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洞庭湖之旅·君山·酒香動漢武秦皇留笑柄
君山有一小山峰叫酒香山,在鑄鼎臺東。傳說很早以前的一個冬天,從山東蓬萊島上飛來一群大鵬鳥,銜來幾千顆珍珠似的種子,不久就長出了滿山的酒香藤、金藤、黃花,葉面上綠下紅,皆有濃烈的奇香,混在一起就使滿山都散發出令人陶醉的酒香。山上一喜酒老翁以清泉水熬蒸其枝藤花蔓,得好酒一壇,邀來三位好友同飲,一醉方休。醒來皆似返老還童,幾欲互不相識。消息傳到長安,正為衰老而發愁的漢武帝立即齋七日,然后派欒巴(一說為御醫)帶人至君山尋不死仙酒。這伙人拔盡滿山香藤,蒸出兩壇仙酒,回京復命。漢武帝喜出望外,正欲飲之,身旁的俳優文學家東方朔攔道:“臣識此酒,請視之。”隨即一飲而盡。(一說為東方朔偷飲)漢武帝大怒,欲殺之。東方朔從容對曰:“若朔死,酒為不驗;若驗,殺亦不死。”漢武帝無可奈何,只好赦其無罪。君山呢,據說自從欒巴掃蕩以后酒香藤無一幸存,而芳香卻未就此消失。人們都說,每當春暖花開時節,酒香山上依然陣陣酒香撲鼻。后人便在欒巴尋酒處建起了一座酒香亭。
酒香亭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據史料記載,亭屢建屢毀,至清末已毀圯無存。現亭為1981年重建。建亭使酒香山更添浪漫、傳奇色彩,自在情理之中。然而,有意思的是,把傳說當真實,一心想當東方朔第二者居然不乏其人,他們得到的自然只能是失望。如晉《博物志》載:“君山上有美酒數斗,得飲之,即不死。寺僧云:春時往往聞酒香,尋之,莫知其處。”明《一統志》亦云:“每春時,徑徑有酒香,尋之,莫見其處。”
酒香亭東龍口前,有巨石崢嶸,傳為當年漢武帝登臨射蛟之處,后人稱射蛟臺、射蛟浦。隨著洞庭的變遷,其真面目已依稀難辨。今君山公園沿湖巖石上鑿有兩個模擬武帝射蛟時留下的深深的大腳印,這或許能增加一點游人的談興。民間亦有云,此射蛟臺乃為從前洞庭漁民楊大漢之子小后羿射殺巴山蛟蛇之處。
秦始皇自稱“功高三皇、德高五帝”,在君山卻干了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風,幾不得渡。上問博士曰:‘湘君何神?’對曰:‘聞之,堯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樹,赭其山。”《洞庭湖志》也有類似記載,說秦始皇南巡至君山遇大風濁浪,博士告知,此乃堯帝二女尋夫未著,憂疾而死,葬于此山,被封為湘水神,故作此患。秦皇大怒,罰刑徒三千,伐樹赭山,并令于石壁陰刻大印封山,以使湘水之神不再為患。后人便稱其為“封山印”。也有說,封山印乃秦皇令人使其九龍鑲玉璽所為。留印石壁后風浪并非稍減,始皇只好上山求拜,方得以前行。
據說當時留在君山龍口東側的“封山印”有四顆,歷數千年風雨洗禮和湖水剝蝕而不脫不落。1968年被炸毀兩顆,現仍存兩顆,長1.2米,寬0.8米,字跡明顯,筆法蒼勁,印文有“永封”、“封山”兩釋。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武漢之旅·東湖·鄂渚澤畔留詩魂
下一篇:離離原上草·呼和浩特之旅·五塔寺·金剛寶座舍利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