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滇黔韻·昆明之旅·武定獅子山·建文帝袈裟新換袞龍袍
獅子山在武定縣城西南約2公里處,山勢峭拔雄奇,狀如昂首蹲伏的雄獅,故名獅子山。山上古樹叢中,有始建于元至大四年(1311)的正續寺,相傳明建文帝曾在此為僧隱居。寺宇背倚懸巖,有天王殿、大雄殿、翠柏亭、左右五十三參殿、方丈室、藏經樓等,全為斗拱建筑。殿內有精致的彩繪和泥塑佛像群。
建文帝名朱允炆,朱元璋長孫,因其父太子朱標早亡,洪武十一年(1399)朱元璋死后,遺詔立他為皇帝,在位僅三年半,因削藩被他叔父、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趕下臺。當朱棣帶兵攻入都城南京金川門后,“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自后,滇黔巴蜀間,相傳有帝為僧時來往跡”(《明史·恭閔帝紀》)。據《明史紀事本末》等古籍記載及民間口頭相傳,朱棣兵破南京后,建文帝準備自殺,太監王鉞猛然想起高祖朱元璋有遺篋,曾囑后有急,可視。打開,得度牒(和尚身份證)三張,分別寫著三個名字:應文、應能、應賢,還有袈裟、剃刀、帽、鞋及宮中暗道地圖。遺篋內還用紅顏色寫著兩行字:“應文從鬼門出,余從水關御溝而行。薄暮,會于神樂觀之西房。”建文帝遂與程濟、楊應能、葉希賢等化裝成出家人,從暗道至城郊神樂觀。經湖北湖南,入巴蜀,最后進云南。初到昆明,寓城中五華寺,托寺僧通報,請云南鎮守將軍沐晟來寺密談。沐氏與朱元璋有特殊關系,沐晟的父親是朱元璋的義子。沐晟便使人送建文帝至武定府獅子山隱藏。永樂皇帝朱棣亦有所聞,先后派胡瀠、嚴震等密訪追捕,還派鄭和回滇,再下西洋追蹤。為逃避追捕,建文帝作一云游僧來往各地,東躲西藏,“西游重慶,東到天臺,轉入祥符,僑居西域,中間結庵白龍,題詩于羅永,兩入荊楚之鄉,三幸史彬之地”(《明史紀事本末》第十七章)。后恒以滇為家,曾在浪穹(今洱源)石龍庵、鶴慶眠龍洞、通海秀山駐錫,晚年又回到獅子山正續寺。當時,明成祖朱棣早死,繼位者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亦故,當政者英宗朱祁鎮已隔了好幾輩,建文遂生葉落歸根之念。他向地方官陳述自己身份及出亡始末,被送至京都宮中。皇帝派老太監吳亮辨認,視建文左趾,黑痣猶存;談往日宮中瑣事,建文所說一一合拍。于是接入后庭,稱為“老佛”。另有傳說:一天,建文帝同房一位僧人竊走了他寫的詩,跑到官府說:“我是建文帝!”官府忙把整個寺院僧人包括建文帝在內全送往京城查驗。那僧人露了馬腳,被朝廷判處死刑,其余同行僧人也要被判去戍邊,建文這時才說了真話。于是,被安置在西宮中,死后,以庶人禮葬北京西山,不封土不植樹。
獅子山留下不少關于建文帝的遺跡和傳說。正續寺內大雄殿前有兩棵孔雀杉,翠柏亭里有“龍鳳柏”,相傳都為建文帝親手所植。如今孔雀杉樹干粗壯,“龍鳳柏”經歷代整修,一棵如龍,一棵似鳳。藏經樓下帝王宮尚存建文身著袈裟的泥塑,左右各塑一人侍立,據說是他的隨從大臣楊應能、葉希賢。藏經樓兩側有配殿,殿內有神龕供相傳建文出亡時護駕的諸臣牌位。顧岱《建文從亡十一先生記》載:“康熙七年冬,僧水谷建閣成,祭祀建文帝像于閣,為敘其從至滇者十一人。”建文祠閣門首有楹聯:“僧為帝,帝亦為僧,數十載衣缽相傳,正覺依然皇覺舊;叔負侄,侄不負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獅山更比燕山高”。
寺內還刻有據說是建文帝寫的詩。其中一首寫道:“閱罷楞嚴磬懶敲,笑看黃屋寄團瓢。南來嶂嶺千層迥,北望天門萬里遙。款段久忘飛鳳輦,袈裟新換袞龍袍。百官此日知何處,惟有群鳥早晚朝。”還有一首他晚年離滇前所寫的詩:“牢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發已盈頭。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長樂宮中云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這些詩,表露了從帝至僧的哀痛,漂泊生活的辛酸,凄婉動人。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南京之旅·半山園·幽園伴山水青溪逢女神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湘西之旅·張家界·張家界探“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