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齊魯月·魯西之旅·光岳樓·近魯而有光于岱岳
光岳樓在聊城縣故城中央,巍峨壯麗、氣勢非凡,為魯西北一大名勝。樓由樓基和四層主樓組成。樓基系磚石砌成的方形高臺,底邊長35.16米,往上逐漸有收分,在基臺四面各辟半圓拱門,臺中心處是十字交叉拱。四門里面是寬闊的樓洞,供行人車馬通行。主樓系木結構,外有圍廊,歇山十字脊頂,四面斗拱飛檐。整座樓通高33米。樓存清康熙帝御筆“神光鐘瑛”碑、乾隆帝詩刻、歷次重修碑記和嵌壁石刻二十塊。郭沫若新書“光岳樓”匾額懸于樓上,豐子愷撰書楹聯“光前垂后勞動人民智慧無極;岳峻樓高強大祖國文物永昌”鑲于二層柱上。光岳樓形式上承襲宋元樓閣遺制,同時和明初建筑也有若干相似之處,開“官式”建筑之始。它是由宋元向明清過渡的代表建筑,是我國現存的明代樓閣中最古最高大的一處。它與有名的黃鶴樓、岳陽樓在規模、形制上也難分軒輊。雄偉巍峨的光岳樓吸引了無數游人前來觀賞,清初詩人施閏章題詩曰:“危樓千載瞰滄溟,泰岱東來作翠屏。拂檻寒星晴歷歷,侵衣銀漢書冷冷。地連朔雪孤城白,天入齊煙一帶青。尊酒未酣人欲散,西風黃鵠度空冥”。
光岳樓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當時,東昌衛守御指揮僉事陳鏞在重修聊城墻垣時,為了“嚴更漏,窺敵望遠”,利用剩余的材料建造了這座樓,因而最初叫其“余木樓”。明弘治九年(1496),考功員外郎李贊到聊城,感到此樓高壯極目,“取其近魯有光于岱岳”,與當時的東昌府太守商量,命名光岳樓。
傳說,當年光岳樓的建造,還與魯班師傅有關。那年,陳鏞為了瞭敵望遠和設鼓報時,把許多能工巧匠召集起來,下令在城中心修建一座四重檐歇山十字脊樓閣,而且只準用修城墻、城樓時余下來的木料,不得花錢去買新的木材,期限一年。命令下來后,半年里工匠們束手無策。后來,自然是魯班祖師爺顯圣,一一指點迷津。樓落成后,大家為了紀念魯班的功績,特在一層半空中修了一個小型的魯班祠,設魯班像和“巧奪天工”木匾。今唯存木匾。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海南之旅·天涯海角·路險灘荒海無垠
下一篇:莽莽關外山·松花江之旅·集安·道拉吉之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