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元宏
皇興五年(471)八月,北魏太華前殿中滿朝文武大臣肅立階前,似乎有什么大事將要發生。一會兒,一名內侍手捧御旨,高聲宣讀魏帝拓跋弘的冊文,隨即,年方5歲的太子,在眾人山呼萬歲中,登上御座,接受文武大臣的朝拜。他小小年紀,似乎還撐不起寬大的龍袍,那模樣看起來有些滑稽,但一舉一動卻都合規合矩,雍容大度。似乎已有君臨天下的氣概。這位幼承帝位,少年登基的皇帝,就是在南北朝時期,幾十個君王中,真正有所作為,并在歷史上產生深刻影響的改革家,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大器早成
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天安二年 (467) 八月生于平城 (今山西大同),皇興二年 (469) 六月,被立為皇太子。拓跋宏的母親李夫人在他被立為太子時被賜死。拓跋宏由祖母馮太后撫養。皇興五年 (471) 八月,拓跋宏剛長到5歲,父親獻文帝拓跋弘便把皇位讓給了他。五年以后,獻文帝去世,馮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馮太后是長樂信都(今河北冀縣)人。她的祖父馮弘和伯父馮跋是北燕王國的國君。父親馮朗投降北魏,做秦、雍二州的刺史,后來被殺。馮太后生于長安,父親被殺后便投奔姑母。她的姑母是魏太武帝的妃子。馮太后投奔姑母,在宮中接受教育,知書達理。14歲時,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她被選為妃子,后來成為皇后,文成帝死后,獻文帝拓跋弘即位。她就成了皇太后。和平六年(465),文成帝死后,丞相乙渾乘機專權,任意殺害異己,決斷國事。這時獻文帝還只有12歲,馮太后24歲。在這場斗爭中,她充分顯示出自己的政治才能,她殺死了丞相乙渾,掌握了國家大權,臨朝稱制。一年后拓跋宏出生,她將拓跋宏收入自己宮中,親加撫養,把政權交給獻文帝。獻文帝死后,拓跋宏幼年繼位,馮太后便再次臨朝稱制。
馮太后自己粗通文墨,十分注意對拓跋宏的培養教育,專門給他安排了漢族士人做師傅,學習儒家經典。拓跋宏聰明勤奮,喜好讀書,受到漢族封建文化的熏陶,有很高的漢文化修養,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非常大。拓跋宏秉性孝謹,因3歲時母親便被賜死,他始終不知生母是誰,因從小跟著馮太后,便將馮太后看做親生母親一樣。馮太后開始并不喜歡拓跋宏,因為拓跋宏早熟、機靈,太后擔心他長大了對自己不利,曾在嚴寒時候,把他關在一間空屋子里面,只讓他穿著單衣,并且三天沒給他飯吃,打算將他廢掉。幸而大臣上疏力爭,方才把他放出。后來又有一個太監意向馮太后講拓跋宏的壞話,馮太后大為生氣,用杖把拓跋宏打了一頓,拓跋宏無故受杖,卻毫無怨恨,也沒有加以申辯。自父親獻文帝死后,拓跋宏越發孝順馮太后,無論大小事情,都要報知太后。馮太后也逐漸開始指導年少的拓跋宏處理國家大事。
厲行改革
