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三晉土·晉中之旅·晉祠·“不游晉祠枉到太原”
坐落在山西太原懸甕山下、晉水源頭的晉祠,是一座歷史悠久、文物豐富的古建園林。這里山環(huán)水繞,古木參天,殿閣亭臺,林立其間,多少年來一直有“不游晉祠,枉到太原”之說。
晉祠始建于北魏以前,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相傳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胞弟叔虞為唐諸侯,叔虞施政有方,國富民強(qiáng),后因境內(nèi)有晉水而改國號為“晉”。叔虞死后,人們?yōu)榧o(jì)念他,在晉水源頭建起了晉祠,亦稱唐叔虞祠。關(guān)于叔虞封唐,在歷史上還有個“剪桐封弟”的故事。據(jù)《史記·晉世家》說,周成王一天與弟弟叔虞一起做游戲,順手把一只桐葉剪成玉圭的樣子遞給叔虞,說:“把這玉圭給你,封你做唐國的諸侯?!迸赃叺氖饭俾牭酱嗽?,馬上就問:“什么日子封呢?”成王回答:“我是說著玩的。”史官說:“天子無戲言?!背赏踔缓冒咽逵莘獾教频?今山西太原一帶)做諸侯,叔虞便成了后來晉國的開國之君。這個故事引起后人很大的興趣。唐代文學(xué)家柳宗元的著名論辯文《桐葉封弟辯》就是由此故事出發(fā),批評封建時代君主至高無上、言出法隨的不合理現(xiàn)象,指出即使是君王之語,如有不當(dāng)之處,也應(yīng)加以改正。
在晉祠歷史上,還有不少與晉祠聲名并存的名人史事。晉祠有條橫貫祠區(qū)東西的渠,叫智伯渠。它壘石夾岸,碧水漣漣,像一條翠綠的衣帶,祠內(nèi)的許多景致點(diǎn)綴其上。據(jù)《戰(zhàn)國策》和《史記·趙世家》記載,春秋末年,晉國豪族互相兼并,形成了智、趙、韓、魏四家并立的局面。四家之中,智伯最強(qiáng)。智伯為擴(kuò)展自己的勢力,向韓、趙、魏三家要求割地,韓、魏恐懼,只好答應(yīng),只有趙襄子不答應(yīng)。智伯大怒,聯(lián)合韓、魏伐趙。攻三年未克,智伯下令決晉水灌城。眼看晉陽城池將要淹沒,趙襄子的謀臣張孟談想出個退兵妙計。他化裝出城,聯(lián)合韓、魏兩家,反過來滅了智伯。智伯滅亡后,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后人根據(jù)此段史實,把智伯當(dāng)年決晉水灌晉陽時開鑿的這條渠叫做“智伯渠”。
晉祠內(nèi)有一座二層樓閣,上為文昌宮,下為七賢祠。七賢祠里供奉的七位古人,他們或是名臣義士,或是學(xué)者詩人,在歷史上都曾與晉祠結(jié)過緣。一賢為豫讓,豫讓是智伯手下的一名勇士,智伯亡后,豫讓立志要替智伯報仇。他伏于橋下,行刺趙襄子,被發(fā)覺后,只好轉(zhuǎn)而向趙襄子索要衣服,以“擊衣代刺身”了卻報仇心愿,然后伏劍自殺。在晉祠北半里許有一橋叫“豫讓橋”,相傳就是豫讓當(dāng)年行刺的地方。二賢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李白曾到太原,并游晉祠。留下了贊美晉祠美景的名句:“時時出向城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簫鼓鳴,微波龍鱗莎草綠?!比t為白居易。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祖上就是太原人,一年他返歸故鄉(xiāng),暢游晉祠,為晉祠新開的龍泉、晉水二池風(fēng)光題寫詩篇。四賢是北宋詩人范仲淹,他在任河?xùn)|陜西宜撫使期間,曾游晉祠,追古撫今,無限感慨:“神哉叔虞廟!地勝出嘉泉。……皆如晉祠下,生民無旱年?!蔽遒t歐陽修,在奉使河?xùn)|時,也曾留戀于晉祠山水美景中。六賢是明代于謙。于謙官至兵部尚書,曾巡撫山西,他為政清明,體察民情。正統(tǒng)五年,山西大旱,他親到晉祠祈雨,寫下了著名的《晉祠》詩:“懸甕山前景趨幽,邑人云是小瀛州,群峰環(huán)聳青螺髻,合澗中分碧玉流?!逼哔t是明代王瓊。王瓊是太原人,明代三重臣之一。他晚年回歸故里,在晉祠難老泉南建有別墅,起名晉祠園。其實與晉祠有緣的歷代名人并不只這七人,像唐太宗李世民曾撰寫《晉祠之銘并序》碑,碑文勁秀挺拔,飛逸灑脫,是僅次于《蘭亭序》法帖的杰作。據(jù)說唐高祖李淵在太原起兵前曾在晉祠祈禱,唐朝建立后,太宗為報謝叔虞保佑,特立此碑。另外,清代名士傅山等也在此題記。
上一篇:蒙蒙巴蜀雨·長江三峽之旅·大寧河小三峽·“不是三峽,勝似三峽”
下一篇:蒙蒙巴蜀雨·劍門蜀道之旅·李白故里·“何人不起故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