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廟書院建筑
文廟建筑的出現,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河南為中國傳統文化發源地,名人祠廟遍布全省各地,紀念孔子的文廟曾遍布大小城鎮,其形制均制度化。河南文廟是文物建筑中數量較多的一類,歷史上全省各州、府、縣均設有文廟,現分布在全省各地的文廟仍有近50處。河南文廟建筑的布局和形式,大都端莊嚴肅,制度相同,主要由奎壁(照壁)、泮池、狀元橋、欞星門、戟門(大成門)、大成殿、尊經閣、文魁樓、崇圣祠(啟圣祠)、鄉賢祠、名宦祠、節孝祠、東西廂房等廟宇建筑以及明倫堂等古代儒學建筑組成。建筑形式大多仿照我國傳統宮殿建筑,綠瓦飛檐,雕欄玲瓏,巍峨壯觀。洛陽河南府文廟創建于金元時期,與府學結合,為我省現存最早的文廟。永城芒碭山夫子廟,乃為紀念孔子游說天下避雨駐足之事而設,是現存唯一不在城鎮的文廟。
書院是我國封建社會獨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是中國教育史上與官學平行交叉發展的一種教育制度。它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是集教育、學術、藏書為一體的文化教育機構。它在綜合和改造傳統官學和私學的基礎上,建構了一種不是官學、但有官學成分,不是私學、但又吸收私學長處的新教育制度。自書院出現以后,我國古代教育便發生了一個很大變化,即出現了官學、私學和書院平行發展的格局,三者成鼎立之勢,直到清朝末年。它們之間雖有排斥,但更多的是互相滲透與融合,促進了我國古代文化教育的發展和繁榮。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中的登封嵩陽書院為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名儒司馬光、范仲淹、程顥、程頤等相繼在此講學,名揚海內。扶溝大程書院為我國著名的早期書院,以二程之姓命名,足顯程氏之影響。汝州學宮是“廟學合一”的布局,對研究明清時期教育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上一篇:道教建筑
下一篇:民居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