北魏建國后,對文武百官一直不設俸祿。在征服戰爭時期,將士以擄掠為生,統一中原后,官吏便靠貪污盤剝百姓過日子。北魏統治者逐漸認識到了貪污給政府造成的危機。遠在太武帝時,便開始了對貪污的懲罰,之后北魏各代帝王,也都分別下令嚴禁貪污,但因始終沒有解決官吏的俸祿問題,所以貪污現象屢禁不止,并且越來越嚴重,引起了人民不斷的反抗。太和八年 (484),拓跋宏在馮太后的輔助下,決心實行 “班祿”,開始了改革的前奏。當時,北魏大臣對 “班祿”之事爭論不休。以鮮卑大貴族淮南王拓跋佗為首的一部分貴族反對實行俸祿制。“班祿” 派的代表中書高閭說: “不給俸祿,貪財好利之徒,可以為非作歹; 清白自守的人,卻連生活也不能維持! 而實行俸祿,則廉潔的人可以自保,貪婪的人也會有所收斂。”辯論的結果,高閭得到了勝利。拓跋宏正式下令實行俸祿制。規定犯贓絹一匹以上的處死刑,“枉法”者無論多少,一律處死。自太和八年 (484) 六月正式 “班祿”,到這一年的九月,刺史以下的官吏,因犯贓被發覺的四十多人,都處了死罪。其中有一人叫李洪的,是拓跋宏的舅公,任秦、益二州刺史,既是顯宦,又是貴戚,也犯了貪污罪,地方官員不敢給他定罪。拓跋宏便令將他從任所押到平城,召集了眾大臣,自己親自審問,然后賜死,以顯示自己 “班祿”及禁絕貪污行為的決心。一時間,受祿的官吏人人自警,北魏的吏治也出現了比較清明的氣象。
自西晉末年以來,北方連年混亂,田園荒蕪,人口銳減。豪強地主趁機兼并土地,農民為了逃避繁重的徭役,往往蔭附于豪強之家,或逃亡流徙。使北魏政權直接控制的耕地和人口減少,大量荒地無人耕種,嚴重影響政府的財政收入。為了緩和社會矛盾,保證國家的財政來源,馮太后、拓跋宏不顧豪強大族和守舊勢力的反對,決心限制豪強勢力,同他們爭奪耕地和農民。太和九年 (485)十月,大臣李安世向拓跋宏上書,提出均田建議。拓跋宏馬上采納了這一建議,在全國實行均田。規定凡15歲以上的男子和婦女,都可以得到政府授予的土地,即“受田”。露田男子每人四十畝,婦人二十畝,到了年老不能勞動或死后,再把土地還給政府。男子每人還可有桑田二十畝,用來種植桑、榆、棗樹,不種桑的地方,則給麻田,男子十畝,婦人五畝。桑、麻田均可世代相傳,不用交還。奴婢和一般百姓同樣受田,耕牛也可受田,每戶限四牛。又規定了新的租調制度,一夫一婦每年出帛一匹、粟二石,這個數量比原來要少。這樣,有利于吸引原來的蔭戶和流浪者,重新成為國家的編戶。由于農民都能有一定數量的土地,對生產的發展和政府收入的增加也是有利的。
北魏的地方基層政權,原來一直掌握在宗主手里。宗主的前身,就是塢壁主。北魏進入中原后,一直依靠這些塢壁主的合作,讓他們以 “宗主”的名義,“督護”地方,替朝廷征收租賦,和朝廷分享剝削人民的權利。“宗主督護”使漢族豪強和鮮卑貴族得到了政治上的相安,但朝廷的收入卻因此受到影響,社會矛盾也不斷激化。拓跋宏采納大臣李沖的建議,用漢族傳統的地方基層組織,代替了 “宗主督護”。以五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五里為一黨,鄰設鄰長,里設里長,黨設黨長,合稱三長。三長的主要責任是檢查戶口,征發徭役和兵役,征收賦稅等。當時,由于許多大臣本身就是隱匿農戶的地主,所以他們紛紛反對這一改革。馮太后和拓跋宏力排眾議,堅決采納了李沖的建議。認為實行三長制不僅可以保證均田制的實施,而且還可以把逃避租稅的人口清查出來。實行三長制后,賦稅平均,不僅相對減輕了百姓的負擔,而且使北魏政府的收入大增。
傾心漢化
拓跋宏從小熟讀儒學經典,向慕漢族文明。在位期間,興禮樂,正風俗。分遣牧守祭祀堯、舜、周公,又謚孔子世圣尼父,另在中書省懸設孔子畫像,親自拜祭。又改中書學為國子學,尊司徒尉元為三老,尚書游明根為五更,仿效漢族三代成制。太和十四年 (490),馮太后病亡,拓跋宏完全按照儒家經典的規定,守孝服喪,開始幾天不進飲食,后來眾大臣上諫苦勸,勉強吃一點,但也只吃很少一點白粥。鮮卑貴族勸他照祖宗的老規矩辦喪事,不要過哀。拓跋宏卻以為祖宗時,南征北戰,重視武略,不重文教,現在情況不同了。言下之意,不愿墨守祖宗成規,而希望在 “文治” 上下功夫。
