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韓道方
短篇小說。作者張承志。發表于《伊犁河》1986年第3期,轉載于《小說月報》1987年第1期。小說寫的是“我”過火焰山的感受。“我”和里鐵甫乘驢車過火焰山。滿天都密布著太陽kün的灼烙般烤人的光線。兩人語言不同,難以溝通,只好默默地忍受著干渴,在天上的kun地上鮮紅的火焰山之間慢慢地行進。“我”在這曝曬中幾次想拿起水壺,看看里鐵甫的沉默,也就忍了下來。雖然兩人很難溝通,對“kün”對“yol(路遠)”卻有著相同的感覺。Yol正長,kün也是殘酷的,四天的艱難已足使“我”了解這兩個字眼的意思。碰上了水井,“我”喝得幾乎溢出來了,而里鐵甫卻紳士似地掬了一捧。兩人繼續行進在kün籠罩下的山間。途中有一座小石屋,里鐵甫虔誠地跪在石墻里,不知為了什么。終于到了滿目蒼翠的葡萄溝。習慣了眩目的黃沙、戈壁和焦裂的火焰山的眼睛對這濃艷綠色反而不自在了。六天的殘酷烤曬,使“我”與這堅忍的山脈有了深深的感情,“我”從心靈上理解了火焰山。天地間憤怒的火焰被凝固,卻仍保持著熊熊的姿態,而大地上的綠色仍裝點著這凝固的火焰,這堅忍、挺拔的火焰山。小說意境開闊、高遠。這令人畏懼而又向往的凝固火焰不僅是指自然的火焰山,更是指世道滄桑,人生變故,指人生的壯烈和艱辛。它啟示人們,在人生的悲壯中有著綠洲般美好的希望。小說語言凝練,力度較強,它既是殘酷、堅忍的山的概括,又是粗獷艱辛滿懷希望的北方民族的寫照。透過小說的獨特的語言風格,可以感受到北方大自然的嚴酷,感受到火焰山中的kün的濃烈,感受到北方人民生命的活力,感受到北方民族對苦難的超然態度和對希望的追求。
上一篇:楊新敏《減去十歲》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龐守英《凝眸》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