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燕趙歌·秦皇島之旅·北戴河·碣石何在
《碣石何在》古詩句出處: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毛澤東在北戴河創作的《浪淘沙·北戴河》一詞,提及了歷史上的一處勝地——碣石。碣石在哪里?這一數百年爭論不休的歷史地理公案,又一次引起了人們的興趣。
碣石之名,始見于《尚書·禹貢》。戰國時期,燕昭王曾在這里修館入海求仙。秦始皇第四次東巡至碣石,駐蹕碣石期間,曾經“刻碣石門”,以歌頌文治武功。除了“示強威,服海內”的政治軍事目的之外,旨在“考入海方士”,派遣了方士韓終和盧生入海求仙,以尋取長生不老之藥。
漢武帝即位后,曾東巡海上,北至碣石,在碣石筑觀海臺以望大海,這便是著名的漢武臺。
魏武帝曹操,北定烏桓之后,沿遼西走廊勝利班師,行至碣石,寫下了千古絕唱《觀滄海》一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河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貞觀十九年(645),唐太宗從遼東班師回朝,曾“次漢武臺,刻石紀功”,寫了《春日望海》一詩。
那么,碣石究竟在哪里呢?古往今來,諸說迭出——
“淪于海”說。魏晉之際,碣石之地開始模糊,魏國張揖認定“碣石在海中”。酈道元作《水經注》亦謂碣石“蓋淪于海水”。
昌黎碣石說。明《大明一統志》載:“碣石在昌黎縣西北二十里”,離南海三十里。明郭造卿亦云:“今昌黎縣北十里有仙人臺,即碣石頂也。”他還把山頂“有一巨石形如甕鼓”,疑為碣石的天橋柱。此說視碣石為山。
北戴河金山嘴說、孟姜女墳說。此兩說均認為碣石是碣立之石,根據是:《爾雅·釋名》“碣石者,碣然而立在海旁也”、《說文解字》“碣,特立之石也,東海有碣石山”。
1984年以來,遼寧省考古工作隊在山海關外石碑地和黑山頭,發現了秦漢的大型建筑群址,出土了五十多塊柱礎石,有幾何圖紋的空心磚和花面磚,及直徑60厘米的巨型夔紋瓦當和許多卷云紋瓦當。同時,亦發現瓦砌內壁的陶井和排水管道。因而,認為石碑地前面海中矗立的礁石——姜女墳,便是歷代學者爭論不休的碣石。
無獨有偶,北戴河海濱金山嘴亦發現秦漢的大型建筑群址。1924年和1984年,分別發現“千秋萬歲”瓦當、鐵鏃、秦磚,亦發現直徑60厘米的大型夔紋瓦當。后經河北省文物工作隊考古發掘,證實此處為秦皇行宮遺址。有學者推測,金山嘴南面的南天門和東山海邊的鴿子窩,均是大海之旁碣然而立的巨石,很可能便是碣石之所在,站在這里很可以體驗“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詩歌意境。
如今,視秦皇島市為碣石地區的論斷已為學術界所公認。近年來的考古發掘已科學地證明,以秦皇島為中心,東北20多公里是石碑地秦宮遺址,西南20來公里是金山嘴秦宮遺址。在石碑地以東還有止錨灣,以西還有黑山頭等秦漢遺址。在金山嘴以北的鴿子窩,以西的蓮蓬山也都發現秦漢磚瓦。在以秦始皇命名的秦皇島上,同樣發現了秦漢建筑遺存。可以想見,兩千多年前,這里曾是一大片類似覆蓋三百余里的阿房宮式宮殿建筑群體。有專家推想:碣石是秦皇朝巋然矗立的國門。難怪唐太宗《春日望海詩》云:“之罘思漢帝,碣石想秦皇。”
上一篇:蕭蕭大漠風·蘭州之旅·炳靈寺石窟·石窟傳說也迷人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桂林之旅·碧蓮峰·碧蓮寶鏡映漓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