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歷
清朝蓍名政治謀略家,即乾隆帝,雍正的第四個兒子。因其少年時便“天資凝重”而受其祖父康熙帝的偏愛。弘歷自稱“幼讀詩書,頗洽治理”。根據雍正秘儲,于1735年即皇帝位,成為清入關后的第四代皇帝,改明年為乾隆元年。當時胤禎暴死,京師謹言迭起,乾隆首先采取措施,穩定了政局,開始了長達60余年的皇帝生涯。即位之初,汲取康熙、雍正兩朝為政的經驗,標榜自己以“執兩用中”為準則。強調為政之道在于“損益隨時,寬猛相濟”。采取一系列措施,使胤禎在位時繃得很緊的弦子稍稍松馳一下,使政策發生了轉變。還采取一些安定社會秩序的重要決策。他“當寬則寬,當嚴則嚴”也有一些比較嚴厲的措施。乾隆秉承康熙、雍正兩朝施政,重視農業生產,注意提高耕作技術,提倡開墾荒地,非常強調預防自然災害給農業生產帶來的重大損失,關心人民疾苦,為防止災荒采取一系列措施,主要有益蜀免;賑印恤平糶等。 在政治上,花費很大精力來選拔官吏,懲治貪污,澄清吏治。盡管他盡了最大努力,但封建社會官場的貪贓枉法卻是難以挽救的痼疾。乾隆還招羅大批知識分子,大規模地搜集,編纂和注釋古代典籍,其中《四庫全書》是規模最大的一部叢書,同時也刪改和焚毀了大批書籍,還大興文字獄。乾隆的另一重大貢獻便是完成了對新疆、西藏行政體制的改革,使我國的版圖最后穩定下來。到乾隆后朝,開始過著驕奢淫逸的帝王生活,也影響著整個社會風氣由儉入奢,大清王朝開始由盛轉衰,弘歷在當了三年太上皇后,病死在養心殿。縱觀乾隆一生,其前期政績的確不錯,經過他的勤政改革,清代出現了盛世的繁榮時代,對清代的大統一和發展起了不可抹煞的作用。但在后期,由于他受歷史、階級特別是他個人的局限,清朝開始走下坡路,社會開始動蕩,政治也日漸衰退。
上一篇:龐統
下一篇:張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