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改革變法運動·南京臨時政府文、教、禮俗改革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宣告成立。以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的南京臨時政府,為了在新生的共和國內革除封建弊政,發揚民主共和精神,在文化、教育、禮俗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這些改革對中國歷史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主要內容有:
第一,改革教育,用新的資產階級教育制度代替舊的封建教育制度。臨時政府先后頒發了《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十四條、《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十一條等文件,明令廢止小學讀經和跪拜孔丘之禮;禁用前清學部頒行的各種教科書;凡民間通行之教科書,其中如有尊崇滿清朝廷,及舊時官制、軍制等課程并避諱抬頭字樣,應由各該書局,自行修改;舊時“御批”各書和《大清律例》、《皇朝掌故》、《國朝事實》及其他有礙民國體制和共和精神的書籍,一概禁止講授,為實施資產階級民主教育掃清障礙。同時仿照西方資產階級教育制度,進行學制改革:舊時學堂一律改為學校;監督、堂長一律改稱校長;廢止舊時獎勵出身;初、高等小學畢業者,稱初、高等小學畢業生;中學校、師范學校畢業者,稱中學校、師范學校畢業生;男女可以同校,同時為提高女子地位,成立各種獨立的女子學校;各種教科書必須符合共和民國宗旨;縮短小學、中學的學習年限;取消讀經課,增加自然科學、實業、實用知識方面的課程?!镀胀ń逃龝盒姓n程標準》就規定:“初等小學之學科目,為修身、國文、算術、游戲、體操”;“師范學校之學科目,為修身、教育、國文、外國語、歷史、地理、數學、博物、理化、法制、經濟、習字、圖畫、手工、音樂、體操。女子加家政、裁縫。視地方情形得加設農工商業之一科目?!币陨细母锎胧槊駠鴷r期學校教育奠定了基礎,使新式的學校教育迅速得到恢復并有所發展。1912年,全國初級學校86 318所,中級學校832所,高級學校122所,學生總數達2933387人。
第二,掃除弊蠹,移風易俗。孫中山以身作則,在由滬赴寧任職時,輕車簡從;臨時大總統就職儀式也安排得莊嚴、熱烈又極其儉樸。臨時政府還剪除了一些官僚式的繁文縟節,無論官階大小都著同樣制服。凡政府官員都是“人民公仆”,革除以“大人”、“老爺”相稱的官場惡習,政府內一律改以官職相稱,社會上則改稱“先生”或“君”。同時實行低薪制,上至大總統,下至一般職員,所有在職人員除食宿由政府供給外,每人只發給由臨時政府財政部發行的軍用券30元。這打破了封建制度一切形式上的不平等,而保持了人與人之間形式上的平等。臨時政府為掃除弊蠹,移風易俗,面向中華民眾,又連續發布命令:禁止種植罌粟和吸食鴉片;男子限20日內剪除發辮;禁止賭博,“凡人在宴會游飲集合各場所,一概不準重蹈賭博舊習。其店鋪中有售賣各種賭具者,即著自行銷毀,嗣后永遠不準出售”;勸禁纏足;禁止蓄娼;禁止迎神賽會;革除陋俗惡習,“共作新國之民”。雖然這些法令有的立即實行或逐步實行了,有的還沒有來得及實行,但頒布這些法令的本身,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第三,保護人權,提倡民主自由。臨時政府頒發的一系列命令中反復強調“自由、平等、博愛”,“民主”、“共和”,提倡資產階級民主自由。臨時參議院通過了女子有參政權的議案,破天荒地宣布賦予幾千年來備受歧視的婦女以參加各級政權的權利。同時,為“重人權而彰公理”,臨時政府還頒發了一系列命令,禁止買賣人口,解除從前所結奴婢買賣契約,變主奴名分為雇主雇員的關系;禁絕販賣人口,保護華僑;改變所謂“賤民”身份,保障在封建時代備受歧視的“晝戶”的公民權;廢止反映人格上極不平等的跪拜之禮,規定普遍相見為一鞠躬,最敬禮為三鞠躬;禁止刑訊、體罰,下令焚毀一切從前不法刑具,改笞杖枷號為罰金拘留;反對“任人唯親”,提倡“任人唯賢”,制定文官考試制度。
第四,新聞方面,基本遵循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言論自由的原則。孫中山指出:“案言論自由,各國憲法所重,善從惡改,古人以為常師,自非專制淫威,從無過事摧抑者?!迸R時政府在孫中山的倡導下,實行了開放言論的新聞政策。這就促進了中國報業的勃興。1912年,全國報紙達五百多家,其中北京50家,上海15家。一些中等省會城市,也都有許多家報紙。如廣州有13家,福州有11家,南昌有8家,甚至像揚州、常州、無錫、南通、紹興、汕頭、煙臺、常德這類地方城市,也都各有一兩家報紙。這在中國新聞史上是史無前例的。南京臨時政府上述文、教、禮俗改革,觸動了封建專制統治和社會陋習,具有解放思想,移風易俗的作用,對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社會風氣的進步,共和精神的養成,都有積極意義。
上一篇:對歷史進步產生重大作用的事件·北宋的統一和集權
下一篇:抵御外侮·臺灣軍民的抗日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