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傷寒雜病論》又稱《傷寒卒病論》。東漢張仲景撰,張仲景(約142~210),名機,南郡涅陽(今河南南陽)人。此書成于東漢末年(200~210),包括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共16卷,原著散佚,后經晉代王叔和輯佚編次,析為二書,即《傷寒論》和《金匱玉函經》,前者論傷寒,后者論雜病,現僅見以六經論傷寒的《傷寒論》10卷,復失雜病部分,于北宋時經整理為《金匱玉函要略方》,是現存以臟腑論雜病的《金匱要略》一書,基本恢復張書原貌。
《傷寒論》專論外感疾病,計397法,113方,確六經辯證體系,即太陽、少陽、陽明三陽經,表示陽、熱、實證,為正盛邪實。太陰、少陰、厥陰為三陰經,表示陰、寒、虛證,為正虛邪衰。以四診望聞問切診察病證的性質,注重脈證并重的診斷原則,根據病情標本緩急,定治表里先次,用陰陽、表、里、寒、熱、虛、實、行八綱辯證,立汗、吐、下、和、溫、清、補、消治療八法。《金匱要略》,共25篇,計262方,論40余種雜病。自首篇后的16篇,論述內科各病,余篇分述外科、婦科、雜療、食物禁忌等,以臟腑病機指導辯證,開篇稱:“上工治末病,何也?師曰:夫治末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強調預防疾病和治病求本的整體觀念。《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繼承了《素問》、《難經》、《藥錄》等典籍的基本理論,為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藥較完善,理論聯系實際的古代醫學經典,后世將其稱為“眾方之祖”。
上一篇:《人間詞話》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傷寒來蘇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