要政治措施沒有差異,大國就能吞并小國,這是命數(shù)的自然。由此說來,魏國能吞并吳國,而吳國不能吞并魏國是顯而易見的了。一樣是作為小人去稱臣,哪一個大呢?蒙受兩次恥辱,何不只蒙受一次呢?況且如果想要奔往南中,就應(yīng)當(dāng)早些謀劃,然后才能行動成功; 今大敵已近,禍將臨頭,小人們的心思,沒有一個靠得住,恐怕大駕起程之日,發(fā)生變幻不測之事,怎么能到達(dá)南中呢?”
眾臣中有人反駁譙周說:“眼下鄧艾已經(jīng)不遠(yuǎn),恐怕不會接受投降,怎么辦?”
譙周說: “當(dāng)今東吳還沒有歸順,依時勢鄧艾不得不接受投降,接受投降后,就不得不以禮相待。如果陛下投降魏國,魏國不肯劃割土地授封陛下的話,我請求親身前往京城,用往古的道義爭辯。”眾人沒有辦法改變譙周的說法。
后主還是對是否進入南中猶豫不決,譙周呈上奏章說:“有人勸說陛下因為魏國軍隊已深入蜀國,有打算去南中的想法,臣愚笨地認(rèn)為不妥。為什么呢?南方是僻遠(yuǎn)的少數(shù)民族居地,平常對蜀國沒有進貢負(fù)擔(dān),還多次反叛。自從丞相諸葛亮南征,以兵勢逼迫,困窘之后才表示愿意服從。此后向蜀國提供賦稅,取來作為軍隊給養(yǎng),已經(jīng)結(jié)下愁怨,這是一些心懷對立情緒的國家中的人。如今我們因為困迫,想前往依靠,恐怕一定又會反叛,此其一; 魏國軍隊前來,不只是奪取蜀國而已,我們?nèi)绻枷蚰戏剑麄円欢〞弥覀儎萘λ。皶r地追擊,此其二; 如果到了南方,對外要抗擊敵軍,對內(nèi)要供給衣物車馬,費用擴大,沒有別的途徑獲取,耗損眾少數(shù)民族必定會過分,過分則一定會迅速反叛,此其三;以前王郎在邯鄲妄自稱帝,當(dāng)時劉秀在信都,遭到王郎的威逼,打算放棄地盤退回長安。邳肜勸諫說: ‘您大駕西還,那么邯鄲的人民不肯拋棄父母,放棄故城主人的地位,而千里陪送你,他們在道途中逃跑反叛是必然的。’ 劉秀依從了邳肜,終于攻占了邯鄲城。如今魏國軍隊已來,陛下南行,真擔(dān)心邳肜的話再在當(dāng)今得到驗證,此其四。希望陛下早日對它做好打算,尚可獲得爵位封地; 如果終究去了南方,情勢窮困時才臣服,那么禍患一定會深重。《周易》說: ‘亢的意思是知道得到而不知道喪失,知道生存而不知道死亡; 懂得得失存亡而不失去正道,大概只有圣人!’講的是圣人知天命而不一味地固執(zhí)己見。因此唐堯、虞舜由于兒子不好,懂得天意另有所授,于是尋訪應(yīng)授的人;兒子雖然不爭氣,禍患還未萌發(fā),而已經(jīng)想到了要把帝王授給他人,何況如今禍患已經(jīng)到來了呢! 因此微子雖是商紂王之兄,仍反綁自己、口銜玉璧歸降周武王,難道他心中情愿嗎,是不得已。”
于是蜀漢朝廷最終聽從了譙周的建議。劉氏家族沒遭患難,蜀國免遭戰(zhàn)禍,都是譙周的謀略。
當(dāng)時司馬昭擔(dān)任曹魏相國,因為譙周有保全國家的功績,封他為陽城亭侯。又發(fā)文征召譙周,譙周進到漢中郡后,為疾病所困不能再走。咸熙二年 (公元265年) 夏,巴郡人文立從洛陽返回蜀地,拜訪譙周。譙周言談間,順手在木版上寫下幾個字給文立看: “典午氏快了啊,月酉之時將亡。”典午指的是司馬; 月酉指的是八月。到八月時司馬昭果然死去。
司馬炎建立晉朝稱帝后,多次下詔書到譙周所住之處的官府要求遣送譙周。譙周于是抱病登車前往洛陽,泰始三年 (公元267年) 到達(dá)。因病不起,朝廷派人前來任命他為騎都尉,譙周自我陳述無功而受封,請求歸還官爵與封地,但概未得到允許。
泰始五年 (公元269年),《三國志》一書的作者陳壽曾任巴西郡中正,政事交清后,請求歸家休假,前去與譙周話別,譙周對陳壽說: “以前孔子年七十二,劉向、揚雄年七十一而去世,如今我已年過七十,期望仰慕孔子的遺風(fēng),稱得上與劉向、揚雄同途,恐怕不出后年,一定會去世,不再能相見了。”陳壽疑心譙周是通術(shù)數(shù)的,故有此說。
泰始六年 (公元270年)秋,任命譙周擔(dān)任散騎常侍,因病重沒有接受。到冬季去世。所著述的,寫定《法訓(xùn)》、《五經(jīng)論》、《古史考》之類百多篇。
譙周三個兒子,譙熙、譙賢、譙同。少子譙同十分喜歡譙周的學(xué)業(yè),也把忠誠樸質(zhì)作為行為準(zhǔn)則,被舉薦為孝廉,任命為錫縣令、東宮洗馬,朝廷征召不赴任。
上一篇:《審時度勢,明察秋毫》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審時度勢,洞若觀火》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