北魏雖自建國以來就定都平城,但中原的富庶,一開始便吸引著這個新興的塞上政權。北魏道武帝、明元帝都曾經有過把都城南遷的打算。但那時夏與柔然還時時威脅著北魏,遷都中原的條件尚不成熟。北方統一后,也越來越依賴中原地區谷帛的支持。原來出戰士,輸戰馬,征戰四方的中心——平城,地處邊塞,交通不便,經濟文化落后,自然難以擔當 “文治”的任務,遷都洛陽,便成為當時形勢的要求了。另外,我國歷代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都大講“五行”,認為王朝的更替變化是有一定順序的。北魏自認為是繼承西晉,西晉是金,魏當是水。為了和南朝爭正統,也應把都城遷到漢魏(曹魏) 的故都洛陽。
拓跋宏知道,遷都是一件大事,必然遇到貴族、大臣們的反對。于是,他把文武大臣召集起來,假稱要調兵遣將,大舉進攻南齊。這時,以任城王拓跋澄為首的文武大臣信以為真,紛紛表示反對。拓跋宏勃然大怒,聲色俱厲地說: “社稷(指國家)是我的社稷,任城王你們想出來擋駕嗎?”拓跋澄也不甘示弱地說: “社稷雖然是歸你所有,我們作為社稷之臣,對國家的危難,也不能知而不言呀!”退朝之后,拓跋宏又把任城王召來,對他說:“剛才談的事,實在難辦得很。我們的國家雖然起自北方,建都平城。但平城是用武之地,不是搞文治的地方。我這次名義上是進攻南齊,實際上是想借機遷都中原。你以為如何呢?”拓跋澄這次領會意圖,表示支持遷都。他認為東周和東漢正是在洛陽興盛起來的,現在假若沒有漢族地主的支持,單憑武力是難以維持統治的。拓跋宏又問:“北方人因循守舊,不想變革,怎么辦?”拓跋澄堅決支持拓跋宏的改革計劃,他說: “只有非常之人,才能做非常之事。你就下決心干吧,他們又能怎樣呢?”拓跋宏聽了非常高興地說: “任城,你真是我的張子房呀!”
太和十七年 (493),拓跋宏不顧眾大臣的反對,率領三十萬大軍南下,九日,便到了洛陽。在洛陽參觀了西晉宮殿的遺址,吟詠著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黍離》中的詩句) 的詩句。一出由拓跋宏扮演主角的遷都的戲,便以這樣的獨白開了頭。
經過長途跋涉,士卒十分勞累。隨行的文武百官,心情十分沉重。皇帝真的要南伐嗎?他們實在不愿意再南下了。然而,拓跋宏卻照舊全副戎裝,騎在馬上,下令三軍,繼續向南進步。這時,大臣們都跪在拓跋宏的馬前,苦苦哀求不要再南伐了。拓跋宏氣惱地說: “討伐南齊的大計早已確定,現在大軍就要南進,你們還想干什么?”群臣仍然叩頭不止。拓跋宏滿面怒容,對這些人說: “我要統一天下,你們卻屢次阻撓。誰再說,就要辦誰的罪!”說完,整一整馬韁,仿佛就要出發了。可是,一個叫拓跋休的鮮卑貴族,仍然跪在那里,一動也不動,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囁囁嚅嚅地仍請求皇帝不要再南進了。拓跋宏覺得時機已經成熟,富于表情的臉,忽然換了另一種顏色,用和緩的口氣對群臣說: “這回出兵,費了不少事,用了許多錢,不可勞而無功。不南進,便遷都。你們贊成嗎?贊成的立在左邊,不贊成的立在右邊。”這一出戲演得很成功。盡管大臣們也不愿遷都,但遷都總比打仗好,南伐的危險性很大,誰也不愿擔風險,只好同意遷都。
