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孫宜君
敘事長詩。作者聞捷。這是一部具有史詩規模與氣派的長篇敘事詩,長達萬余行。全詩共三部。第一部《動蕩的年代》,最初發表于《收獲》1959年第3期,后經修改于1959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第二部《叛亂的草原》的各章,散載于1960年《詩刊》、《星星》、《北京文藝》、《人民日報》等報刊,1962年11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第三部《覺醒的人們》于六十年代前期寫出初稿,其中的前奏曲、第五章和尾聲,分別發表于《邊疆文藝》1961年第1期、《上海文學》1962年第1期、《河北文學》1963年第2期。第三部原稿在十年動亂中已不知去向。198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重版第一、二部,并將第三部已發表的殘章同時印出。這部長詩以解放初期人民解放軍挺進新疆,用軍事和政治力量平息了由帝國主義分子在巴里坤草原策劃的一次武裝叛亂為題材和結構骨架,展開了西北邊疆兄弟民族豐富多彩的生活畫卷。第一部寫叛亂前夕彌漫草原的騷動不安,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第二部寫叛亂的始末;第三部寫覺醒了的牧民如何重建家園,創造社會主義的美好生活。詩人的創作意圖是,“通過這首長詩記載下解放初期聚居在巴里坤草原的哈薩克人從懷疑、反對到擁護共產黨的歷史過程,記載下帝國主義者和民族反動派的幻夢和末路(《動蕩的年代·后記》)”。遺憾的是,第三部的全貌已無法看到。但從第一、二部看,詩人的創作意圖已基本實現,內容、結構、人物均有相對的獨立性和藝術完整性。在長詩頭兩部中,詩人力圖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正面表現這場復雜斗爭,并用濃郁的色彩來涂抹這幅歷史圖畫。因而,一開始就交錯幾條線索,刻畫了各個社會階層的眾多人物。這種宏偉的規模,在我國現代敘事詩創作上前所未有,因此它曾被人稱為“詩體小說”。詩人把開闊的歷史場景的展現與對人物思想性格的刻畫結合起來。一定數量的人物形象的鮮明,是這首長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詩中出現的,有解放軍的師長、團長和戰士,有哈薩克民族的老人、青年、少女,有外國領事和間諜,有叛匪頭子及其爪牙。其中,外國領事馬克南、慣匪烏斯滿、部落頭人阿爾布滿金、哈薩克老牧民布魯巴大叔、民族干部沙爾拜、身世悲慘而善良的少女蘇麗亞等等,都有自己的特點。尤為突出的是長詩成功地塑造了青年牧民巴哈爾這個典型形象。巴哈爾是一個有復雜性格和感情的人物。他有貧苦牧民正直、善良、純樸、勤勞的本質,有驃悍、驍勇的稟性和出眾的跑馬、射獵、彈唱等本領,有對純真愛情的追求。然而,世代延續的奴仆生活使他變得愚昧、偏頗和虛榮;狹隘的民族觀念和宗教意識使他輕易地上了反動頭人的圈套,卷入叛亂逆流。但同時,他性格中善良的本質仍未泯滅,與家鄉親人的感情聯系尚未完全切斷,這使他走上了歧途后陷于矛盾和痛苦之中。通過正、反面的教育,他終于覺醒,走上了回頭路。長詩還出色地描繪了巴里坤草原的風光,哈薩克民族的生活習俗等。第一部中的“靜靜的巴里坤”,第二部中長達八九百行的對草原婚禮的描寫,色彩繁麗而詩意濃郁。長詩的形式是四行一節的半自由體,大體整齊又有變化。語言顯示出一種機智、輕快、優美、流暢的格調。這部長詩也存在一些由于事件復雜而流于敘述交代,或琢磨不夠而顯得粗糙的部分。第一部出版后,若干評論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提出情節更集中,描述更精練的要求。因而,第二部的情節線索出現了刪繁就簡的趨勢,騰出更多的篇幅用于抒情,但因此在總體構思上與第一部出現某些脫節:有的線索、若干重要人物,未能得到繼續有力的表現。這些瑕疵,沒有影響長詩在當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它仍不失為當代敘事詩中的杰作。
上一篇:謝錫文《聲音》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陳敬中《復活的?!樊敶膶W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