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堡生平簡介,洪堡歷史評價,洪堡怎么死的?
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VonHumboldt,1769—1859),杰出的德國科學家,近代自然地理學的奠基者,近代氣候學、植物地理學和地球物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對礦物學、地質學、生物學也有所貢獻。
洪堡于1769年9月14日出生在德國柏林的一個貴族家庭。從少年時代起,他就喜歡昆蟲花卉,熱愛大自然。他的家庭卻不愿意洪堡發展這方面的志趣,而想把他培養為一個政治家,在1787年送他進入奧德河畔的法蘭克福大學學習哲學和法律。后來洪堡轉入哥廷根大學。在這里,他聽了著名動物學家卜盧門巴赫的課,結識了思想進步的自然科學家福爾斯特,進一步激發了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他決意改變自己的專業,于1791年進了弗賴堡礦業學院。他有幸受業于著名地質學家魏爾納的門下,在礦物學、地質學方面受到良好訓練。洪堡在學生時代常去野外旅行,向大自然學習。1790年,他與福爾斯特一起,作了穿越比利時、荷蘭、英國和法國的旅行,進行了各種不同性質的觀察。1792年,他在礦區工作期間,又到德國南部以及意大利、瑞士進行地質學、植物學的考察。通過這些旅行考察,他寫成了一些科學論文,并為他以后的大規模旅行考察奠定了基礎。
1799年,是洪堡開創一生偉大事業的轉折點。他獲得西班牙政府同意其游歷西屬美洲的許可,于6月5日與法國植物學家邦普蘭一起乘“畢查羅”號離開西班牙,駛向中、南美洲。1799年7月,他們到達了現在委內瑞拉的庫馬納,在那里進行了一年多的考察,探尋了亞馬遜河與奧利諾科河的源流,證實了二河之間通過一條支流相互貫通。1800年年底,他們到了古巴,考察了古巴島的自然和政治經濟情況。1802年到達現在厄瓜多爾的基多,他攀登了琴博臘索山的一個高達5881公尺的山峰,創造了當時登山高度的世界紀錄。1802年10月,他們到達今秘魯的利馬,在此經太平洋北駛墨西哥,在墨西哥做了極為廣泛的調查,深入研究了這個國家的經濟狀況。1804年3月結束考察,返歸歐洲。
洪堡在中、南美洲的考察旅行,歷時5年,行程數萬公里。在充滿危險的長途跋涉中,他觀察了平原、丘陵、高山以及草原、和荒漠等不同地帶的地貌、以及土壤、氣候、生物等自然現象的變化,不斷測量經度、高度、地磁和其他地學數據,采集各種植物、巖石標本,了解居民習俗、政治經濟等社會情況。這是洪堡一生中意義最大、成果最豐富的一次考察旅行。回歐洲后,洪堡便留居巴黎,埋頭分析整理這些資料,編寫報告和論文,先后達20年之久。他在巴黎出版了不少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1799—1804年新大陸熱帶區域旅行記》30卷,《植物地理論文集》等。
洪堡的中、南美洲之行及其取得的豐碩成果,給當時的科學考察樹立了典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從出發去中南美考察到整理完資料,前后化了約25年時間。1829年當他60歲的時候,沙俄政府為鑒定烏拉爾礦區的價值和促進俄國的采礦業,特別邀請很有名望的洪堡前去考察。他不顧發白眼花從柏林到圣彼得堡,然后啟程去烏拉爾。考察完畢后,他還去了西伯利亞、阿爾泰山、里海等地。此次亞洲之行為期半年,行程15,000公里,寫有《亞洲地質和氣候鱗爪》、《中央亞細亞——關于山脈和氣候的研究》等著作。
洪堡回到柏林后,致力于他畢生的巨著《宇宙》一書。《宇宙》共計五卷,第一、二卷出版于1845及1847年,第三、四卷出版于1854及1858年,第五卷在他逝世后的1862年才得問世。這部巨著是他一生艱苦跋涉和辛勤研究的結晶,在科學史上被公認為不朽之作,被譯成多種文字流傳于世。
洪堡的活動和成就,不僅限于旅行考察。他是一個善于思索,具有獨創精神的學者,對于科學理論也卓有貢獻。
氣候學方面,他提出氣候這個名詞的一般含義是指大氣的一切變化——溫度、濕度、氣壓、風、電荷、大氣純度和能見度。他根據前人和自己所測定的世界各地溫度,于1817年在一篇關于《論地球上的等溫線和溫度的分布》的文章中,第一個繪制了全球等溫線圖,因此使同緯度各地的氣候可得到互相比較,亦可看出大陸氣候與海洋氣候的差別。
植物地理方面,洪堡考察了美洲的植物分布,采集了約6,000種植物,其中有3,500個新種。尤其重要的是,他最先發現了植物分布的水平分異性與垂直分異性,還把植物的分布和當地的氣候與土壤聯系起來,論述了植物如何受環境影響的問題。
地質學方面,洪堡通過火山活動過程的研究,同意火成論者的見解,認為許多巖石都是地球內部熔融物質噴溢的產物,改正了從前以為巖石全為沉積所成的觀點,并指出火山現象與地殼的不穩定有關,發現了巖石有接觸變質的現象。
地球物理方面,洪堡通過大量地磁測量,發現了地磁強度從極地向赤道遞減的規律。
海洋學方面,洪堡對海水物理性質做了不少觀察研究,在1841年對海洋溫度的水平分布與垂直分布的現象提出了解釋。由于他最先說明了沿南美洲西岸北流的秘魯寒流的性質,所以這股寒流至今還以他的名字命名。
地理學方面,洪堡根據自己在東、西半球旅行考察所獲得的資料和知識,對各種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與現象的相互制約性,它們之間不可分割的依存關系以及地理分布的因果緣由,都有精辟的闡述,作出了理論性的科學總結,從而有力地推動了近代地理學的發展。
