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夫之
為問西風因底怨?百轉千回,苦要情思斷。葉葉飄零都不管,回塘早似天涯遠。
陣陣寒鴉飛影亂,總趨斜陽,誰肯還留戀!夢里鵝黃拖錦線,春光難借寒蟬喚。
這首詞的題目是“衰柳”,用的詞牌是《蝶戀花》。
歷來詩詞作品中的詠物詞,多是借物抒懷而寄意于言外,以“柳”為題者自然也不例外。由于柳樹具有生長迅速、枝葉茂密、婀娜多姿、清麗可喜等特點,所以為人們所喜愛,幾乎有流水之處無不植柳。而中國古代宮廷之內,為了美化環境,池畔河邊、宮墻內外,植柳尤多。因此,在古代詩詞中提到“宮柳”者比比皆是。例如唐代岑參的《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中的“花迎劍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白居易《長恨歌》中的“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以及宋代陸游《釵頭鳳》詞中的“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墻柳”等名句,都涉及宮柳。因而王夫之的這首“衰柳”詞,雖未提到明代的宮殿苑囿,可是仔細品味全詞,所謂“衰柳”并非民間之柳,而是暗指明廷的宮柳,也就是以衰柳來比喻明朝的衰亡。所以,作者是以柳葉的隨風凋落,寄寓著對故國淪亡的無限悲愴、痛惜的心情。
在詞的上闋里,作者即景抒情,以柳葉的飄零,抒發內心的感慨。
開始三句,詩人用委婉的筆觸向“西風”質問道:你到底對柳樹有何怨仇,為什么要一個勁地猛吹,非使它一片葉兒也不留呢?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既然是“衰柳”,自然是深秋季節,西風陣陣,萬木落葉,原屬切題切景之作。可是從詩人深摯地懷念故國之思來看,這個“西風”就不是一般的秋風了。如果我們結合王夫之的生平志節、歷史背景來考察的話,可以說,“西風”實際上指的乃是入侵中原的清兵。1644年,清朝定鼎北京,先后消滅了福王朱由崧等南明殘余勢力。所以,作者不禁發出了“葉葉飄零都不管,回塘早似天涯遠”的慨嘆。柳樹上被無情西風吹走的片片落葉,再想回到塘邊樹上,已經是咫尺天涯,再也不可能的了。顯然,這是借西風吹落葉以借喻國亡家破之感,曲折地表達了詩人對大明江山難以恢復的哀痛、悲切之情。
在詞的下闋里,主要是以情入景,表明自己對故國的眷念和忠貞。
首句“陣陣寒鴉飛影亂”,是緊承上闋的西風凄厲而來,展示了一幅深秋傍晚時節,在刺骨的寒風中群鴉歸巢的紛亂畫面。這時已是日落西山,夜幕將臨之際,群鴉都要趁這個時機覓得一枝之棲,因而爭先恐后紛紛嚷嚷。如果我們僅僅從字面上看,詩人當然只是寫了宿鳥投林的晚景。然而一旦深入思考的話,就會發現這里的“寒鴉”不是一般的鴉群,顯然指的是那些為了自己身家性命而競向投奔新朝的士大夫們,他們“誰肯還留戀”故國呢? 而作者在明亡之后,誓不降清,“竄身徭峒”,顛沛流離,“雖薦辟皆以死拒”(《清史稿·王夫之傳》)。因此,他在目擊鴉噪夕陽的情景時,聯想到國破君亡的時勢,又怎么能不感慨系之呢? 而自己明知寒蟬的凄切叫聲,再也喚不回來明媚的春光,可是詩人在夢寐中仍然盼望春回大地,柳植再吐新葉,也就是大明江山能夠重新恢復。盡管秋老葉落,一切都只能是夢想,可是詩人對故國無限忠貞的皎然志節卻是十分清楚的。所以,下闋的最后兩句是以十分含蓄、深沉的語言,點明了主題。
總之,這首詞是借衰柳而寄托作者對故國的無限懷念之情,以寒鴉投林來表達自己堅定不移的志節。詞的語言質樸,意境深刻,其中飽含著作者的悵惘、凄愴的思想感情。
這首詞的藝術特色是溶情于景,互為襯托。下闋是秋寒柳衰,滿目凄清之色;下闋以“陣陣寒鴉飛影亂”一句作為過渡,承上啟下,貼切自然。然后再由“斜陽”到夢想柳葉重生,由春逝而感慨“寒蟬”難喚,實景真情,層層深入。從而就把詞的意境逐步向前推進,不斷地引起人們的聯想,沉浸于秋柳之衰、葉葉飄零之嘆的深思之中。
上一篇:《花犯 詠梅·宋·周邦彥》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觀梅有感·元·劉因》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