接著,拓跋宏令大臣李沖、穆亮等人營建洛陽,派拓跋澄回平城,向留守平城的貴族傳達遷都的決定。又派貴族于烈擔任留守平城的重任。拓跋宏問他:“你贊成遷都嗎?”于烈說: “您的深謀遠慮,我現在還不明白。我的內心,是一半樂遷 (贊成),一半戀舊(不贊成)。”拓跋宏認為他很忠直,說: “你不唱反調就行了。”太和十八年(494),拓跋宏又頒發詔書,把遷都的事通知全國。由于平城貴族留戀故土,不想南遷,拓跋宏又親自回到平城,召集文武百官,曉以利害,做了許多說服工作。不久,就正式遷都洛陽。
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后,為了把改革繼續下去,決心改變鮮卑的風俗習慣,進一步學習和采用漢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
他召集群臣說: “你們想不想讓我們魏國也象周朝那樣聞名史冊,被人們千古傳頌呢?”文武百官當然都表示同意。接著他又問: “是改變我們的風俗習慣和統治方式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 還是不必改變就可以達到呢?”拓跋宏的弟弟,咸陽王拓跋禧回答說:“只有改變,才能達到。”拓跋宏又問:“你們愿意不愿意讓我們子孫萬代永遠治理國家?”拓跋禧說: “愿意。”于是,拓跋宏便說: “好吧,那我們就迅速改變過去的風俗習慣和統治方式。你們必須服從命令,不準違抗。”接著,拓跋宏便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積極實行漢化政策。
太和十八年 (494),拓跋宏下令,禁止鮮卑貴族穿胡服,一律改穿漢族服裝。原來鮮卑人過著游牧生活,穿短衣服適合馬上生活,騎馬射獵很方便。現在他們已經由塞北遷到漢族聚居的中原,社會環境、生活方式改變了,服裝也應隨之改變。而且穿上漢服,也有利于減少民族差異,消除隔閡。拓跋宏不僅發布了改革的政令,平時還注意檢查執行的情況。有一次,他外出到洛陽,對大臣們說: “昨天我進城的時候,看到有個婦女還戴著帽子,穿著夾領小袖的鮮卑服,出了這樣的事情,你們為什么不檢查?”拓跋澄回答說: “現在洛陽城里還是穿鮮卑服的人少,穿漢服的人多。”拓跋宏聽了很不高興,反問道: “難道要都穿上鮮卑服才算督察不嚴嗎? 你們這樣說,簡直是 ‘一言喪邦’!”,他讓史官把這件事情記載下來,又把所有留守洛陽的官吏責備了一通,要求人人皆知,不許再穿胡服。
太和十九年(495),拓跋宏又下令禁止鮮卑貴族講鮮卑語,一律改說漢話,過去,連做官的漢人也得講鮮卑語,軍隊中的號令也用鮮卑語。為了解決語言不通的問題,專門設置了“譯令使”(翻譯)。為了消除語言上的隔閡,拓跋宏規定在朝廷上不準講鮮卑語。30歲以上的官員一時難改,講鮮卑語可以不予處罰;30歲以下的官吏在朝廷上必須講漢話,否則就要降職。后來又進一步規定,不準在朝廷上講鮮卑語,誰違反規定就要撤職。許多鮮卑貴族對此很不滿,但也沒有辦法。從規定上看,穿漢服,講漢話,似乎只是對鮮卑貴族的要求,實際上遠遠超過了這個范圍。隨著民族間的頻繁交往,再加上政府的規定,許多鮮卑人也都在講漢話。據史書載,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不久也就忘記了鮮卑語。
