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挾雷霆而行: 攻守論》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攻與守,就是戰爭中的進攻與防御。三國時期,戰爭頻繁,軍事韜略人才輩出,攻守的理論也有長足的發展。
從攻的角度而論,三國韜略家們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多樣化狀態,攻的方式、內容、形態、途徑都有了全新的嘗試。
兩軍相抗,基于實力的拼搏,力攻是戰爭的基本內容,是取勝的前提與保障。各大軍事集團無不想方設法增強實力,擴大兵員,以便進行正面的打擊。但三國時代的心攻,卻別具特色,與力攻相輔相成,在某些時候,甚至比力攻更富成效。因為人們認識到,“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三國志·馬良傳》注引《襄陽記》)鄭渾在平亂中,發動百姓,以牙還牙,教育匪民,立功贖罪,廣開降路,孤立梁興。強大的心攻威力,使匪首梁興的部下逃亡殆盡,在夏侯淵和豫章郡兵的打擊下,梁興終于被殺,匪患蕩平。張遼以病危之軀,遠征東吳,以其威名,使吳軍聞風喪膽。實際上,曹丕命張遼南征,采用的是一套攻心韜略。田豫在南陽太守任上,以攻心之法,使囚犯效力,以致盜賊解體,郡內清靜。諸葛亮南征,七擒孟獲,攻心為上,采用的是馬謖和撫懷柔、征服其心的策略?;\絡各族豪帥,使各族自治,征其強壯者為兵,取其貢賦,彌補蜀漢財政。攻心政策的成功,使得蜀漢在北部邊境對魏作戰能夠全力以赴。張嶷執行諸葛亮的南中策略,恩威并施,攻心為上,成功地解決了越嶲郡少數民族反叛事件。
與力攻、心攻形態相接近的是戰攻、勢攻。通過作戰形式達到既定目標是三國時期顯著特點,因為外交途徑、政治途徑都不起作用了,只有訴諸武力。一旦武力十分強大,各方面又占有絕對優勢時,勢攻就成為可能。曹操、劉備、孫權三大集團均十分成功地運用過勢攻。在強大的聲勢面前,敵手或繳械投降,或落荒而逃,或化敵為友,或跪迎稱臣。曹操掃蕩群雄,統一北方,就是利用軍事上的強大,政治上的主動,以順擊逆,事半功倍。劉備攻入益州,劉璋不戰而降,前提就是劉備擊斬劉璋干將,長驅直入,聲勢顯赫。劉璋感到大勢已去,只有投降。關羽挾勢而攻,大破曹軍。西晉順江而下,多路出擊,摧枯拉朽,勢如破竹,吳國很快被剿滅。三國時代,攻戰之際,常常發揮勢攻的作用,所謂“傳檄而定”,就是以勢攻人。勢攻的前提和條件是戰功,否則勢亦不成,功也不立。
火攻與水攻的方式,在三國時期得到充分的運用。三國時期幾次重大戰役中,都曾巧妙地運用過火攻?;矢︶岳没鸸?,以弱勝強,摧毀了波才黃巾軍,使黃巾軍死亡數萬人。官渡之戰,曹操兩次襲擊和焚燒了袁紹的軍糧軍草,搗毀了袁紹的后方基地烏巢,釜底抽薪,使袁軍由此走向崩潰。曹操統一北方,這是一場關鍵性的大決戰。孫吳與劉備聯手發動赤壁之戰,火燒曹軍,使三國鼎立的局勢成為可能。猇亭之戰,陸遜火燒劉備營寨,使劉備的慘淡經營毀于一旦,三國鼎立的格局最后完成。至于水攻,更是十分普遍。公孫瓚破青州黃巾軍,就是使用半渡而擊的策略,利用水的特性,取得成功。鐘繇大破郭援,也是以未濟而擊取勝。周瑜發揮水軍優勢,阻曹軍于赤壁。關羽水淹于禁七軍,聲威顯赫。曹操聽取荀攸、郭嘉之謀,決泗沂之水灌下邳,使呂布束手就擒,解除了一大勁敵。在冷兵器時代,韜略家們借助于大自然的力量,增強自身的打擊力,取得了人力難以企及的成功。
除了以水火佐攻之外,三國時代的攻戰主要依靠攻其無備、攻其所必救、攻其所不守的謀攻。曹操大破于毒的用兵韜略,就是攻其必救,使得圍困東武陽的于毒軍隊回救其大本營,曹操乘勢進軍,取得眭固大捷。公元215年,夏侯淵進攻韓遂,韓遂退走略陽城。諸將認為應當進攻興國城的氐族兵,以便肅清略陽城周圍的韓遂勢力。而夏侯淵卻率軍攻打羌人聚居、防守薄弱的長離,迫使韓遂軍因內部羌人之危出兵相救,結果放棄險要,到平原交戰,被夏侯淵打得大敗。此外,孫策攻取會稽,是攻其無備。曹操攻殺呂布,是攻其未固。
從守的角度而論,三國韜略家們化被動為主動,變消極為積極,守其所必攻,使敵不知其所守,因此,守而必固。