洪堡在地學上之所以有卓越貢獻,除了具有一定的客觀歷史條件外,與他具有自發的唯物辯證思想和重視實地考察、運用科學儀器有關。
洪堡在研究各類自然現象的時候,總是將自然界視為一個整體,各種自然現象相互聯系,并依其內部力量不斷運動發展,從直接觀察的事實出發,運用比較法,揭示自然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此外,洪堡遍歷西歐、中亞和南北美洲,在此之前,幾乎沒有一個旅行考察家像他那樣攜帶各種科學儀器,也沒有任何人能像他那樣通過無數精確測量來充實自己對旅行地域的自然知識。他在前往美洲考察中,攜帶約40種不同器械和工具。其中有測量高度的水銀氣壓計,有測量氣溫高低和空氣干濕程度的溫度計與毛發濕度計,有用以測量蒸發、測量天空藍度與測量火山噴火口周圍空氣成分的儀器;地磁學工具有磁偏針、磁傾計和測量地磁強度的磁針;還有地形測量工具羅盤儀。為了進行天文定位,他還帶有經緯儀、望遠鏡、六分儀、象限儀。洪堡之廣泛旅行考察及使用大量儀器,不但使他得到了大量地學數據,而且也反映了他重視實踐,反對主觀臆斷的唯物主義思想。
洪堡在科學上作出的成就獲得了恩格斯的高度評價。十八世紀中葉以前,保守的自然觀,雖然由于科學進步而受到強烈沖擊,但仍然在科學中占著統治地位,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曾經指出,在十八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上半期已經出現了六個缺口,其中之一的主要標志便是洪堡在自然地理學、氣候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等方面的成就。
洪堡終生忙于考察和著述,是一個有卓越貢獻的自然科學家,但他并未因此而無視當時的社會政治問題。在1789年法國革命中,他只有20歲,已是自由、平等、博愛的追隨者。在1799至1804年的中南美考察期間,他調查研究了那里的居民和他們的政治、經濟狀況。他親眼看到喊價出賣奴隸,買主掰開奴隸們的嘴,根據牙齒來判斷他們的年齡和健康,完全和販賣馬匹的市場情況一模一樣。對此,他感到十分憤慨,而對奴隸的悲慘命運表示深切同情。他在《試論西班牙王國的政治狀況》、《試論古巴島的政治狀況》和《新大陸赤道地區的旅行》等著作中,描繪了一幅西班牙殖民地的真實景象,嚴厲地譴責了種族主義和奴隸制度,熱情地支持廣大人民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這些著作不但在當時具有進步的政治意義,而且今天仍是研究中、南美洲各國社會歷史狀況的寶貴資料。晚年的洪堡,其政治熱情并未隨著年齡的衰老而減退。1848年3月,當柏林人民為革命斗爭中的死難烈士舉行葬禮時,年將80的洪堡還與人民群眾一起,走在送葬的行列中。
洪堡也是我國人民的朋友。他對于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有很高的評價。他在青壯年時代,便到處搜集有關中國的西文書藉,凡有所得無不仔細閱讀。對于古代的地理著作如《禹貢》、法顯的《佛國記》、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司馬遷的《史記》尤為贊賞。他推斷中國古代地理學的發展水平超越了同時代的希臘、羅馬。對于中國古代的幾項偉大發明——指南針和活字印刷術,更是高度頌揚。他對中國古代的天文成就,懷有濃厚的興趣,并將中國古代的某些天象紀錄和同時代的西方紀錄,進行了對比研究。
洪堡這位杰出的科學家,于1859年5月6日因得中風癥長眠于柏林,終年90歲。德國為他舉行了國葬。洪堡的一生在辛勤勞動中度過,他終身未娶,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獻給了科學事業。不論在科學的實踐方面,還是在科學理論方面,都可找到他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結果。洪堡誕生于航海家庫克環游世界的1769年,逝世于生物學家達爾文的不朽名著《物種起源》出版的1859年,他的一生,正好在自然科學研究的領域架起了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之間的科學橋梁。他的活動和成就,至今還閃耀著不滅的光輝。現在世界上以洪堡命名的有中亞和新西蘭的山嶺,美國的河流與湖泊,格陵蘭的冰川,南美洲西海岸的洋流,以及眾多的礦物、植物、海灣、城市,村莊和學校,甚至于月球上的環形山。在美洲的許多國家里,都為他建立了紀念碑。凡此種種,說明洪堡的事跡和精神,有著深遠的影響。
洪堡逝世之后,除了珍貴的科學著作,沒有留下任何遺產。在他逝世后的第二年(1860年),德國科學院為了紀念他,建立了洪堡基金會,以資助德國學者出國進行科學研究。現在這個基金會還獎勵和資助具有學術修養、造詣較深的年輕外籍學者到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進行學術研究。
本文由謀略學網整理發布,若轉載本篇文章,請保留本文出處與鏈接。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588.html
上一篇:格萊斯頓生平簡介,格萊斯頓歷史評價,格萊斯頓怎么死的?
下一篇:海明威生平簡介,海明威歷史評價,海明威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