太和二十年 (496),拓跋宏又把鮮卑族復姓改為漢族的單姓。他在詔書中說,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北魏的祖先是黃帝的子孫,在五行中屬于土,土又是“黃中之色,萬物之元”,所以將拓跋氏改為元氏。隨后,將拔拔氏改為長孫氏,達奚氏改為奚氏,乙旃氏改為叔孫氏,五穆氏改為穆氏,獨孤氏改為劉氏,……其他的鮮卑復姓也都一一做了改變,把鮮卑族一百一十八個姓全部改為漢姓。同時,拓跋宏還下令改變鮮卑人的籍貫。凡是遷到洛陽的鮮卑人就算洛陽人,死了也不準運往塞北。所謂生為洛陽人,死葬北邙山。
為了進一步拉攏漢族地主,改變過去鮮卑貴族的風俗習慣,拓跋宏主張與漢族地主聯姻。他自己就把漢族大地主盧敏、崔宗伯、鄭羲、王諒四大姓的女兒納入后宮,以當朝重臣李沖的女兒為皇后。然后,又給他五個弟弟分別找了漢族地主的女兒為妻,他自己的女兒也嫁給漢族地主。其他鮮卑人也都按照門第的高低,實行對等的聯姻關系,把漢族地主和鮮卑貴族的利益聯系在一起,以緩和民族矛盾,鞏固北魏的統治。
此外,拓跋宏還命令從南朝來的王肅仿照南齊的制度,擬定北魏的官制禮儀,設立樂官,修訂法律,改革官職名稱,使北魏的政治制度同南齊幾乎沒有兩樣。對拓跋族原來的制度則一概廢除。
拓跋宏實行漢化,自然不可能只學好的,不學壞的。因此,連當時已經腐朽的門閥制度,他也照搬了過來。他把鮮卑貴族漢族士族按門第高低分為甲乙丙丁四等。鮮卑以穆、陸、賀、劉、樓、于、嵇、尉八姓為高,定為國姓,與漢族的崔、盧、李、鄭四姓相當。其余貴族亦各有門第等級,并按照門第來確定官職的高低。這當然是不利于社會進步的制度。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一些鮮卑貴族對立的情緒也越來越大。拓跋宏在改革中啟用了不少漢族士人。因而引起了一部分鮮卑貴族的抱怨。說拓跋宏親近漢人,疏遠本族。拓跋宏的太子拓跋恂一向傲慢,不好學習,長得又肥又大,洛陽的氣候比塞北炎熱,拓跋恂叫苦不迭,總想回平城去。拓跋宏賜給他的漢服他也不穿,經常私穿胡服。有個叫高道悅的人,多少次勸說拓跋恂不要這樣做,拓跋恂不但不接受,反而對他懷恨在心。太和二十年(496)八月,拓跋宏到嵩山巡視,太子恂趁機和他的親信密謀,準備帶著人馬回平城,并殺掉了高道悅。拓跋宏得到消息后,立即返回洛陽,把太子恂召入宮中,歷數了太子恂的罪惡,親自把他痛打一頓,然后囚禁起來。這年冬天,拓跋宏便廢掉了太子恂,后又派人用藥酒將他毒死。
這一年的冬天,拓跋貴族穆泰等人又秘密聯絡許多將領,想立陽平王拓跋頤為皇帝,并在平城起兵。拓跋宏派任城王拓跋澄前去討伐,平定了這次內亂。這次叛亂的主謀穆泰,不僅是北魏的元老,而且還是拓跋宏的恩人。當時馮太后當政時,曾想廢掉拓跋宏,正是由于穆泰等人一再勸阻,才保住了拓跋宏的皇位。現在為了推行改革,拓跋宏對穆泰也沒有寬容,下令處死了以他為首的叛亂分子,打擊了鮮卑貴族的保守勢力,為以后繼續深入改革奠定了基礎。
用人納諫
拓跋宏為了推行漢化政策,進行改革,就需要有一批支持他的有才干的人。鮮卑貴族拓跋澄就是他的一個得力助手。他曾替拓跋宏安撫留在平城的鮮卑人,宣傳遷都洛陽的好處,又曾抱病率軍鎮壓保守勢力的叛亂。他還經常為拓跋宏出謀劃策,深得拓跋宏的賞識,引為知己。對于其他堅持改革,推行漢化政策的人,拓跋宏也非常重視。如齊州 (治所在今山東濟南) 刺史拓跋鑒,按照齊魯地區漢族的習慣進行革新,積極推行漢化政策,拓跋宏贊賞地說: “各地的官吏,如果都象拓跋鑒那樣干,移風易俗,進行改革還有什么難的!”