作為防御的一方,一旦發揮內在的最大潛力,人自為戰,以一攻十,就能使守地固若金湯。三國軍事家防御韜略的重大理論貢獻,就在于分人之兵,以攻為守,此守彼攻,借力而守。將單純的防御改變為進攻中的防御,戰略上的防御,戰術上的進攻,軍事上的防御,政治、外交、經濟等方面的進攻。
官渡之戰,曹軍以弱勝強,反守為攻,關鍵在采納荀攸分人之兵的策略,聲東擊西,偽裝要渡河進攻袁軍的后方。袁紹中計,急忙中調部隊西進迎擊曹軍,而曹操乘機引軍東襲,援救白馬駐地的曹軍,陣斬袁紹大將顏良,大破袁軍。諸葛亮在極其不利的條件下,北伐曹魏,在戰略上采用的是以攻為守計策。而袁紹計奪冀州,孫策攻取會稽,曹仁擊走劉備,烏巢袁軍之敗,杜畿河東之行,鄧芝出使東吳,鄧艾、鐘會滅蜀之戰……都是此守彼攻,或此攻彼守,守攻相佐,以守助攻,以攻堅守。至于借力而守,使攻者見勢而走,則運用得十分普遍,這也是三國時期各種力量發生逆轉、各大集團內部、外部重新組合調整的一大原因。
此外,當一方力量不足時,就采用守勢,養精蓄銳,以待時機后轉守為攻,弱守強攻、卻防勇戰,丟卒保車,張機設阱,努力削弱敵方的強大攻勢。張遼守合肥,先戰后守。賈詡向李傕、郭汜獻計,要求深溝高壘堅守長安,是先守后戰。曹洪守潼關,以不守致敗。司馬懿扼秦川,以堅守為勝。守之藝術,變化無窮。三國時期的歷史表明,不以戰為勝,不以守為敗,而是善戰者勝,善守者成。
《孫子兵法》對于軍事上的攻守也有過不少理論性、原則性的論述。孫子認為:“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者,守也; 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者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形篇》)孫子的意思是,那些善于用兵作戰的人,總是首先設法使自己不會被敵人所戰勝,然后等待敵人暴露問題,以致出現那些能被我方戰勝的機會……我方之所以能不被敵方所戰勝,在于采取了守勢,在于防守的嚴密和完備; 敵方出現可勝之隙、可乘之機,有可能被我方戰勝,就要靠采取攻勢,采取那些行之有效的攻勢。決定是否采取攻守,要看兵力狀況,我方兵力不足時,就采用守勢; 而兵力有余的情況下,則采用攻勢。善于防守的將帥,隱蔽自己的兵力,如同藏于深不可知的地底一樣,使敵人無法察覺;善于進攻的人,調動自己的兵力如同降自高不可測的天穹,使敵人猝不及防。所以,既能有效地保全自己,又能奪得全面的勝利。
綜觀三國時代的攻守實踐,已經突破孫子攻守原則的禁區。由于形勢的逼迫,三國韜略家們必須考慮以弱攻強,以寡擊眾,以輕擊重,以不足擊有余的問題,并且往往在許多場合,均是以不足擊有余,最后奪取勝利。可見,攻守本身并不決定成敗,成敗取決于對攻守韜略精髓的體認。
軍事上的攻守往往顯得比較清楚,政治、外交上的攻守,則更加隱秘復雜。攻守不僅是一門軍事藝術,同時也是一門政治、外交藝術,曹操迎天子,是守,可是守中卻隱含著攻,而這種攻,絕不是一般的軍事戰術,其攻勢之強大、凌厲,只有目睹全部三國韜略的歷史,比較多方敵對集團的勝衰,才能深刻領會。但曹操迎天子,本質上采用的以守為攻政治韜略,畢竟被荀彧等人識破,形成對曹操篡位的不利因素。至于外部,劉備、孫權等人以堅決的行動,予以反擊,尤其是劉備,堅持漢王朝的立場,與曹操針鋒相對,并從這種對立中,獲得很大的利益。
吳蜀猇亭之戰,吳取守勢,蜀取攻勢。戰后,蜀在軍事上由攻轉守,但諸葛亮不以少數人的恩怨為轉移,匠心獨運,派鄧芝出使東吳,結仇敵為盟友,化干戈為玉帛,這實際上在外交上展開了攻勢,贏得了蜀國東線戰場的平靜。
三國時代的攻守,無論在軍事上、政治上、外交上,也無論在實踐上、理論上,均有獨到之處。其獨到之處,可題以“謀攻智守”四字,自古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城。三國之勢,實為謀攻智守的產物。
上一篇:《挾天子以令諸侯,興屯田以足兵食》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改弦更張:大赦黨人,孤立張角》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