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陶潛·桃花源
東晉志異小說。陶潛撰。原載《搜神后記》卷一?!端囄念惥邸肪戆耸?、《初學記》卷二十八、《太平御覽》卷六六三皆引載。李格非等《文言小說》、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滕云《漢魏六朝小說選譯》均選錄。這篇小說,與《桃花源記》內容相同,僅文字稍異。是作者根據當時人民為生活所迫而“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晉書·劉毅傳》)的現實,并結合前人有關追求美好境界方面的思想材料,加以想象、虛構而成。敘寫:晉太元年間(376——396)武陵一位漁夫,沿河前行,忘路遠近,經過一片桃林,見一山口。漁人便舍船進入山口,里面豁然開朗,別有天地。男女怡然自樂,見漁人而大驚,問從何處來。漁人答后,問知他們是秦時避難而到此至于今的。各家都拿出酒食款請。后辭別,再尋其處,不復得見。作品通過對“桃花源”的描述,反映了魏晉時期廣大人民渴求避免戰亂、擺脫苛稅、實現和平勞動生活的美好愿望。藝術上:(1)作品構思奇特,情節曲折。小說虛構了一個“清潔高遠,渺無塵氛,隱現空虛,飄飄乎仙”(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卷八)的世外樂園的境界。寫這個境界并未單刀直入,而是以捕魚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曲折入勝的情節,從而使這個絕妙境界傳奇般地展現給讀者。開頭交待時代、人物,說漁人緣溪行,忽逢大片桃林而“忘路遠近”,這是一曲折?!傲直M水源”,便有一山,擋住去路,漁人似乎陷于“山重水復疑無路”的絕地,這又是一曲折??烧l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給漁人帶來了一線希望;但入山口內“初極狹,才通人”,漁人感到絕望疑懼時,作者以“豁然開朗”的神來之筆,而造成了又一曲折。下面才描寫了一個開闊、恬靜、優美的田園樂土。后寫漁人辭歸,“處處志之”,待再往“尋向所志”時,終“不復得”,這最后一折終使故事完美無缺。作品所寫這“四曲折”,“設想甚奇,直于污濁世界中另辟一天地,使人神游于黃農時代。公蓋厭塵網而慕淳風,故嘗自命為無懷,葛天之民,而此記即其寄托之意”(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箋》卷五)。(2)虛實相兼,意境優美。整個故事是小說家虛擬而成,卻用記實筆法,似虛似實,亦真亦假,使作品既具有濃烈的浪漫虛幻色彩,又有強烈的真實感人力量。開頭點明故事發生的朝代,而不明年月日,實中就有了虛。再寫漁人籍貫,僅記郡縣,而不寫住址、名姓。實虛寓一。接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當然桃花源是虛構的理想世界;但是,它是“避秦之亂”的世人開辟之地。秦始皇式的封建暴政六朝時代依然存在。魏晉統治集團對人民的殘酷剝削,社會動亂,民不聊生,而廣大人民渴求寧靜幸福生活,都是活生生的現實。所以,人們能夠通過這一虛構的理想世界,強烈地感到故事的真實性。就虛構的桃源異境來說,先寫田園風光,曠空的土地,整齊的房屋,縱橫的山間小道,幽靜的池塘,垂蔭的桑竹;然后寫到桃花源人的服飾、勞動、情操、意趣等。有景美,有人美,景美襯托了人美,人美顯得景更美,把一個意境優美的“世外桃園”真真切切地躍然于紙上。古人就盛贊過這種虛實相生之法:“其始終往來只一漁父,忽迷忽得,若即若離,雞犬相聞,男女共話。謂以為真,而跡無可驗,謂以為妄,而事若可憑?!m其此中人語,著墨無多,而夾岸桃花,半村屋舍,不啻以畫工之筆傳化工之神?!?李扶九語)(3)文筆清雅,用詞精到。如文中那段景物描寫:“忽逢桃花,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曠空,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庇冒酌璺ǎZ言清峻。在當時一味講究辭藻,雕琢字句,形式主義蔚然成風的氛圍中,本篇以清新淡雅的語言描繪理想境界,可以說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宋人說陶潛造語之簡妙、雅淡,為“晉人其尤”(唐庚《唐子西文錄》),并不過譽。桃花源傳說的故事,在陶潛后,《異苑》、《荊州記》、《武陵記》、《述異記》以及唐宋書都傳記有此事或記有類似故事。特別是《述異記》還演化出“桃李源”中人“食桃李實者皆得仙”事;《太平寰宇記》引《武陵記》則衍化出武陵獵人入山穴,上梯而進仙境,見其“行人翱翔”而飛事,逐漸把這一“世外桃源”故事仙化成“世外仙園”故事。后世話本、戲曲皆有演飾此故事者,如話本《桃花源記》,明清雜劇有《桃花源》(存)、《桃源漁父》,傳奇有《桃花源》(見《坦園六種》)等。
上一篇:《先秦·晏嬰·晏子春秋》簡析
下一篇:《先秦·燕太子·燕丹子》簡析