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離原上草·呼和浩特之旅·昭君墓·出塞和胡漢青冢黛色濃
位于呼和浩特市南郊的昭君墓,近臨大黑河。在遼闊平坦的土默川平原,墓身拔地而起,格外壯觀。相傳每逢涼秋,塞外草木枯黃,獨有昭君墓上草色青青,遠望之黛色溟濛,故有“青冢”之稱。杜甫有詩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青冢擁黛”為呼市古八景之一。
昭君深受內蒙古人民愛戴,內蒙古境內不知不覺出現了十幾座昭君墓,各地都據理力爭王昭君葬于本地。我國古代文獻最早提到呼和浩特昭君墓的是唐代杜佑的《通典》,以后的史書一般沿襲杜佑之說,稱此處為昭君墓。據記載,墓旁原有一小湖泊,一棵周長1丈有余的大柳樹;墓前有石虎、石馬、石獅、石幢;墓頂有小亭,內藏佛畫及綢布、豆麥等物。
昭君墓的墓冢是一座人工夯筑的大土丘,墓總高33米,占地約1.5公頃。墓上松柏疊翠,墓下百花繁茂。晨曦夕照,青冢有景色一日三變之妙:“晨如峰,午如鐘,酉如崟”。
內蒙呼和浩特昭君墓
墓前立有一通石碑,上面鐫刻著蒙、漢兩種文字的題詞:“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這個題詞,是1963年10月董必武參觀昭君墓時所題寫的。園內有介紹王昭君身世和經歷的文物陳列室,并陳列著清代以來許多有關昭君墓的碑刻。
昭君是如何出塞的呢?人們歷來傳說不一。有人說昭君是頭戴紅暖兜、身穿紅斗篷騎著白馬、懷抱琵琶出塞的;有人說“玉關秋盡雁連天,磧里明駱駝千里”,昭君是騎駱駝前行的;也有人說,從長都到漠北單于庭,千里迢迢,風沙迷漫,昭君只能乘坐匈奴氈車前往……不管哪種說法正確,反正王昭君千里和親,是飽經路途之苦的。
昭君到了塞北后,據說一改漢人習俗,住穹廬,被氈裘,食畜肉,飲奶漿,完全過上了游牧生活。她被封為寧胡閼氏(王后),與呼韓邪單于生有一子。三年后呼韓邪單于去世,她又按匈奴習俗改嫁新立的呼韓邪前妻大閼氏之子復株累單于,又生二女。在她的教育影響下,她的女兒、女婿、外孫以至侄兒都為維護民族和睦作出了貢獻。自她出塞后的六十多年內,漢匈相安無事,長城內外出現了“劍戟歸田盡,牛羊繞塞多”的祥和景象。
正因為如此,在草原人民的心中,她成了女神。牧民們說,早先這里常年兵荒馬亂,是她下凡來平息了胡漢干戈,帶來了民族和睦。
人們說,在現在昭君墓這個芳草萋萋的地方,原來是一片窮山惡水,也是她偕同呼韓邪來到這里,一曲琵琶止息了漫天大雪;一把金剪裁出了滿坡牛羊、遍地駿馬;一捧種子,種出了塞外一片青蔥,無限春色。完成了這一切后,她伴著雷鳴,披著霞光,返回天界。這座被后人稱為昭君墓的小山,是她臨行時留下的標識,也是她賜給草原人民的幸福吉祥,如果誰家丟了羊羔,只要到那青青的小山去找,就一定會找到,并且會比以前長得更大、更肥。婚后不孕的婦女,只要到青冢上和衣睡上一夜,會夢見身邊的青草中開出許多芬芳的花朵,當年就可懷孕。這些美好的傳說,無不寄托著人們對昭君的愛戴之情。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鄱陽湖之旅·愛蓮池·出于污泥而不染
下一篇:莽莽關外山·千山之旅·本溪水洞·別有天地非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