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喜田
報告文學。作者穆青、馮健、周原。發表于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1962年冬,豫東黃河故道上的蘭考縣遭受了內澇、風沙、鹽堿三大災害,農業大減產。焦裕祿在此關口被黨派到蘭考擔任縣委書記。他帶著《毛澤東選集》、懷著改變災區面貌的決心來到蘭考,堅信在黨的領導下,在全縣三十六萬勤勞人民的奮斗下,一定能戰勝困難。他到任的第二天,便下鄉調查研究。在災害面前,蘭考縣委的工作很不成體統,有些人思想產生了惶惑。焦裕祿知道改變蘭考面貌的關鍵在于縣委領導核心的改變。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他帶領縣委同志來到了蘭考火車站。車站上,北風怒號,大雪紛飛,災民們拖兒帶女四處逃荒??h委看著這凄慘的情景心情都很沉重。焦裕祿指著災民們對縣領導講了話?;厝ズ?,又連夜開會,學習毛主席著作,開展了一連串的階級教育和思想教育??h委的決心堅定了:立志改變災區的面貌,并制訂了改造蘭考的宏偉藍圖。焦裕祿堅信“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他領著由干部、老農和技術員組成的三結合“三害”調查隊,不管刮風下雨,在全縣展開了大規模的追洪水、查風口、探流沙的調查研究工作,經數月奔波,得到了有關蘭考“三害”的第一手資料。全縣基層干部和群眾的覺悟參差不齊。焦裕祿學習毛主席著作,知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便樹立了幾個榜樣,召開了現場會,號召全縣人民向榜樣學習。群眾動員了起來,焦裕祿號召“當群眾困難的時候,共產黨員要出現在群眾面前”。在一個風雪夜,他忍著肝痛,帶領縣委領導,高唱《南泥灣》,下鄉訪貧問苦。他時刻想著全縣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他的肝疼十分厲害,走路、睡覺、作報告十分艱難,總得用左手支住肝部,但他不愿耽誤工作,始終不去看病。1964年3月,焦裕祿躺在了病床上,但他仍在起草關于改變蘭考面貌的文章。最后,他住院了,已經是肝癌后期,皮下擴散。他死不瞑目,臨死前還在聽縣委同志匯報工作,并囑咐死后把他埋在蘭考大地上,看著別人把蘭考治好。1964年5月4日,焦裕祿逝世,終年四十二歲。他的形象活在人們心中。在焦裕祿的精神鼓舞下,蘭考縣人民經過一年奮戰,終于初見成效。這篇報告文學是歌頌型的人物傳記。作品截取人物生活的一段典型的歷史,用幾個典型的事例,勾勒出了焦裕祿的思想與人格。本文采取分單元的結構法,每一單元選取最能表現焦裕祿思想的語言做標題,然后圍繞著這個小標題,選材布局,幾個單元形成了一個整體。這篇作品描寫、抒情、議論熔為一爐。風景描寫,既烘托了氣氛,又突出了人物個性。抒情感情充沛,敘述清晰樸實。這是60年代比較有影響的一篇報告文學。作品發表后便在全國掀起了一個學習焦裕祿的熱潮。當然,本文也帶有時代的局限,留有“左”的痕跡。
上一篇:尹昌龍《去意徊徨》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鄒德清《又一名哥倫布》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