拓跋宏很注意人才的選用。有一次,他曾讓大臣討論人才和門第自身的問題,李沖說: “要想使國家富強起來,不能只重視出身的高低貴賤,應該有選拔人才的規定。”韓顯宗也說:“國家興亡在于人才,不能只重視出身。哪能以貴襲貴,以賤襲賤呢?”為此,韓顯宗還曾專門上書說明自己的看法。他說:“出身高貴的人對國家有什么用處?出身只能說明他們祖先的功績。只要確有才華,就是殺豬的、打漁的、甚至奴仆、俘虜,都可以重用。應該讓有大才的人做大官,有小才的人做小官,只有這樣辦,對國家才有好處。”
拓跋宏同意這些建議。他認為只要出類拔萃的人,也可以不受門第等級的限制。他還提出了許多具體辦法,制訂了許多規定。
為了發現人才,拓跋宏多次要求各級官吏,都要注意推薦人才,讓大臣們對他自己任命的官員進行評論。如果誰不稱職,就直截了當地提出來;如果有才能的人他沒有用,也讓官員推舉。誰能推選出真正有才干的人,誰就會受到獎賞,或者放假休息三天; 不發表意見的人,被看作是有罪的行為。他把能否推薦人才,作為考核官吏的一條重要標準。
為了盡快選拔有用的人才,他改變了過去傳統的考核制度。過去規定官吏三年一考,九年進行三考,然后才決定官員的升降。現在規定三年一考就決定升降。對五品以上的官員,他親自和大臣們一起進行考核。有一次,并州 (治所在今山西太原) 刺史王襲聽說拓跋宏要經過并州,就讓人事先刻好了為自己歌功頌德的石碑,立在道路旁。”拓跋宏見了,表示懷疑,立即派人進行調查了解,結果發現,王襲確實是弄虛作假,有意欺騙他。于是就對王襲進行了處理。又有一次,拓跋宏對幾位重要大臣說:“你們都身居要職,這么長時間了,既沒有對我批評過一句,又沒有提出過一個好的建議,更沒有給我推薦過一個有才能的人,或是罷免一個不稱職的官吏,這是很大的罪過。”接著,他又指出了他弟弟廣陵王拓跋羽以及各個大臣的過錯。結果,有的被扣發薪水,有的被降職,有的被罷官。
拓跋宏特別重視漢族地主中有才干的人。馮太后重用的一些漢族地主,他都很尊重。漢族地主劉芳、崔光、高閭、高允,貧士李彪等人,在拓跋宏親政時,積極出謀劃策。對提出均田制、三長制建議的李安世、李沖等人,拓跋宏更是由衷佩服,委以重任。這些漢族地主的人才,便成為他推行改革的一支積極力量。
拓跋宏為了廣泛搜集人才,對南朝投降的官吏也很重視。南朝劉宋政權的后代劉昶投降以后,拓跋宏非常注意與劉昶搞好關系,使劉昶為北魏政權服務。派劉昶遠出時,拓跋宏還親自送行,并讓文武大臣作詩相贈,使劉昶深為感動。由于拓跋宏對所有人才都能以禮相待,因此當時有不少南朝漢族地主去投奔北魏。王肅是江南著名的才子,也很有政治頭腦。當他父親和兄弟在南齊被殺以后,就逃到了北魏。拓跋宏聽說他很有才能,便立即接見他,對他十分器重,恨相見之晚,馬上委他以重任。王肅非常熟悉南朝的政治制度,因此在北魏改訂官制禮儀和推行漢化政策方面起了很大作用。王清石原來是江南大地主,世世代代在江南做官。到了北方以后,擔心拓跋宏不信任他,心里總感到不安。拓跋宏對他說: “你什么時候想見我都行,你想說什么都可以。” 王清石深感拓跋宏的知遇之恩,也就更加為他出力了。
拓跋宏很注意聽取大臣們的意見。當時北魏的刑法繁多,法律條令就有八百三十二章。刑罰也特別嚴酷,僅判死刑的規定也有十六種。所以北魏的罪犯很多。當時許多被遷移到邊境的罪犯經常逃跑,拓跋宏曾下令,凡是逃跑的人,就讓他全家服役。刺史崔挺上書提出不同意見,認為刑罰太重了,拓跋宏便馬上接受了他的意見,取消了原來的規定。
發展文化
拓跋宏生于社會動蕩的年代,也是民族融合的年代。他從小就接觸漢族文化,羨慕漢族文化。他為人聰明,又能刻苦學習,因而他的漢文化素養是很高的。他對古詩很有研究,文章也寫得很好。據說他可以一邊騎馬一邊寫詩作文,寫成后可以一字不用改。他一生寫了上百篇文章。自親政以后,他還經常和大臣們和歌作詩,并且親自給別人改詩。有一次,他見到路旁有十幾棵樹,就詩興大發,立即寫詩一首。然后,又讓弟弟彭城王拓跋勰在離他十幾步遠的地方,一邊向他走,一邊作詩,拓跋勰果真作出了一首詩,他非常高興。拓跋宏不僅自己喜愛漢族文化,還經常讓鮮卑貴族讀書寫字,教育他們學習漢族文化。為此,他還下令專門設置了皇子學,讓王公貴族的子弟入學,學習儒家經典。在遷都洛陽后,他曾講過,遷都就是為了移風易俗,讓鮮卑人增長見識。如果一直住在平城,就什么也學不到,我們的子孫就象對墻站著一樣,什么也不懂。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統治者,敢于承認自己的落后,不懷民族偏見,不夜郎自大,并虛心學習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拓跋宏確是突出的一個。在他的倡導下,鮮卑人在文化上進步很快。有一次,拓跋宏對鮮卑大臣陸叡講:“過去我們總說鮮卑人性格粗魯,何必學習呢?這句話看來是不對的。現在很多鮮卑人都能讀書識字了,關鍵在于學不學。”由于拓跋宏積極興辦學校,征集天下書籍,進行研究和整理,使北方的文化開始出現了復興的氣象。
在拓跋宏統治時期,佛教有很大的發展。僅洛陽就有一百多所寺院,和尚尼姑二千多人。整個北魏,寺院達六千四百七十八所,僧尼有七萬七千二百余人。隨著佛教的傳入和發展,建造了許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敦煌、云岡、龍門三大石窟。敦煌、云岡石窟建立較早,龍門石窟是在太和十八年 (494)開始建造的,以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等朝代,相繼營造長達四百多年。龍門石窟的窟頂及四壁都雕飾得十分精麗,佛象也塑造得非常優美,反映出古代勞動人民高度的聰明才智。其中,賓陽中洞 (也稱賓陽洞) 是拓跋宏遷都洛陽后建造的石窟之一。洞前壁左右原有兩幅大型浮雕《帝后禮佛圖》,粗曠剛勁,局面宏大,是北魏風格的代表作。
在拓跋宏的重視和倡導下,北魏的書法達到極高水平,刻在墓碑上的字體,剛勁有力,氣勢雄厚,別具風格,后人稱為 “魏碑”體。直到現在還深受書法愛好者的重視和喜愛。
英主早逝
拓跋宏在一次南伐時曾寫了這樣的詩句“白日光天無不曜,江左一隅獨未照。”意思是中國的廣大地區都歸我管轄了,只有江南一小塊還沒能由我統治。拓跋宏為了實現統一天下的野心,自親政以后,幾乎年年興師南伐。
太和十八年 (494),拓跋宏遷都洛陽,剛剛安定下來。聞說南齊宣武王蕭鸞肆行毒虐,殺害諸王,自立為帝。拓跋宏便想借機出兵。正巧邊將奏報,說南齊雍州刺史曹虎,有意投降北魏。拓跋宏大喜,隨即派兵四路并進,準備進攻南齊。大臣高閭上書勸諫,認為現在洛陽草創,尚未完全穩定,而曹虎又并未派來人質,一定不是誠心降魏,不可輕舉妄動。鎮南將軍李沖,及任城王澄也同聲勸阻。但拓跋宏仍是執意南伐,命令他三弟北海王詳為尚書仆射,留掌國事,李沖為副手,一同守衛洛陽。他自己親率大軍,揮師南下。
行至懸瓠(今河南汝南),接連催促曹虎會師,曹師果然一直未降,但拓跋宏仍不肯罷師。率軍渡淮東行,直抵壽陽,但南齊守將早有防備。便率軍轉而圍攻鐘離 (今安徽省鳳陽東北),相持旬日,城仍未攻下,南齊援軍又至,內守外攻,魏軍戰死了許多士卒。拓跋宏才不得不下令北撤,返回洛陽。
到了太和二十一年(497),南齊又有內亂,拓跋宏認為有隙可乘,大發冀、定、瀛、相、濟五州丁壯,得二十萬人,由他親自督領,自洛陽出發,號稱百萬,又都撮唇為哨,作鷹隼之聲,響徹遠近,聲勢逼人。連下新野、南陽、彭城。齊主蕭鸞憂懼成疾,于太和二十二年 (498)七月病歿。這時魏軍氣勢正盛,本該乘機南攻。但偏偏北魏自己也出了問題。原來拓跋宏南下之時,留拓跋澄及李彪、李沖居守洛陽。李彪本來家世孤傲,全賴李沖賞識其才能,將他推薦提升,位至太尉,但這次一起留守洛陽,他卻偏偏事事都與李沖作對,任意專恣,飛揚跋扈。這年三月,李沖氣憤填胸,便將李彪關在尚書省,上表歷數李彪的罪過,請求拓跋宏將其處死。拓跋宏認為兩人都太過分,便只將李彪撤職,并未深究,李沖一怒之下,竟病重不起,不久身亡。這樣一來,洛陽的留守,三人中少了兩人,拓跋宏不免擔憂。另一件事是北方的高車因不愿應征出兵,便推袁紇樹為首領,起來叛亂。拓跋宏本來派遣將軍宇文福前去討伐,不料大敗而回。又派江陽王元繼再次北征,而元繼主張招撫,一時間不能平亂。拓跋宏不免心焦,準備自己親去平亂。所以拓跋宏在這年九月聽到蕭鸞病殂的消息后,便以 “禮不伐喪” 為理由,下令撤兵。
拓跋宏因操勞過度,在撤軍途中便得病躺倒。到了十月,才從懸瓠出發,北伐高車。走到鄴城,正是十一月。這時江陽王元繼已解決了高車的叛亂,拓跋宏便在鄴城過冬休息。第二年 (499) 正月,才回到洛陽。這時,南齊太尉陳顯達,平北將軍崔慧景,率兵四萬攻魏,企圖收復被北魏占據的雍州諸郡,魏將元英迎戰,屢為所敗。三月,拓跋宏再次親自率兵南征,駐于馬圈 (今河南省鄧縣東北),并命令廣陽王拓跋嘉,從小路繞至敵后,前后夾擊,齊軍兩面受敵,大敗而逃。拓跋宏雖然取得勝利,但跋涉奔波,不免又有一番勞頓,于是再次病倒。病情迅速加重,趕緊北歸,走到谷塘原,拓跋宏自知已難望痊愈,便對鼓城王拓跋勰說: “我的病更加惡化,肯定是不行了。天下尚未統一,太子幼弱,一切都依靠你了,希望你能全力輔佐太子!”隨即又命拓跋勰起草詔書,以侍中、北海王詳為司空,鎮南將軍王肅為尚書令,鎮南大將軍廣陽王嘉獎為左仆射,尚書宋弁為吏部尚書,讓他們同太尉咸陽王禧,尚書右仆射任城王澄等共同輔政。四月,拓跋宏便死于谷塘原。年僅33歲,謚號孝文皇帝,廟號高祖。葬于長陵。
上一篇:孝莊帝元子攸
下一篇:孝明帝元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